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说(原创)

曹岗

<p class="ql-block">“啃”字很常见,生活中我们常用来指用牙撕咬食物。但当“啃”与“老”结合,啃相就难堪了。因为“老”者不是红烧猪排之类,更不是烧“老”了的猪排,老者是父母,而啃者是儿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啃老,是一个专用名词,带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尔,站在“啃老”者角度想想,他们大概会觉得“啃”得有理,他们很大可能会说这是在向先人学习。典型的先人如刘邦。刘邦当皇帝后,狠狠嘲笑了老父亲当年骂自己啃老。啃老者竟能成此大事,历史上大概也只有刘邦一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啃老”者的角度再替他们想想,“啃老”又不是中国独有的,人多的地方都可能有,这事还不好否定。啃老者在法国叫“袋鼠族”,都成“族”了,可见非个别。啃老者在美国叫“回飞棒”,意思是这些年轻人像回飞棒一样,最终还是会回到父母身边依赖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这时可能会说:什么意思,你究竟是哪头的?不好意思,我的想法是不预设立场,有感而发,不非黑即白,当然也不保证我对你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啃老”的悲剧性也确实是和尚脑壳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日本曾发生过一个极端案件,日本前农林水产省事务次官熊泽英昭亲手杀害了啃老的儿子,该案件在日本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熊泽英昭44岁的长子熊泽英一郎一直以啃老为生。他在生存上依赖父母的同时,生活中对父母不加尊重甚至还有家暴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全世界有大数据分析统计的话,应该会发现一个现象:不少“啃老”的人对待父母的情感是扭曲变态的,甚至说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如果我们再换个方式,从上帝视角看,“啃老”现象大概是一种社会代偿机制。</p><p class="ql-block">这有点象生理学中的“代偿”,当某个器官或组织功能受损时,其他器官或组织会尝试弥补这种功能损失。例如,当肾功能受损时,肝脏可能会代偿,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p><p class="ql-block">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儿女是再分裂出来的新细胞。当新细胞出现了病变,虽然没有创造财富的功能,还有消费功能还有生育功能,为了不放弃,老细胞仍继续输送给养,维持了整个社会的某种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来我们会发现,啃老都“发生”在普通百姓之家,那些富豪家里游手好闲的子弟没人去说他们“啃老”。这反映出:“啃老”这词带歧视性。就说有钱人家的父母也不见得都愿意子女“啃”,其子女因“啃”引发的悲剧事件也不鲜见。“啃老”一说很双标,在相当多人心里,那些富二代“啃老”往往透着褒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啃”可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现象。平辈人也可以“啃”,比如“啃妻”。不过因为无血缘牵扯,长时间且成功的啃妻者不是太多。能啃妻者大概在妻看来,对方都是优质男,也所以到后来逆袭的大有人在。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台湾导演李安。如果当年李安“啃”妻被拒,他很可能便将就的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才华被“养活自己”所消磨,很难说会不会有后来的李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才华潜质便有资格“啃”,似乎是全世界的真理。这让我想起十九世纪的西方文人“寄生”于贵妇的往事。如柴科夫斯基与他的“红颜”,如巴尔扎克与他的“女友”。我有时都怀疑,没有贵妇“施舍”的话,大师们还能不能有那些传世的伟大作品。虽然是你情我愿,本质上都是靠施舍生活,其吃相大抵归于“啃贵妇”之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现在有的年轻人也许并不这么看,他们会说: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朝九晚五挣钱工作。既然不是为了那讨厌的工作,为什么要去工作呢。他们更会说,工作不是生活的目的,他们只想活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这样说,好象也有他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啃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影视界相当突出,有人谓之“文化啃老族”。比如:那些古典名著被反复改编,现代名著和武侠小说也面临类似的命运,一改再改,缺乏新意。又如:名人故里的争夺‌,甚至虚构人物如孙悟空的故里也被多个地方争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啃老”也突出地反映在当下一些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这个“老”就是渲染和强化仇恨。我以为,优质的战争片更应该最终是反噬战争的。央视军事栏目说得很好:因为珍爱和平,所以回顾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扯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Al的不断进步,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啃老”还会演绎,“啃老”的队伍大概率还会壮大。很遗憾的是,被“啃”的人终将离开,“啃”的人会有“啃”不动的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小我就觉得,啃骨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有时费牙还啃不出什么来,“啃”比起吃和喝更有难度。碗见底了,人就死心了,而骨头缝里有肉,常教人欲罢不能。“啃老”也应该不容易,想象不少“啃老”的人也有无奈与委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4日于重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