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营镇大型民俗历史情景剧《省级“非遗”项目:商汤祷雨习俗——“十二村过赛”》震撼亮相街头

燕福彬

<p class="ql-block">半城锣鼓喧天,一城人潮涌动,社火表演热闹非凡,争相闹春。南次营村与北次营村组成的次营镇街头文艺表演队,在县城演出大型民俗历史情景剧《省级“非遗”项目:商汤祷雨习俗——“十二村过赛”》中震撼登场,惊艳街头,迅速在网络上爆红,被网友誉为阳城的“宋城表演”。</p> <p class="ql-block">一场承袭古制、演绎雩祭仪式的大型街头文艺展演,在热烈喜庆的元宵节里返璞归真,梦回千年,穿越古今。此次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雩祭民俗文化街头文艺表演,以民俗历史情景剧为表现形式,创意独特、亮点纷呈。它不仅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商汤雩祭民俗文化传承盛会,更是一次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盛大弘扬,一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一次地方优秀节日文化的深度保护,以及一次民族传统精神的广泛宣扬。这场表演荟萃了次营地区雩祭民俗的精髓,弘扬了优秀的地方民族传统,树立了地方文化品牌,营造了传承记忆、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浓厚文化氛围,对打造我县“商汤古都、蚕桑之乡”两张文化名片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3600年前,商汤舍身自焚为民祈雨的悲壮瞬间,已然成为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不朽传奇,这也是商汤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根源所在。阳城,古称濩泽,自西汉设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是商王朝直接管辖的核心区域。“商汤祷雨”的动人传说在这里世代相传。如今,这里仍保存着122座商汤古庙,以及金元明清时期的商汤庙宇古建筑群和大量历代碑刻。经过对商汤文化内涵的深入研讨,结合汤帝庙古建筑群及其历史遗存和析城山独特的地形地貌,专家们得出结论:阳城县析城山,正是3600多年前商汤祈雨之地。“商汤祷雨”构成了商汤文化的重要内涵,汤王舍身为民的精神,体现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正是因为商汤心系百姓,百姓才会永远铭记他,这正是“商汤祷雨”千古传颂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次营“过赛”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兴起,迄今已有334年的悠久历史。作为“商汤祷雨”文化的传承形式,它是中国民间祈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阳城地区众多祈雨文化空间中独具特色的结社祭祀形式。这种由民众代代相传的传说与仪式,是祈雨文化的珍贵遗产,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祈雨文化体系。次营地区的农耕生活与蚕桑文化是“过赛”形成的主要推动力,也深刻体现了商汤祈雨的精神内涵,充分彰显了阳城祈雨文化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的重要生存价值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背景链接——次营“十二村过赛”</p> <p class="ql-block">(1)雩祭民俗文化简介:</p> <p class="ql-block">次营古镇这场盛大的“过赛”活动,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的雩祭仪式。“雩祭”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国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在“殷墟卜辞”中,记载了大量以舞蹈求雨的仪式。“雩”即为求雨的专祭,早在殷商时期便已广泛流行。天子举行的雩祭称为“大雩”,例如商汤在析城山祷雨;而民间的祈雨活动则被称为“小雩”,如“过赛”活动以及北次营、苏村、逯甲等村的“打谭祈雨”等。雩祭又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形式。“常雩”是固定的祭祀活动,即使在没有水旱灾害的情况下,也会在固定时间进行祭祀,即如今的“过赛”活动。而“因旱而雩”则是在干旱时期举行的祈雨仪式。同时,像“过赛”这样有组织的活动也是“傩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祭拜神灵与土地,并结团组社进行集体祭祀的原生态文化。因此,次营的“过赛”独具地方特色,堪称灿烂的民俗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2) 商汤祷雨简介:</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革命”爆发,大夏王朝随之覆灭。随着商王朝的建立,商汤始终保持谨慎与敬畏,以德治国,整顿朝纲。商汤二十四年,濩泽地区遭遇连续七年的严重干旱,土地干裂,百姓惶恐不安,生活陷入极度困苦。为拯救黎民,商汤体察民情,亲赴桑林析城山,以自身为祭品,焚烧祷告天庭,恳求上天降雨。他的虔诚最终感动了天神,甘霖普降,万民之苦得以解除。祈雨成功后,为纪念商汤“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伟大功绩,百姓在各地修建“汤帝庙”,由此开创了雩祭民俗文化。此后,各地以商汤为典范,顶礼膜拜,供奉祈愿,以求五谷丰登。早在明清时期,阳城西南乡次营一带形成的“过赛习俗”,以其规模宏大、场面热烈、敬献虔诚、叩拜庄严,成为商汤雩祭文化的传承典范。</p> <p class="ql-block">(3)十二村过赛民俗的来由:</p> <p class="ql-block">公元1688年,即清康熙二十七年,次营一带五旬大旱,骄阳如火,河井枯竭,田地龟坼,草地枯萎,禾苗焦灼。现次营镇的上义、侯井、谭村、北次营、苏村、赛村、庄头、周壁9村和董封乡的董封、临涧村、河北镇的吉德村等12村的民众,效仿商汤析城山祷雨典范,在南次营村五道头,以牛羊豕作为牺牲,祭祀汤王、禹王、舜王、尧王、祖师爷“五老祖”。终祈雨成功,大雨滂沱,四野沾足,旱象顿除,霖雨遍地,士民欢呼,喜获丰年。至此,屡年祀典不废,一年一度,十二个社(村)结社轮流举办“赛事”,形成规模宏大的“过赛”。过赛过程包括击鼓鸣钟、迎奉“五老祖”、宣读祭文、牲祭敬香、乐舞告祭等环节,自此造就了次营334年的过赛祈雨民俗文化。2016年9月,该项“商汤祈雨过赛习俗”成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