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上的重镇——窑湾

邹建军(dianyao)

2015年10月23日,几位好友一路南下,追寻古老的历史印记,探索历史的变迁,来到京杭大运河重要古镇——窑湾, <div><br></div> 窑湾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曾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是苏北鲁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br>夏商时期,该处为邳国辖地。东周时期,该地为钟吾国辖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实行州县制,窑湾建镇,始名隅头镇。清康熙七年(1668年)郯庐大地震,隅头镇被毁,后迁往镇南运河拐弯处筑窑烧砖,重建新镇,过往船只多在此停泊,窑湾由此得名 。<div><br></div> 窑湾古镇始建于唐朝初期。古镇中,城门、楼、店、院、宫、寺、庙、殿,自宋朝至清朝,每一个朝代都有营建。古老的街巷、宅院、会馆、作坊、商行、货栈、典当、码头等古镇昔日风貌基本犹存 清末民国初期,窑湾镇有商号、工厂、作坊等360多家,其中钱庄有13家。东三省货物经窑湾远销南洋、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窑湾经商传教,当年镇上设有美孚石油公司、亚西亚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货等3家外国公司。外国的汽艇、国内的小货轮在窑湾码头来往穿梭,河面桅樯林立,街道人流如织。当时有商铺、宅院、教堂、庙宇8000多间 。<div> 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窑湾为南北水陆要津,往来船只南达苏杭,北抵京津,工商贸易曾昌盛一时。到民国初期,镇上常驻人口3万人,流动人口1.5万人,故有“小上海”之称。</div> 2008年,徐州全面启动对窑湾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投入10多亿元资金,先后对两条古商业街的明清建筑进行修缮,修复古建筑1600多间、面积3.2万平方米 。<br> 2014年前后,新沂市对窑湾古镇投入资金3.2亿元,对历史街区内的明清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同时,新沂市投入16亿元修建了从新沂市区到窑湾31.9千米的古镇大道、毛林特大桥及环骆马湖观光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