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闲云清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492357</p> <p class="ql-block">仰光是缅甸原首都和最大城市,地处富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市区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是缅甸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和平城"的美称。仰光是一座拥有热带风光的美丽海滨城市。在仰光,你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公园,到处是花草树木和佛塔。</p> <p class="ql-block">而位于市中心的班都拉广场BanduraSquare,更是令无数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尽管缅甸是个佛教国家,但是仰光依然保持着曾作为港口城市最辉煌时期的英殖民特色。在宽阔的广场周围,分布着几乎全都是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建筑。东面这座白色的双尖塔教堂,是仰光最古老的洗礼堂之一,原建于1830年,后由一位美国传教士于1885年重建,二战期间毁于战火,1952年再度复建为今天所见之模样。</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面的白色建筑是仰光城市发展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又名市政厅,它建于1936年,有机地将楼体殖民风格和屋顶的缅甸风格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现代缅甸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左侧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身份和地位极其显赫的苏雷金塔。它塔基呈八边形,高仅47米,但却是仰光市区的地标性建筑和仰光的中心点,整个仰光的道路交通,都是以苏雷塔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延伸。</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东面,屹立着一幢1905年兴建,耗时6年才竣工的红色建筑——高等法院。该建筑色彩明丽堂皇,主色为赭红,辅以红白相间,英伦圆顶风格的钟楼,在绿树掩映下极具画面感,这些古老建筑现以已被列入仰光市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班都拉广场是为了纪念缅甸的民族英雄玛哈.班都拉将军以及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英烈,以将军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广场正中是1948年缅甸宣布独立后,修建的高46米的缅甸独立纪念碑,它犹如一柄插入苍穹的利剑傲然耸立于蓝天白云之下。</p> <p class="ql-block">班都拉将军是第一次英缅战争中的缅军总司令,也是缅甸人民心中永远的民族英雄,他勇敢、智慧、为部下爱戴、也被敌人钦佩,纪念碑基座上镌刻着班都拉将军为争取缅甸独立而牺牲的英雄事迹:他率领缅军把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却在德努漂(Danubyu)要塞战身中弹片不幸牺牲。纪念碑的四角分别立着两只缅甸传统的护法神兽,八只神兽就像威武的卫士镇守护卫着独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班都拉广场同样也是个绿草如茵、游人如织的大公园,这里不止是各国游客蜂拥而至的打卡地,也是仰光市民休闲游玩的好所在,这里不像那些有着肃穆气氛的寺庙,更多的是带了几分东南亚式的慵懒和清闲——哪怕烈日当空,也有不少情侣在广场草坪上拍摄婚纱照。</p> <p class="ql-block">广场边,高大的龙眼树和金黄灿烂的金链花相互依偎摇曳,风儿过处,一串串、一簇簇,曼妙着、轻盈着,如悬在树梢的鲜花风铃追着风、挨着脸,呓语着、欢吟着,令人透心清凉、灵魂愉悦!</p> <p class="ql-block">一个留着一片瓦发型、脸上涂着黄香楝粉、头发染成橙红色的缅甸小男孩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长长的眼眨毛、漆黑清澈的眸子、细方格开胸缅式背心,完美地塑造了仰光——阳光小男孩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骄阳似火,炽热的午后阳光,晒得人皮肤生疼,就连鸟儿们也热得找个水坑就扑进去折腾,草坪上,园丁浇水漏出的余水淤积成小水潭,不时有热得冒烟的鸟儿们饥渴难耐地一头扎进去,叽叽喳喳地把全身的羽毛弄个透湿,方才摇头晃脑,梳理毛羽。</p> <p class="ql-block">性急的白鹭,毫无防备之心,迈着大长腿,一脸殷勤地向着浇水的园丁走去,当园丁友好地将喷头朝着它兜头淋去,小家伙圆瞪怪眼,欢鸣着表达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布施在东南亚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僧侣们以修行为主,生活靠布施,回报靠诵经果报。在佛国缅甸更是如此,广场上,不时有穿着红色袈裟、裸着肩膀、赤着双脚,捧着化缘钵,结伴或独行的小和尚拦截外国游客化缘。</p> <p class="ql-block">东南亚的许多孩子从小就出家为僧,历经这些,善良便扎根于心。置身此刻,你会觉得施与受无疑是这天地间人与人、人与佛、信念与信仰最直接、最和谐、最完美的融合,同时也投射出人类互帮互助的原始凝聚力以及人性的善良。</p> <p class="ql-block">回望纯白、庄严的方尖独立纪念碑,它象征着缅甸的自由、独立以及神圣不可侵犯。人们不会忘记,在1942-1945年间,中国远征军以缅甸为中心,滇西和印缅边境为两翼的东南亚战线上,与英、美盟军协同抗击日军。1945年5月1日,孙立人将军率新一军攻占仰光,宣告光复缅甸全境,1948年缅甸独立,定都仰光。</p> <p class="ql-block">虽然1987年12月,联合国将缅甸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仰光的人们仿似从来没有被生活清贫和物质匮乏所困扰。偌大的班都拉广场既是市政中心,也是仰光市民休闲的公园,人们三五成群的围坐在草坪上嬉戏、谈心,撑伞漫步在街边树荫。因为,这里每天都有美好的故事发生,或是景,或是人……</p> <p class="ql-block">仰光翡翠山位于仰光北部茵雅湖以北,离市中心约8公里,全名叫做“摩哈巴沙纳石窟道场”。是建筑在翡翠洞窟的一处佛教圣地,由6万3千名劳工历时14个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所谓“万人石窟道场”是翡翠山的另一别称,石窟即是山洞,道场是佛教徒修行学道的场所,也可以指佛教徒举行万人规模的诵经礼拜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1954年是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世界各国佛教徒为纪念这个日子,在缅甸仰光召开了世界第六次佛教大会,大会会址就选在翡翠山。</p> <p class="ql-block">翡翠山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道场的外观就像是一座山,据说是用翡翠原石堆筑而成。人们可以沿着长长的通道从大门进入内部,通道两侧的墙壁还能看到翡翠原石切割后漂亮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仰光著名的万人石窟道场后不久,当你穿过这座历史悠久的拱门时,便会看到明显的指示,提醒所有访客需在此处脱下鞋子,以示对这片神圣佛教圣地的尊重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四周的长通道和大门,当初是为了“隐蔽”而设,只有开放参观,游客方可进入。如果从远处观看,还真很难看出这山里面竟藏着一座偌大的道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人工开凿的洞窟,由6万3千名劳工历时14个月建成。系仿照在印度举行第一次结集时的会场七叶窟。</p> <p class="ql-block">在窄巷而幽深的通道两侧,错落有致地砌满了一块块熠熠生辉、仿佛蕴含自然灵气的翡翠原石,它们宛如碧绿的宝石镶嵌在墙壁上,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引人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万人石窟道场那座宏伟壮观的大门上,镶嵌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木雕艺术品。这些木雕以精湛的技艺、繁复的图案和生动的形象,细腻地刻画了佛教传说中的神话人物、飞天乐舞以及吉祥瑞兽,每一刀每一划都透露出匠人们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雕花的缝隙洒落,为这庄严的道场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引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驻足,细细品味这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心中不禁生出无限敬畏与赞叹。</p> <p class="ql-block">进入石窟,人们会有一种豁然洞开的感觉:六根巨大的立柱支撑着净高二十多米的穹顶,六根立柱上嵌满翡翠玉石,象征着佛祖六次涅槃,外部黄金镂刻,地面玉石铺设,庄重气派。</p> <p class="ql-block">殿堂正中供奉着一尊通体碧绿的释迦牟尼翡翠玉佛像,庄严肃穆、气势恢宏!会场两侧有众多和蔼可亲的金身佛像,佛像前是阶梯坐位。石窟内部基本靠自然采光,顶部堆砌的翡翠原石中间预留了数个天窗。</p> <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高达数米,全身每一寸肌肤、每一处衣褶,皆由世间罕见的顶级翡翠精心雕琢而成,仿佛凝聚了天地间最纯净的灵气与工匠们无尽的心血。翡翠的绿意盎然中透着淡淡的温润光泽,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神秘莫测,仿佛能洞察人心。</p> <p class="ql-block">世界性的佛教大会,道场内容纳下2500人,道场外更是聚集了无数的人。来自世界各地上万名佛教徒们聚集在一起,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语言,齐声诵经时的场面是多么壮观!</p> <p class="ql-block">高耸的座椅最上层,庄严地摆放着一排熠熠生辉的金色佛像,它们金光闪闪,仿佛沐浴在神圣的光辉之中,静静地俯瞰着下方的信徒与访客,传递着无尽的慈悲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有划时代意义、里程碑式的的佛教聚会。这次聚会后,把所有的佛教经文全部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境内的佛教文化十分盛行,当地的老百姓很多都是诚心向佛的,所以来到当地,就会看到室内的寺庙里香火非常旺盛。缅甸仰光这座大城市除了拥有世界最贵的仰光大金塔之外,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受到当地人的尊奉。</p> <p class="ql-block">仰光乔达基卧佛寺始建于1907年,经历了各种天灾后,1960年正式成为现在的大型卧佛像。</p> <p class="ql-block">乔达基卧佛寺供奉着缅甸最大的卧佛像。卧佛神态安详,眼睛由玻璃镶嵌而成,特别美丽。轻托头部,慈悲注视芸芸众生。</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的室外卧佛在中国,而仰光的乔达基卧佛寺的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卧佛,这尊雕像的长度有108米,高度有5.4米,建于1954年,至今有65年的历史。乔达基卧佛寺采用贴金的袈裟,以及镶嵌着头冠的珠宝石,整座佛像看起来比较奢华。</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这座雕像的面部雕饰,除了光彩夺目的头冠之外,这座雕像的眼睛还是邀请中国的雕塑家来帮忙雕刻的,黑色的琉璃材质做成的眼珠,加上蓝色装饰的眼影,以及粉红色的指甲和修长的睫毛,整个雕像彰显独特的女性妩媚神态。</p> <p class="ql-block">乔达基卧佛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这座佛像密密麻麻的经文脚底,让不少游客看了有密集恐惧症。佛像的脚掌体积很大,脚底采用砖红色的背底,加上金铜色的雕刻螺纹,使的整个脚掌看起来像是一本经书。</p> <p class="ql-block">脚底拥有108个格子,每一个格子都代表着缅甸佛教的六道轮回,当地的佛教认为:万物皆有根源,每个人的前身今世都可以在这些格子中找到自己的根源:神仙、人、魔鬼、植树、动物等各种各样的释义都可以在这些格子里找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乔达基卧佛寺内堂的设计和缅甸其他的寺庙不一样,乔达基卧佛寺的壁画十分精美,墙面上展示了佛祖释迦牟尼生平的故事,以及佛教的代表人物的神像,整个壁画的色彩饱和通透,从视觉上有点像教堂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个著名的寺庙虽然是免费参观的,但是本地人来到这座寺庙都会象征性地给寺庙捐款,在缅甸当地,教徒对于佛教的信仰还是很虔诚的,每个缅甸男人一生都会选择一段时间来寺庙修行,老百姓对于寺庙的虔诚莫过于就算口袋没什么钱都会捐钱给寺庙。</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的生日是按照星期来过的,而且缅甸人过生日的方式比较特别,很多当地人会选择在过生日的那天,来到寺庙内诵经祈福和浴佛礼拜,在佛祖前许下自己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寺庙的内堂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衣钵,在缅甸很多地方一直保留着布施的习惯,布施仪式有点类似中国的化缘,而且布施的仪式通常在清晨四五点开始,参与的群体都是当地的老百姓和和尚,一般当地的老百姓施舍都是糯米饭之类的食物,而缅甸的僧侣如果接受了老百姓的施舍,无论荤素,都是可以吃的。</p> <p class="ql-block">走出乔达基卧佛寺,可以看到寺庙周边很多人摆摊卖着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术品,除了手工雕刻的佛像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金属器具,以及送礼佛的花束,但是价格比较昂贵,毕竟做得是游客的生意。现如今仰光的旅游业虽然没有这么发达,但是当地拥有的文化古迹寺庙还是挺出名的,值得过来旅行一趟。</p> <p class="ql-block">位于仰光市南约18公里一个名为丁茵的渔村附近江中的孤岛上。有座建在江中寺庙里的佛塔,与其它的缅甸佛塔相比,更是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丁茵是缅甸仰光三角洲东侧的一个小渔村,曾经是葡萄牙殖民时期的港口,绿色树林中点缀着的金色的佛塔和缅式建筑别有一番风情。</p> <p class="ql-block">站在河边远观水中佛寺,蓝天白云下,以金色为主绿色为辅的佛塔庙宇错落有致排列,如同飘浮在水面,真有点仙岛琼阁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要参观那座庄严而神秘的佛塔,游客们必须先乘坐一艘装饰精美的传统木船,缓缓穿越波光粼粼的湖面,才能最终登上了那片被古老传说环绕的岛屿,亲自领略佛塔的雄伟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船夫们每天驾驶着小船,在宽阔的江面上穿梭往来,他们的身影成为了丁茵水中佛塔前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江面十分辽阔,江风正好能为炎热的天气带来一丝清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登岸踏入景区,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只见小小的岛屿上,佛塔与寺院星罗棋布,金碧辉煌,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仿佛一片神圣的佛国净土。</p> <p class="ql-block">佛塔寺庙的上下四周雕刻着无数栩栩如生精美的佛像。岛上满是游人和朝圣的当地人,香火很旺。</p> <p class="ql-block">相传,很久以前,有高僧从锡兰(今斯里兰卡)带来佛发数根,需建塔藏之。于是就在这江中小岛上建了佛塔并许下三愿:第一,江水再涨不能淹及小岛;第二,岛上再拥挤都要容下朝圣的人;第三,在岛上布施的人来世有好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叹的是,从那以后,无论雨季江水如何泛滥,小岛从未被淹没过,这被视为佛祖显灵的奇迹。因此,无数信徒纷纷乘船前往水中佛塔许愿,希望能够得到佛祖的庇佑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建在水中的佛寺长廊,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碧波之上,红墙黄瓦,古色古香,与周围的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每当微风拂过,廊檐下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与佛祖的轻声对话,让人心生宁静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长廊的尽头,一座佛龛静静地伫立着,其精工细作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处雕刻都栩栩如生,细腻地展现出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仿佛凝聚了匠人无数心血与虔诚,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站在水中佛寺的古老码头上,清晨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远处的丁茵小镇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小镇上的红瓦白墙、房屋错落有致,绿色的树梢点缀其间,偶尔传来几声悠扬的钟声,伴随着水面上轻轻荡漾的涟漪,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美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