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朝的古镇,融入多元的建筑风格,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西南最大的侨乡,云南腾冲市的和顺古镇,2005年入围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获唯一的年度大奖“中国第一魅力名镇”。</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份参团滇西游,22日游览和顺古镇。和顺古镇进出的主要通道双虹桥与绕村小河,恰如民国元老李根源诗赞和顺的诗句“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p> <p class="ql-block">古镇入口处牌坊口一块牌坊是腾冲旅游全域全景图,“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腾冲”,以及正面“世界腾冲天下和顺”、背面“内和外顺”的导览牌坊不仅建筑大气,文字同样大气、寓意美好。</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都喜欢和、顺两个字,和与顺不论如何组合,都令人向往,让人琢磨。2001年新建的和顺顺和牌坊作为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象征着吉祥和顺遂,反映了中国人对和谐、顺遂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来到和顺古镇,首先映衬在眼前的是一座徽派风格的进村牌坊,牌坊上书“文治光昌”,牌坊背面的字是“佑启人文”。进入牌坊,“中国魅力名镇--和顺”石碑竖立在的小河与桥旁。古镇端是一拱门,入镇端上书“鸢飞鱼跃”,古镇端书“文治光昌”。这座桥是双虹桥之老桥。</p> <p class="ql-block">和顺村头一条小河名为三合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连接镇内外大路,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站在文昌宫上看两桥,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树成荫,鲜花烂漫;桥下鹅鸭戏水,鱼翔浅底。时至冬日,仍有一派江南水乡的恬美风光。拍一全景照,为手机观看效果置于横屏。照片正中的雨洲亭,是纪念腾冲首任县长、云南著名的教育家寸树声所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亭名。古镇四周火山环抱,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相传为明朝“桥头老爷”寸玉率众建修,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与老桥并列一端的牌坊名为“冰清玉洁”,古镇端拱门名为“文澜壮阔”。老桥牌坊为文化坊,新桥牌坊为节孝坊。</p> <p class="ql-block">在桥上看小河,好一派宜人风光。左边镇内可见照壁上朱镕基题字“和顺和谐”。</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东有一块不规则的石碑,上面刻着“桥倒碑修,碑倒自修”。寸玉修桥,告诉后辈:如果桥坏了可以用碑下银两来修,如果碑坏了自己筹款修。有一故事不知真假,当年寸玉把剩下的银两埋在这碑下,怕后人不知道就立了个“迷碑”作提示,结果此地无银三百两,被人盗走了埋在地下的银两。</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对面文昌宫位于古镇的中轴线上,古镇建筑以文昌宫为中心布局。文昌宫不仅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宫殿,象征着文运和功名,最主要是体现了和顺人崇文重教的思想。宫内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功名的和顺人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彰显了和顺在科举时代的辉煌。文昌宫不仅是和顺“文治光昌”的象征,宫内的建筑和布局都体现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进镇往左有一圣旨碑,明正德年间皇帝敕曰,表彰和顺人寸玉。当年寸玉在朝廷任职,由于精通儒学、外语、勤政廉政、人品很好,因而受到圣旨表彰。碑文中“官不计崇卑务求其称 事无论难易务底于成”意为官位无论大小,都必须做到称职,做事不论难易务必要坚持到底完成好。说明了做官、做事应持有的正确态度。</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从和顺的历史来讲,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派军西南,平定腾越今腾冲后便驻军于此,边民大多来自于中原、四川和江南地区,自然也就带来了徽派建筑风格。后集中原建筑文化、徽派建筑文化、苏杭建筑文化、西方建筑文化加上自己风格为一体形成的和顺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和顺保留的年代最久、最具代表性的牌坊就是“盛媺幽光”牌坊(“媺”读chi,意同“美”)。位于大石巷巷口,是李寸氏节孝坊。全木架结构,中门建石基,重檐歇山顶,中门门楣上“盛媺幽光”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写。双层飞檐斗拱,两边有八字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复建。其亮点是顶脊两端各有一神兽“鸱”,其尾巴能扇动海水淹没一切,用于脊梁是防止火灾发生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古镇中有100多幢清代宅院,火山石铺地,建筑中西合璧。</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和顺图书馆尤为出彩。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2006年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和顺古镇,映入眼帘的建筑便是。大门左侧墙壁上有2003年9月被中国侨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碑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石分立大门两旁。</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大门是典型中国传统的斗拱式建筑,清末和顺籍举人张砺1928年题写的“和顺图书馆”牌匾,挂在大门的最上方。门上方的牌匾“文化泉源”是1988年建馆60周年时旅缅瓦城和顺联谊会所赠,“文化泉源”昭示了图书馆的定位。</p> <p class="ql-block">跨入大门,即见熊庆来先生1928年为和顺图书馆题写的“民智泉源”四个大字。云南人熊庆来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其学生有华罗庚、陈省身、严济慈、钱三强等名家。“民智泉源”意为图书馆是开启民智、滋养民众智慧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1938年新馆落成。在保留大门的同时新建中门并扩建了主楼。中门是典型的西式建筑,仿造当时的东吴大学校门而建,门上悬挂的匾额“和顺图书馆”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在1938年所书。中门上方蓝底白字是民国时期教育家、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1938年所题“文化之津”。“文化之津”含义是文化交汇的枢纽。</p><p class="ql-block">熊庆来、胡适、李石曾分别曾任民国时期三所著名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大学、中法大学的校长,虽都未到过和顺,却同为和顺图书馆题字,在中国独此一家,显示了和顺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进入中门是一个两进小院,院里坐落着两栋二层小楼,前面的是主楼是借书楼,建于1938年,匾额“和顺图书馆”1988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一楼玻璃门窗,二楼亭台楼阁。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左侧玻璃门上悬挂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颁发的“一级图书馆”标牌。</p> <p class="ql-block">主楼一层正屋内摆放着和顺图书馆八十周年纪念物,墙上悬挂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牌。一副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意为“书报来自云海外边”。阅览室里有多种报刊杂志供人阅读。旁边有借书室,和顺镇人口现有7000多人,却有近3000人在这里办理了借书证,这座图书馆见证了古镇“文化之乡”美名的诞生,也见证了无数和顺人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后楼称藏珍楼,建于1998年,现不对外开放。目前全馆藏书约13万册,藏有诸多珍贵古籍。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第二进院落的两侧院墙上各开了一个小门,分别通向西侧的文昌宫和东侧的土主庙。</p> <p class="ql-block">顺着小河往古镇内走,沿河风光秀丽,自然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是清光绪年间腾越总兵张松岭故居,典型的两进式四合五天井院落。</p> <p class="ql-block">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p> <p class="ql-block">洗衣亭边留个影,游客体验不停息。</p> <p class="ql-block">古镇河边空气清新,田园风光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野鸭湖因生态环境优良,逐渐成为野鸭等水禽的栖息地而得名。湖水面积约150余亩,湖水与周围的青山绿树、民居建筑构成了一幅“远山莽苍苍,近水何悠扬”的优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孕育了缅甸四代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等一大批英才人杰。</p><p class="ql-block">古镇中的艾思奇故居是一处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主要陈列艾思奇的生平事迹和相关物品。艾思奇纪念馆与故居同一地点,是为了纪念艾思奇同志而设立的纪念馆,纪念馆内包括艾思奇的铜像和展馆,展示艾思奇的生平和历史贡献等。纪念馆大门上悬挂楚图南先生题书的“艾思奇纪念馆”匾额。</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他青年时代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曾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故居中陈设了艾思奇同志的生平事略展览,设有两个展室,展有艾思奇同志的生平照片87张,手稿著作66册(篇),遗物137件。艾思奇故居1987年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馆居高临下看古镇,冬有春意,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景交车车站广场,游客来去匆匆,繁忙和谐。因时间有限,乘车再到别处游览。</p> <p class="ql-block">5个小时的参观游览,当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看到,但从所观景点已能初步领略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和顺古镇先后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佳古镇、全国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小镇、第三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丽的十大乡村等实至名归。游和顺,就是将自己融进博大深邃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厚重质朴、历久弥新的和顺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