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历史尘埃,让周沆的功绩照亮当下

D成意

<p class="ql-block">历史是一座蕴藏着民族记忆与精神传承的宝库,每一位在时代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都理应在其中拥有准确且公正的位置。周沆,这位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奋力拼搏的先驱,不应被历史遗忘,更不应深陷污蔑的泥沼。在当下,还原周沆的真实事迹、为其正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回溯至七七卢沟桥事变,北平在日军的铁蹄下岌岌可危。周沆临危受命,与张自忠将军一同,在谈判桌上与侵略者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他们所面临的,是武装到牙齿、野心勃勃的日军,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古都的存亡和万千百姓的生死。周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智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保存我方有生力量、争取战略转移时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这样的英勇之举换来的并非应有的理解与赞誉,而是铺天盖地的污蔑。</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遵义市志在史料匮乏、考证不足的情况下,率先对周沆发起无端指责,污蔑之词如毒瘤般扩散。此后,诸多报刊杂志跟风传播,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让不实言论肆意蔓延,就连贵州文史馆网站、百度百科这些本应严谨权威的平台,也被不实信息充斥。周沆的形象被恶意扭曲,他的功绩被彻底掩埋。</p><p class="ql-block">时间再往前推移,护国运动时期,周沆又被卷入刺杀蔡锷的污蔑风波。蔡锷将军在护国运动中是中流砥柱,对他的刺杀指控无疑是重磅炸弹。可事实上,周沆彼时或许正以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p><p class="ql-block">在当下,为周沆正名,首先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历史研究的根基在于追求真相,只有拂去覆盖在周沆身上的污蔑尘埃,才能让历史记载更加准确完整,避免因错误信息导致后人对历史的误解。同时,他在重要历史事件中的真实经历,也将为中国近代历史增添新的细节与视角,丰富我们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认知。</p><p class="ql-block">从价值观层面来看,周沆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是我们当代人应当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当他的事迹被还原,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国家需要之时,勇于担当,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纠正对他的错误认知,也彰显了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p><p class="ql-block">在社会教育领域,周沆的真实故事将成为优质的教育素材。通过课堂教学、历史讲座、文化展览等形式,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他的事迹,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同时,关注为周沆正名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公众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用全面、客观、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p><p class="ql-block">此外,正确认识和传承周沆的精神遗产,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积极意义。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肯定与弘扬,能让我们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更有底气和自信地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p><p class="ql-block">周沆的功绩不应被尘封,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让我们共同努力,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周沆一个公正的评价,让他们的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