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建在运河东岸,东关大桥北侧,占地面积800亩,其中绿化面积600亩。</p> <p class="ql-block">迎面有一座高大的坐北朝南颇有北京特色的七彩琉璃牌楼,三门四柱,上悬欧阳中石书写的“运河文化广场”牌匾,六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楼,远望一片开阔的地境,左右各有四篷高大的帆船雕塑造型,仿佛鼓风而动。</p> <p class="ql-block">俯视地面,两旁各有一方浅池,可见底,亦可鉴人。往前行,只见主路中间铺展着约五六百米的花岗岩石雕,名为“千年运河”,记录着运河的沿革。</p> <p class="ql-block">千年步道雕刻着自公元前690年至2006年间的14件运河大事,怱必烈、吴仲、张家湾码头、扬帆漕运,其中的人物、景观直观展示出千年运河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比万里长城还古老。始于春秋后期(公元486年),吴王夫差派人开邗沟,率先沟通长江、淮河水系。</p> <p class="ql-block">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永济渠引沁水入黄河,与通济渠相连,形成南自杭州经扬州达洛阳,北至涿郡的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后元朝建大都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郭守敬引温榆河水济漕,才使大运河直抵北京。</p> <p class="ql-block">这六百米,就如同亲身跨越了浩瀚无垠的中华历史长河,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盛世的繁华辉煌,再到近代的变革风云,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华夏儿女的英勇与智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霸气与不屈!</p> <p class="ql-block">此钟的原型是通州钟鼓楼文武-古钟。现仿古钟通高1.8米,口径1.12米,重1吨,材质为纯紫铜。古通州有三响:鼓楼的钟响,闸桥的水响,通州的城响。钟鼓楼东二层内置东鼓西钟,东面放置直径约一米、用整张牛皮蒙制的大鼓,西边大梁吊着直径约一米多的大铜钟。古时,每到晚上快到八点,报时人就面北站在木踏上,双手抡动鼓槌,击鼓54下,然后再到西边拽动悠槌,撞响大钟,“当-嗡”、“当-嗡”共撞八下。浑厚的钟声传遍四乡。最后一声钟响,报时晚八点整,也是传统的一更天。</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北端,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雕塑,上层为腾飞的巨龙,下围站立着3只雄伟的大麒麟。整座雕塑高32米,其中龙高10米,麒麟高3·5米,重260吨。高大、宏伟、壮观,寓意吉祥与升腾。</p> <p class="ql-block">巨型城市雕塑《东方》由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设计,2006年秋天落成。坐落于通州区运河文化广场,总高度为32米,总重量为260吨,材质为铸青铜和花岗岩,整座雕塑由一条巨龙和三尊麒麟组成。</p> <p class="ql-block">龙是东方之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麒麟是吉祥兽,代表国泰民安。在我国汉代的四神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青龙则代表着东方。而紫禁城中金銮殿的皇帝宝座与我们的雕塑恰在同一纬度上;这不仅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巨型城雕《东方》是通州区城市发展与经济腾飞的象征,是通州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符号,其意义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做为龙的传人之精神,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北角有个弧形的人工湖,湖面上浮动着仿古木船,龙头凤尾,约100多米长,船体三层,全彩绘,水殿龙舟,颇为壮观。据说,是按当年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龙船仿制。</p> <p class="ql-block">东关大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跨越北运河(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是长安街延长线上唯一一座水桥。东关大桥不仅是通州老城区和河东新城的重要连接点,还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线12。</p> <p class="ql-block">东关大桥的建设始于2005年,经过改扩建工程,桥梁长度为330米,桥面宽度为39.6米,其中主桥长230米,引桥长100米。桥梁主结构为五跨连续箱梁钢筋混凝土,中间最大跨度为70米。</p> <p class="ql-block">东关大桥不仅造型优美,还在装饰上采用了表面仿青铜处理和栏杆上浮雕设计,使得桥身富有强烈的历史气息。此外,大桥的夜景照明工程增加了喷泉装置,采用七彩灯光,营造出炫彩的“瀑布”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东关大桥地处长安街延长线,是通往六环及京哈高速、京沈高速的重要通道。周边有大运河南岸的精美跨河大桥和运河文化广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带。大桥的通行不仅便利了当地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通州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将南方丰饶的物产带到北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沿线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大运河与通州城,在北京的建城和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历史上曾有“大运河上漂来的北京城”这一说法,反映了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营城智慧。</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距京杭大运河约800米,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是一座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与邻近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并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p> <p class="ql-block">从北京向东望去,大运河南岸的城市绿心分外醒目,三大文化建筑在城市绿心宜人的绿色背景下,围绕建设中的地铁换乘站呈C形半包围布局,随地势起伏铺展开来。博物馆位于三大建筑的最南端,又名“运河之舟”。</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主楼)和休闲水街三部分组成。博物馆建设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之中。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取自“船”,展陈大楼(主楼)屋顶造型取自“帆”。参观者来到这里,能感受到全身心的沉浸式体验。</p> <p class="ql-block">一馆分南北,北侧的共享大厅犹如巨船,坚实厚重,谦逊质朴,具备礼仪活动、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影片放映等灵活开放功能。</p> <p class="ql-block">南侧的展陈大楼形似巨帆,高高扬起,造型舒展,以展览陈列、文物收藏、科研办公等功能为主。</p> <p class="ql-block">展陈大楼塑造出“桅杆+风帆”造型,透光、灵动的银白色金属拉伸网与木质舱体突出“船与帆”的寓意;建筑外墙斑驳自然的深灰色石材表现“城”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景观水系在共享大厅与展陈大楼之间穿流而过,形成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它既是永不落幕的室外展场,又可在闭馆后成为向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p> <p class="ql-block">建筑外立面材质以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和通透的玻璃幕墙为主,既融合于环境,又便于观赏,还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首都博物馆的材料语言。</p> <p class="ql-block">水街上方,一条晶莹剔透的空中连廊将两座建筑连接起来,空间更加灵活自由。</p> <p class="ql-block">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室内空间处处展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榆木质感的暖色纹理与深沉的石材质感相互映衬,辅以仿铜材料的修饰,传达出博物馆特有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共享大厅首层大堂内,细密木格栅包裹的一榀榀三角形变截面鱼腹式桁架如同一艘艘小船,“船舱”内的灯光如同点点渔火,形成“万舟骈集”的动人景象。</p> <p class="ql-block">“城”的概念,则借由轻微色差的深灰色斑驳石墙传达而出,配合水纹大理石地面,共同体现出“运河上漂来的北京城”主题;尤其局部铜饰面选择云雷纹作为底面暗纹,在丰富空间语言的同时也为观众共享大厅增添一份庄严的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室内空间延续帆船与河城的概念,深灰色大理石地面、石刻图案、铜辅首等元素语言诠释北京街巷、户院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以“城”为核心,将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大运河文化有机结合,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故事。</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一幅生动描绘大运河宏伟历史的画卷仿佛被无形的手轻轻展开,引领着我穿越时空的长廊。这幅巨作不仅细腻地刻画了运河蜿蜒曲折、波澜壮阔的自然风貌,更深刻展现了它作为古代中国经济命脉和文化交流桥梁的辉煌历史。画面中,繁忙的船只穿梭其间,承载着粮食、丝绸、瓷器等各色货物,见证了运河两岸城市的繁荣与兴衰;岸边,古朴的码头、热闹的市集、以及那些依水而建、风格各异的古建筑,无一不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随着步伐的深入,我仿佛能听到船工的号子声、商贾的谈笑声,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脉动,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流动的水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人在赞叹之余,更添了几分对古人伟大成就的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展”,位于博物馆展陈大楼(主楼)二层的3至6号展厅。该陈列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这一主题,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通过一千余件的相关文物展示,讲述从春秋时期运河肇始,到当下大运河文化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通过该基本陈列,观者可深切感受到“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这句民间老话,并看到大运河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的突出成果,以及首都北京的城市形成、历史发展、建设成就,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规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联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2500多年、奔流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融、中外交流,维系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传承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p> <p class="ql-block">千里运河向千年古都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推动北京一步步从北疆重镇迈向国家都城,塑造了北京城市文化的集大成性;而首善之区多元荟萃的成果,又藉由大运河反哺全国,日益巩固了北京作为大国之都的地位,也由此讲述了人与水、河与城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b>江河道取水运初兴</b>从史前时期到南北朝,区域性运河的建设情况如何?北京与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通过大型沙盘和互动展演,让你感受到先民依水而居到先贤营城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三国之中,以曹魏运河建设最多,兼有军事与灌溉之利,曹操先后疏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为大败乌桓,消灭袁氏,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得益于利漕渠的开凿与毗邻漳水之利,邺城成为了物产云集的繁荣都会,经过曹操的谋篇布局,河北地区各自奔流的诸多自然河流,形成了众流归一之势,虽河道几经变迁,但为隋唐大运河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这件宫廷乐舞人画像石,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曹操高陵。这是整个曹操墓中所出土的,众多画像石里,画面堪为上乘的一件,推测为墓室墓门的一部分,它虽然相貌平平,但作为曹操——这位历史上重要人物的见证物,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b>曲通幽州多源融合</b>隋唐大运河如何沟通南北?隋代大规模开凿涿郡运河,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明州、金宁波的大运河体系。隋炀帝兴修永济渠,实现了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p> <p class="ql-block">隋陶黄釉文吏俑是隋代的一件重要陶器,文吏俑头戴冠,细眼略向下垂,蒜头鼻,唇上蓄八字胡,颌下蓄须。上身穿右衽宽袖衣,下着裳,双手拱于胸前,足下为圆形立板。这种形象在隋唐时期较为少见,多为器宇轩昂之态,而文吏俑则更多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佛像是一件出土于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岭东村的唐代文物,该佛像制作于唐代(618-907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铁细腰,唐,河南洛阳通济渠遗址出土。铁细腰是一种用于连接和固定水工堤石的铁器,最早使用这种技术的实例是隋朝的赵州桥。公元961年,北宋西京留守向拱重修天津桥时,使用了铁细腰技术。天津桥始建于隋朝,最初为浮桥,后改为石桥,是沟通洛阳城市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大运河通济渠渠首段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唐代陶鞍马俑,出土于1976年陕西省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这些陶鞍马的大小与真马相似,形态生动,细节丰富。马匹昂首站立,双耳如削竹,两眼如炬,鼻孔翕张,剪颈鬃,马尾辫垂,马鞍两端微翘,鞍面上有一行行的鞍钉,质地类似皮革。鞯的周围缀有流苏和短带,鞍后有鞦。出土时,马头带有铜质络头和衔镳,络头和缰绳用铜丝穿缀石管组成。</p> <p class="ql-block">三彩陶马是唐三彩陶器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通常作为随葬品使用。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釉陶器,以黄、绿、蓝、褐、紫等釉色为装饰,尤其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因此被称为“唐三彩。</p> <p class="ql-block">巩县窑三彩抱柱狮子,唐(618—907年)。2012年,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文物——唐巩县窑三彩抱柱狮子。狮子抱柱蹲伏于覆莲基座上,狮首微向右侧,眼突,鼻阔,口微张露齿,卷式鬃毛,长胡须;颈部饰一圆形带铃项圈,上挂四个铃铛和一缨穗;蜷身,叶形尾;三足着地,一前足抱柱;器表满施黄、绿、褐釉,斑驳交错。</p> <p class="ql-block">唐代彩绘武士陶俑是唐代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唐代彩绘武士陶俑高约60厘米,直立于长方形平板上,身着铠甲。头部戴红色兜鞴,浓眉圆眼,方脸阔鼻,抿嘴留须。颈围有一周项护,身著红、绿彩绘明光铠,肩覆龙首披膊,下缚吊腿,足登长靴。左臂前曲握拳至腰上,右臂置于胸前,全身披挂整齐,神态威武逼真。</p> <p class="ql-block">胡人牵驼俑,唐,陕西西安理工大学二校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绿釉幞头男立俑是唐代的一种陶俑,高约50.3厘米,主要用于象征吉祥和祈求冥福。其制作工艺精湛,衣衫施绿釉,间有黄色斑点,显示出当时高超的陶瓷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石佛头,唐,北京西城广安门外北护城河出土。这件石佛头是唐代文物,展示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和艺术水平。它的出土不仅为研究唐代宗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还为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增添了丰富的历史内涵。</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b>辽金建都漕运通济</b>辽金时期,北京在解决水源畅通水道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这些经验为后代大运河的建设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提梁壶,宋,北京先农坛出土。定窑白釉提梁壶是宋代的一件珍贵文物,通高15.3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5.4厘米,具有六瓣瓜棱形壶身,敛口下凹,短流,垂腹,浅圈足。其提梁仿藤编式设计,前端分三股,每股由模印宝相花片饰与壶体相连接,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润微泛黄。</p> <p class="ql-block">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瓜棱式执壶属于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产物。这类执壶通常由盖和壶身组成,盖为扁圆饼形,正面中心凹陷,有一个花形小钮,盖缘一侧有一个管状穿孔系,底部有凸起的子口。器身为侈口,弧唇外卷,锥形束颈,圆球形瓜楞深腹,圆肩,肩腹部有宽鋬,鋬柄上端也有一个管状穿孔系。鋬柄对应一侧有细长弯管流,平底微凹,可见旋胎及四块支烧痕,鋬柄下及管流下均刻划覆状荷花瓣纹暗花。通体施青白釉,釉质莹润,釉面有冰裂纹。</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地黑彩诗文四系罐,宋,北京国会街北新华社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迦陵频伽,金,北京房山金陵遗址出土;绿釉鸟首飞仙,金,北京房山金陵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b>大都既定一脉贯通</b>元代,郭守敬将隋唐大运河台湾曲直修建通惠河,使江南曹船直达大都积水潭,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这一部分展示了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的智慧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石狮子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历史价值。元代石狮子在北京的分布较为广泛,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位于白塔寺。白塔寺的正名为妙应寺,是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也是元大都遗存下来的重要标志。寺内共有三进院落,天王殿和大觉宝殿前各有一对石狮。天王殿前的石狮半卧在基座之上,头向内侧,腰部伸展下弯,俗称“塌腰狮子”。这对石狮造型刚中有柔,整体看身体躯干部分比例和谐,肌肉起伏表现突出,雄狮龇牙咧嘴,雌狮张嘴吼叫1</p> <p class="ql-block">这只元代雕狮角石是放置在古建筑台基转角处的装饰品,具有保护台基、震慑、装饰和标志等级的作用。这对角石常常被设计成卧狮或母狮携幼狮的造型,既美观又实用。</p> <p class="ql-block">青花龙纹残盘底,元,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文物,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贵发现。该残盘底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盘底内口沿为缠枝花卉,内底为缠枝花卉,外壁绘有青花缠枝莲纹,下绘莲瓣。整体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磅礴潇洒。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雕龙纹灰瓦筒形箍:为元明代 北京城垣遗址出土。中间是琉璃三彩龙凤纹熏炉,为元朝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琉璃三彩龙凤纹熏炉是元代的一件珍贵文物,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 该熏炉仿汉代博山炉设计,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特征。其造型独特,直口、短颈、圆腹,腹下承三兽足,颈部两侧贴有桥形耳。炉盖山峰重叠,镂空设计使得烟香从中飘出,保留了汉代博山炉的造型特点。</p> <p class="ql-block"> 第五部分:<b>京师繁会翻墙落役</b>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如何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动脉?大运河不仅为京师输送了源源物资,更输送了集集人才,为北京创造了特有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琉璃仙人脊兽,(清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太和殿琉璃仙人脊兽,也被称为“骑凤仙人”或“仙人骑凤”,是太和殿檐角装饰的一部分,通常位于檐角最前端。这个脊兽的典故源自东周时期的齐湣王。相传齐湣王被燕国名将乐毅所败,四处逃亡,最后骑着一只凤凰逃生,象征着绝处逢生、逢凶化吉。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金贸善冠:(明万历 ),北京定陵博物馆藏。金冠出士时放置在万历皇帝棺内头部北侧,装在一个圆形木盒内。冠用金丝编结而成,分作前屋、后山、角三个部分,各部分以粗金丝连缀在一起。冠饰的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单独制成,再焊接上冠,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花御窑厂图圆瓷板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制作的一件珍贵文物,直径为72.5厘米。这件瓷板采用青花浙料绘制,以清代御窑厂为中心,描绘了景德镇的建筑、市井生活和社会风情。</p><p class="ql-block">瓷板的上端描绘了石岭地区和奔流的昌江,中渡口和老鸦滩分别设有“奉旨卡”查验来往船只。画面中心是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御窑厂为三进院落,东西两侧跨院为制瓷作坊,展示了拉坯、画坯、施釉、吹釉、彩画、烧窑等工序。御窑厂大门为“仪门”,门内有“奉上旨御窑厂”标旗,仪门前可见看相、茶局、命馆、赛会、风水半仙等招牌。仪门东西两侧街口分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御窑厂右侧有大戏台,影壁正中书“指日高升”,右侧有程家巷、毕家街,巷内店铺林立,市招繁杂。画面下端是御窑厂山门,上方悬“御窑厂”匾额,门外高挂“宪奉御窑厂头门”旗。山门与仪门间有关帝庙、火神庙,山门两侧有浮梁县衙和监管窑务的景德司。</p> <p class="ql-block">紫檀木雕云龙,纹黑漆描金背板柜格。清朝,紫檀木制,上格下柜。柜格边框雕刻锦纹,柜门及抽屉面均浮雕云龙纹。背板、里背板及两侧面山板用黑漆髹饰,看面背板黑漆地上饰描金山水、亭榭渔舟,人在画中游;两侧面山板黑漆地上饰描金山水人物、山石花卉。具有典型的江南地区风格。</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b>漕运转型曲折探索</b>民国时期,京杭大运河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探索?功能从国家漕运向内河航运转变,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变革与探索。</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始于浙江。</p> <p class="ql-block">流经江苏……</p> <p class="ql-block">流经山东</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从山东北上到河北</p> <p class="ql-block">在天津有三河交汇口,即海河与京杭大运河相交。</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的始发地:帝都北京。</p> <p class="ql-block">6号展厅内最为精彩且引人入胜的区域当属“运河湿地寻趣”。那里灯光璀璨,闪耀夺目,营造出一种美仑美奂、如梦如幻的奇妙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湿地世界之中。</p> <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b>运河新生造福京城</b>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经过综合治理焕然一新。北京段大运河与城市饮水输水工程共同构成首都西去东排的城市水系格局,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福祉。</p> <p class="ql-block">由北京画院八位艺术家联袂创作的《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也在展厅内首次惊艳亮相。在这幅高0.5米、长27.4米的长卷上,大运河沿途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如明珠散落,古今之美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采用传统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式构图,画面从白浮泉、瓮山泊起,经万寿寺、积水潭、万宁桥,汇入三海,过天安门(故宫建筑群)向东到庆丰闸、八里桥、燃灯塔,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绿心公园和环球影城等地,最后经过青龙湾等水利枢纽到达天津,注入大海。这幅长卷长27.4米,寓意着从白浮泉的源头到天津入海口共274公里的地理距离。整幅画卷从西山的层峦叠嶂起笔,到烟波浩渺的海面落笔,意境悠远,同时也代表着北京是一座位于山海之间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水系发源于西部,这是大西山。</p> <p class="ql-block">在这幅图里面,我们可以看见玉泉山、颐和园的佛香阁、昆明湖,还有玉带桥。</p> <p class="ql-block">再往东,就看见紫竹院公园、国家图书馆、首都体育馆、首都溜冰馆。</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东,可以看见北京展览馆、西环广场、北京北站。</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东,看见了白塔寺的白塔,远处的德胜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远处是北海公园和太液池。</p> <p class="ql-block">这是国贸CBD商圈,可以看见中央电视台,国贸3期的大楼,中信公司的中国尊,人民日报社、北京电视台,还有华贸中心和四惠桥。</p> <p class="ql-block">现在到了通州,有大运河、燃灯塔。</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了北京副中心,北京市的行政中心,左下角就是刚刚落成开放的国家大剧院东院(北京艺术中心)、首都博物馆东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和首都图书馆东馆(北京城市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州的最东端。徜徉画卷,一眼千年,瞬间感受穿过历史而传递到当下的城市脉动。此刻的你我,是观画者,也是画中人,更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历史在流淌,与现实交汇;而现实也将与未来拥抱,三者又将同绘于一幅新的画卷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