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图是法国/意大利合拍的电影故事片《巴黎圣母院》剧照。这部故事片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1802~1885)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续前)</p><p class="ql-block">1970年</p><p class="ql-block"> 《森林之火》(越南)、《琛姑娘的故事》(越南)、《达吉亚人》(罗马尼亚)、《血海》(上下集)(朝鲜)、《看不见的战线》(朝鲜)、《红菱艳》(英国)、《地下游击队》(阿尔巴尼亚)、《伏击战》(阿尔巴尼亚)等。</p> <p class="ql-block">1971年</p><p class="ql-block"> 《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朝鲜)、《在铁道线上》(朝鲜)、《鲜花盛开的村庄》(朝鲜)、《摘苹果的时候》(朝鲜)、《战斗在继续》(越南)、《前方在召唤》(越南)、《阿福》(越南)、《脚印》(阿尔巴尼亚)、《战斗的早晨》(阿尔巴尼亚)、《第八个是铜像》(阿尔巴尼亚)、《天亮的时候》(阿尔巴尼亚)、《同志,你的道路》(阿尔巴尼亚)等。</p> <p class="ql-block">1972年</p><p class="ql-block"> 《勇敢的米哈依》(上下集)(罗马尼亚)、《记者》(上下集)(苏联)、《劳动家庭》(上下集)(朝鲜)、《卖花姑娘》(朝鲜)、《回故乡之路》(越南)、《巴黎圣母院》(法国/意大利合拍)、《简爱》(英国)、《切·格瓦纳》(意大利)、《冷酷的心》(墨西哥)、《生的权利》(墨西哥)、《战斗的早晨》(阿尔巴尼亚)等。</p> <p class="ql-block">(说明一: 在“文革”早期的1967~1969年,虽然绝大多数外国电影故事片都停止了译制,但是当时和中国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例如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除外。当时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阿尔巴尼亚故事片有: 《海岸风雷》(1967)、《广阔的地平线》(1968)、《创伤》(1969)、《宁死不屈》(1969),这几部故事片都是译制好了后即公开放映。</p><p class="ql-block">说明二: 在“文革”中凡是译制的外国故事片都可以统称为“内参片”,只有中央领导和高级干部可以观看,所以虽然“文革”中译制了若干部外国故事片,但是当时大多数都没有公映,直到“文革”后才公映。例如八一电影制片厂译制了日本电影故事片《三本五十六》(1968)、《啊,海军》(1969)、《日本海大海战》(1969)。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法国/意大利合拍的《巴黎圣母院》、英国的《红菱艳》《简爱》、意大利的《切·格瓦纳》、墨西哥的《冷酷的心》《生的权利》等,都是在1979年才公映的)。</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朝鲜电影故事片《摘苹果的时候》剧照)</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罗马尼亚电影故事片《勇敢的米哈依》剧照。米哈依是罗马尼亚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他曾是罗马尼亚的国王,曾率领罗马尼亚人民打败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侵略。1601年他被和奥斯曼帝国串通一气的哈布斯堡王朝派人刺杀而亡)</p> <p class="ql-block">注: 本目录集参考了《中国译制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等著作。</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