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天下】【游龙门香山寺 享古诗人浪漫情怀】

自然国地

<p class="ql-block">昵 称:自然国地<b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1330839</p>   前年,我来河南龙门石窟景区游览,参观了2345个石窟10万余尊雕像,印象最深的是卢舍那佛坐像。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p class="ql-block">  我还见了与著名洛河齐名之伊河,它把龙门石窟一分为二成了东、西山两石窟。伊河两岸的山,分别叫做香山和龙门山。香山上还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即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后敕名的“香山寺”。香山寺原为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院,武周时期扩建为寺院并敕名。 武则天时常来游幸,在石楼上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清乾隆皇帝巡幸时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建造御碑亭,仍存于寺中。<br></p> <p class="ql-block">  据传,禹凿龙门山通伊河,被喻为“鲤鱼跃龙门”之伊阙处,尚留嶙峋怪石突出水面、有堆积的大卵石阻碍水道,故称为八节滩。过往的船筏常常触礁遇险,不是筏碰破,就是船搁浅。彼时,正隐居香山寺的白居易,从东山上经常见到船夫赤裸或赤膊露腿下水推船过滩之事:刺骨的北风顺河吹过伊河,船夫们赤脚踏碎薄冰,抖着身子弓腰推船前行。这位年过七旬的大诗人、原河南尹白居易为此难过得彻夜难眠,听着船夫们饥寒交加的哀叹声冥思,萌生了他救苦济民的决定:一定要修好这条水路,为百姓解除忧苦。</p> <p class="ql-block">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白居易巧遇老友悲智僧,说起伊河八节滩修水路之事,两人志同道合,便携手实施计划。他俩走乡串户四方游说,商劝有钱人家出资,规劝贫穷人家出力,很快在八节滩处动起工来。后因筹集经费不足,白居易不仅拿出自己的积蓄,还忍痛变卖了自己心爱的皮袄,卖掉了为朋友元稹写墓志铭时元家赠送给他的银鞍玉带。经过一番紧张的整修施工,八节滩阻障终于疏通,怪石被凿低,石滩被挖去,船筏可以畅行无阻了。</p> <p class="ql-block">  望着伊河八节滩处船来筏往畅行之景,大诗人白居易兴奋不已,其浪漫情怀窦显:“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欢喜偈》)”。挥毫写下《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其一: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其二: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咋样?这位七十三岁老翁赋诗也够浪漫吧?!</p> <p class="ql-block">  在香山寺,我见到大诗人白居易于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曾捐资数十万贯重修过香山寺的遗迹。其所撰《修香山寺记》开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老先生隐居后,自号“香山居士” 、“醉吟先生”,与如满和尚等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堂上林下,寺内有专供他们诗会的“九老堂”,也显露出白大诗人的老来之乐浪漫情怀。白居易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的如满大师塔侧,许是考虑老玩伴俩串门方便吧?!我对这位老翁的浪漫情怀钦佩不已,其诗品高人品更好,就把他当做我的一个榜样吧!</p> 2025.02.14.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