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乡愁】《时光里的美味》

悠然静听

<p class="ql-block">昵称:悠然静听</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048057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年前夕,我特意带小孙女在年货会展中心游览展销的年货。其目的一是让年幼的宝贝感受这浓郁的年味,并加深对过年的认识;二是让她亲身体验人们在年前采购年货的喜悦与热闹氛围,领略中华民族对过大年的重视程度和热切期盼;三是帮她了解和认识一些融入时代感的舌尖美味。</p><p class="ql-block">那天午后,当我拉着她的小手穿行于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过被分割成吃、穿、日用的各个展区,来到熟食品展区时,我的目光落在了一个拐角处的展台上。一位青年男子正在极力吆喝着柜台上的食物,身旁头发有些花白的老妇人则在为挑选购买的客人提供服务。随着一阵浓郁的香气直入鼻孔,我带着孙女走出人流,移步到老妇人的参展柜台处。只见柜台上堆放着满满的油炸食品,有非常熟悉的油饼、麻花、麻叶,以及多年来鲜少谋面的糖杂拌,还有一摞摞包装上写有“玉米面、小米面制成的发酵手工摊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凝视着这几样在当下人眼里算不上美食的食品,我不禁眼前一亮,心头一热,连忙深吸一口气,仿佛想将这油炸的美味尽收鼻中。我一边给小孙女介绍着这些自认为的年货美味,一边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忙完手头服务工作的老妇人和得闲的青年男子看到我认真地给孙女讲解,也凑过来向我介绍这些出自他们家和老妇人之手的纯绿色食品。听着他们的介绍,再看看老妇人那布满岁月沧桑的脸,我心中感到格外的温馨和亲切。香气扑鼻的油炸大麻花、小巧的麻叶、裹着糖汁的糖杂拌,连同那十个一包、黄得耀眼的玉米饼、小米饼,瞬间勾起了我胃里的馋虫。</p><p class="ql-block">情结所至,我连忙购买了几根大麻花和杂伴、麻叶,在小米面与玉米面之间,特意选择了一包玉米饼,亦是带着不愿离开这热闹场面的小孙女回到了家中。进门后,急不可待地脱下外套,洗手后就迫不及待地将所购的年货摆到桌上,喝着一杯普洱茶细细品味起来。大麻花和麻叶是用纯菜籽油炸制的,色泽鲜亮,口感酥脆。看来制作时面粉里放足了油和糖的比例。玉米面饼子软糯香甜,细细品尝,既有玉米面和白面混合的清香,又有一丝淡淡的胡麻油在煎制过程中融入面饼的特有香味。这一尝,味蕾被瞬间激活,儿时的记忆也被这舌尖上的美味立马唤醒。这一尝,既尝出了小时候的味道,又不同于记忆中妈妈的味道。这一尝,留在记忆深处的年味和那些陈年往事也在眼前这几样美食中重新复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记得儿时每到年根,身体欠佳、常年有病的母亲,每天每夜像个旋转不停的陀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为我们一家老小忙碌着。她不是伴着那盏昏暗的煤油灯在缝新补旧,就是在清冷的厨房里,在哥哥姐姐的协助下,准备着一家人过年的年货。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物质相对匮乏,一切凭票供应。心灵手巧且足智多谋的母亲,为了能让全家人过一个幸福祥和的大年,历来总是精打细算,长远规划。每年腊八节过后不久,母亲就开始着手准备年货了。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吃穿住行,几乎都是母亲拖着有病的身体亲力亲为。只有离过年仅剩三四天,父亲才能放假回家,除了做些重体力劳动外,就和母亲一起做些食材珍贵的煮肉、炸糕、炸麻花等年货。</p><p class="ql-block">首先,母亲会用家人一整年省吃俭用、除了接待爷爷奶奶和亲戚外辛苦积攒的一点有限白面,为我们蒸上几笼屉馒头,留足包饺子的面粉,再炸些麻花、麻叶和杂拌儿。然后,她会充分利用玉米面进行粗粮细作。母亲会将玉米面掺和少许九零粉和燕麦面,发酵成两盆稠稀不同的面糊:稍稠的做成三合面窝头和发糕,较稀的做成手摊玉米饼。不管是哪一种,母亲都会在制作前添加一点点那个年代特有的糖精,一来用甜味为我们解馋,其二以甜味来改善粗粮的口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临近除夕的那几天,家里忙得不可开交。一上午,两位哥哥轮流配合母亲拉风箱,忙着蒸馒头、窝头和发糕,年幼的二姐则在一旁打下手。午饭后,全家人依然顾不上休息,尤其是母亲。她借来的平底锅是有归还期限的,必须在天黑前把一大盆玉米面糊糊全部做成摊饼。煎烙时,母亲要精准控制火候,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她既要均匀地舀面糊入锅,慢火细烙,又要不时查看炉膛的火势。几个小时后,一张张色泽诱人、软硬适中、香甜可口的玉米饼就做好了。那天的晚饭,我们一个个放开肚子使劲吃,直到圆滚滚的肚皮微微隆起再也装不下为止。</p><p class="ql-block">那些馒头多数用来待客,多余的窝头和摊饼则成了我们的美食。记忆中,饭桌上的玉米饼都是母亲重新加热后才让我们食用,但有时年少淘气的我们,会偷偷凉着吃。没有糖果、瓜子等零食可吃的年代,我们会悄悄溜进凉房,从盛放熟食的大缸里偷一个玉米饼,藏在口袋里,然后回到小伙伴身边。重新聚在一起的玩伴们,大家手里不约而同都拿着一个冻得硬邦邦的玉米饼,就着初春的寒风使劲啃食着,每啃一口,面饼上就留下几个深深浅浅、发白的小牙印。</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母亲粗粮细作的玉米饼,就是留存在我们记忆里舌尖上最美最“丰富的零食”。当然,麻花、麻叶和糖杂拌儿,作为一年到头最为奢侈的美味,只有在除夕和初三前才能享用几天,其余的就会被母亲放起来用于招待正月里前来拜年走亲的亲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虽然白面及辅料食材奇缺,但父母为我们做的美味年货,至今想起仍是最难忘、最好吃的美味。今天购买的这几样美食,单从食材配料上强于我们那时的百倍,不但成本高,油糖比例也足够多,吃起来很香很甜,但却经不起我仔细慢慢的品味。味道似乎有过去的味道,但还是有别于母亲做出来的口味。特别近几年,生活水平一再提高,曾经被母亲粗粮细作的玉米面窝窝发糕和手摊饼,又重新在超市回归了我们这代人的餐桌上。但在当下年轻人眼中,谈不上美味的这些粗粮,始终是我心底一抹挥之不去的情愫。</p><p class="ql-block">记得那天小孙女尝过后,明确告诉我:“奶奶,您说的美味可比不上我的汉堡和薯条。”我听后一时无语。是啊,一代人有一代的情结,一代有一代对美味的认知。对于一张色泽金黄、软软香甜的玉米面摊饼,我不知道这种情怀算不算我晚年生活中常常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缕缕眷恋与乡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乡愁是刻在每个人心中一份深深的情感,更是一缕盘踞心头、历久弥新的情怀。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反而经过时光的发酵会越来越浓。</p><p class="ql-block">今天,无论我们离开家乡多少年,年龄多大,无论我们在新的落脚点居住多久,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一草一木,连同家乡父老乡亲的慈祥容貌,都会被一句耳熟能详、亲切的乡音瞬间勾起乡愁万千,从而让我们一次次的暗自忧伤。</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首歌,一首在外游子常常哼唱的歌。它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它可能会悄然袭来。比如,一碗极为平常的饭菜,一个与故乡相似的场景,抑或超市里遇到的一种特产,总会唤醒我们的情愫,勾起那抹深藏心底的乡愁,从而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眸光潮湿。在一遍遍的絮叨与怀念中,会悄然于脸庞滚下一颗颗思念的泪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二为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于2025.2.14完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