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英国(逃婚小镇)

严子健(姥记者)上海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温德米尔湖,北上朝向往已久的爱丁堡进发。</p> <p class="ql-block">哇喔,局域光!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沿途遇到这样的光影,但凡有办法,我是不会放过的。</p> <p class="ql-block">拉近一点。</p> <p class="ql-block">多要点前面的村子。</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山头,局域光又来了。</p> <p class="ql-block">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那是个别墅。</p> <p class="ql-block">噢,是个牧场。</p> <p class="ql-block">到苏格兰了。</p> <p class="ql-block">远处传来悠扬的风笛声。</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苏格兰风情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格雷特纳格林(Gretna Green),又被称为“逃婚小镇”,是一个靠近英格兰边境的苏格兰小镇。这地儿可称为“世界婚礼圣地”,有统计显示,每年约有5000对夫妇在这里举行婚礼。据说每六个苏格兰人中,就有一个在这里举行婚礼。</p> <p class="ql-block">欢迎来到格雷特纳格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非要跑到这地儿举行婚礼呢?</span></p> <p class="ql-block">其中缘由还要追溯到18 世纪,当时英格兰君主颁布新法律,未满 21 岁且又未征得父母同意的男女青年,结婚视为非法。有趣的是,该法案仅针对英格兰和威尔士,不包括苏格兰。那时在苏格兰,真心相爱的情侣年满 16 岁,只要有两名证婚人在场,取得口头同意,婚姻即可成立。两地的法律差异,使得许多英格兰相互爱恋的青年男女纷纷私奔,只需越过边界到苏格兰的格雷特纳格林结婚,婚姻便成立,“逃婚小镇” 由此得名。而这种婚姻在英国被称为“格雷特纳格林婚姻”。上图为小镇大院。</p> <p class="ql-block">格雷特纳格林小镇成了没到合法结婚年龄、或者没得到家人支持的私奔男女青年的浪漫天堂。“格雷特纳格林婚姻”更成了摆脱世俗枷锁和追求爱情的象征。而且,到如此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故事的地方举行婚礼,更像是一个忠实于爱情的仪式——格雷特纳格林:爱情永恒……这是领证处大门。</p> <p class="ql-block">1754 年的某个冬夜,一对贵族表兄妹因不被长辈认可且未到法定婚龄,决定逃婚前往苏格兰。途中疲惫不堪的他们在雪夜发现了一个铁匠铺,善良的铁匠夫妇在没有教士证婚的情况下,以铁砧作为宣誓台,用刚刚锻出的马蹄铁作为印章,为他们举行了举世闻名的砧座婚礼。上图为介绍这个历史故事的展板。</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铁匠因善举得到世人褒赞,铁匠将两块烧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锤打,使其融合为一体,象征着新人两颗相爱的心永不分离,寓意深刻,令人感动。上图为结婚领证处。</p> <p class="ql-block">“铁匠证婚” 后来取得合法执照。铁匠的后代放弃打铁营生,干起了专职证婚人。如今铁匠铺已成博物馆,其后人仍经营着婚姻服务和旅游餐饮等一条龙服务。</p> <p class="ql-block">领完证,拍照。格雷特纳格林小镇的历史故事,成为英国文学家们创作的源泉,其中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就有相关情节。</p> <p class="ql-block">大院里真的有三个举行仪式的房间可供选择,包括最初“铁砧婚礼”的原始婚房,还有锻造婚房和私奔婚房。</p> <p class="ql-block">老铁匠铺门前也有一对青年男女紧紧拥抱的红色石雕。</p> 还有由两只长臂搭成门状的雕塑,仿佛在向一对对前来举行婚礼的幸福伴侣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拱手欢迎。 <p class="ql-block">小镇因爱情而闻名,铁匠证婚仪式的传统文化,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老艺术家的风笛声,更是“永恒爱情”的见证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温德米尔湖到爱丁堡,250公里,格雷特纳格林差不多在中间,所以是个很好的休息点,打个卡,既见识了风情,还长得了知识。</p> <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