<p class="ql-block">序 言</p><p class="ql-block">沈三草</p><p class="ql-block">我是个画家,画画是我的主业也是我的特长,写文章是我的副业,也是我的性情所致。</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文化宫调到日报社当美编。编辑记者工作当然离不开写文章,改文章。虽然以前很少写文章,但当了编辑就必须要学会写文章。</p><p class="ql-block">好在我青年时期曾在书店工作过,那时除画画写书法之外,也喜欢看书还会写点游记什么的。到报社后我便试着写些艺术感悟随笔和画评,在副刊文艺版上发表。</p><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篇写的随笔是画评。1986年,28岁的我出差到上海,顺便参观了美术馆的“关良戏曲人物作品展”。我对关良的作品很着迷,从上午进展厅,中午凑合吃了点面包,直到下午闭馆才匆匆岀来。</p><p class="ql-block">在展厅,我对每一张画都看得非常认真,竟然感动了在展厅里的关良家人,送了我一叠介绍关良的宣传资料。</p><p class="ql-block">回到家,我洋洋洒洒写了近二千余字的观后感,刊发在报纸副刊上。一是因为书画是我的老本行,二是因为特别喜欢关良老师笔墨内涵深邃,格调高逸,人物造型意象传神有趣的画作,所以写来特别顺手。没想到首次刊登作品发行后读者反映很好,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可惜没找到此文存档,本书难以收录为憾)</p><p class="ql-block">自此,我一发而不可收拾,按照自己的见解先后写了不少画评,写我熟悉的书画家朋友李老十、刘二刚、陈平、姜宝林等近50余篇作品赏评。</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我作陪全国各地的一些书画家来天台、雁荡山采风写生,我都会刊登他们的作品并撰文写画评。我没有撰文上的规范套路,完全出于自己对艺术的见解,自由随性地写。竟然还给几位画家写过序言,现在想想觉得真是汗颜。</p><p class="ql-block">或许是写得多了,对写文章就逐渐有了兴趣。每到一地写生或旅游,在休闲时都会静下心来观察生活,记录下对艺术感悟和写下各种景点的风土人情。或者看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除了用笔去画也用笔去写,情绪表达畅通了,人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p><p class="ql-block">2004年,我离开报社定居上海搞专业中国画创作,以为今后不再撰文了。</p><p class="ql-block">没想到,次年就有朋友找我担任《书画收藏研究》杂志主编。于是,与文字打交道和写画评又开始多了起来。虽然杂志因经费不到位等原因编几期就停刊了,但因为网上有博客和《解放日报》副刊《朝花》版面、《劳动报》等的约稿,写文章就停停写写地坚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在上海期间,除了作画办画展之外,一有空闲我就写点书画欣赏和砚边随笔此类文章。写文章我是闲散随性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去多虑,自言自语自求简单开心。</p><p class="ql-block">这些年,只记得先后写过丰子恺,张守成、张渊、周慧珺、崔海、薜邃、宴明等画家的画评,有些发表在各报刊杂志,有些发在博客上,有些散落在哪里也无从找起。</p><p class="ql-block">报社工作,习惯为他人写文章做嫁衣。今天轮到自己出文集,不好意思让人家写序言,自己写序言又感觉有点流水帐模式。</p><p class="ql-block">好在这本文集配有插图,是图文并茂的。书除了读还可以观赏画,而且还收集了其他评论家对我作品的赏析文章。</p><p class="ql-block">我想,对于喜欢我,以及喜欢我画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有一定阅读意义的。当然,我更希望通过这本书的文字有更多的人喜欢上我,喜欢上我的画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