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5游 十六年前游三坊七巷2008.11.14.

老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的三坊七巷,被誉为“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脉昌盛之地”。</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古城千年未变的城市中轴线上,以南后街为中轴,东西平行排列着10条坊巷,西边自北向南分别为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东边自北向南有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坊中巷道相连,形成“坊中有巷、巷巷相通”的棋盘状格局。</p><p class="ql-block"> 这是七巷示意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古老的城区,公元305年的晋代,卓氏祖先首先入住,成为最早的居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王审知修建罗城,三坊七巷这一街区形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片古老街区发展于五代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坊巷格局在此已历经千年而不变,至今基本保留完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占地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瓦白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板深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头墙墙檐都带着圆圆的弧度,状似马鞍,当地人称这种墙为“马鞍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窄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院墙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是为了防盗,还是炫耀主人身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是“闽都名人聚居地”。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涌现出150位进士、300多位举人,以及300多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在近代中国,林则徐、严复、…等历史名人曾在三坊七巷生活居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存有200多座古建筑,各级文保单位共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是陈衍所作的诗句,最早让“三坊七巷”这个名字响彻海内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长年缺少正常维护,房屋老化破损,进行修缮已经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后期新住户住进,原本的院落被切割呈碎片化,园林、花厅等都被改造搭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的地方杂草丛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院子墙皮脱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一个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才能保存城市的历史和文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1月,福建省人大批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文保护“三坊七巷”和朱紫坊的传统坊巷格局和典型明清民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批复《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2007年10月开始,三坊七巷的维护,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和“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织实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鱼骨状”总体格局的恢复,对传统建筑及街巷历史风貌的整治,对传统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保护、整治与修复,对传统小园林的整治与充分利用,力争展现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建筑、园林特色,原原本本还原历史空间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衣锦坊</p><p class="ql-block"> 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为了“衣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衣锦坊16号</p><p class="ql-block"> 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故居——郑氏宅院,是全坊最大的宅院。</p><p class="ql-block"> 郑鹏程(1760~1820年》,字登衝,号松谷,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历官江西临江知府、袁州府知府等,著有《聊以补拙斋集》若干卷。其实郑家大宅还住过一位名人郑孝胥,是郑鹏程的曾孙,当过臭名昭著的伪满州国“总理”。</p><p class="ql-block"> 郑鹏程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北朝南,原为五座相邻,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从如今保存的部分仍可见当年的豪富气派。水榭戏台,在郑氏宅院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闽山巷</p><p class="ql-block"> 本名闽山坊,是文儒坊与衣锦坊之间的一条直巷。全长约160米,宽2至3米,灰砖铺砌。巷西侧多大院,高墙、门罩、牌堵相间。巷貌迄今保护完好,是“三坊七巷”的典型代表。闽山巷内闽山境,是明、清时期福州庙会的胜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儒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文儒坊口的墙上,镶嵌有一方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文儒坊乡约碑,这是福州近代古坊巷邻里间仅存的“共建文明公约”。碑高2.2米,宽0.8米,嵌于坊墙之中,碑文用苍劲的颜体写曰:“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绪辛巳年文儒坊公约。”共48字,该碑至今保存完好,是三坊七巷古代城市里坊社区管理生活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母家故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文儒坊19号‌‌,是林则徐的出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的母亲叫陈帙,幼年的林则徐便是跟随其母亲及其娘舅长居于此。后来,这里又诞生了著名的爱国将领、海军上将陈季良,<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帙是陈季良的姑祖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季良(1883年9月13日—1945年4月14日),福建福州人。原名世英,字季良。1926年冬,加入国民革命军,历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编遣办事处委员、海军部政务次长、军事委员会校阅委员会海军校阅组组长、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曾指挥著名的“江阴保卫战”,阻止日军西侵入川。1935年9月晋升海军中将。1945年4月14日病故于四川万县,被追赠为海军上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民巷</p><p class="ql-block"> 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当时作为城市交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就承载了这段历史,他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代历经多次更名,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沈葆桢故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福州宫巷26号。</p><p class="ql-block"> 沈葆桢(1820年-1879年),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晚清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个院子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这座大房屋,加以修葺居住。现为沈家后裔的住宅,是清代福州典型官宦人家大院。大门口上有檐楼,下有门廊,六扇开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是天井与回廊,天井宽12米,纵深6米。两侧耳房,东西廊各宽2、3米。庭院阳光充足,空气流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郎官巷</p><p class="ql-block"> 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严复故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p><p class="ql-block">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个院子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文庙</p><p class="ql-block"> 俗称孔庙、“圣人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北侧。唐大历七年(772年)始建学宫,五代王审知置四门学,宋太平兴国年间改为孔子庙。宋熙宁、明洪武、清咸丰年间三度大火,范围渐次缩小。现存庙宇是清咸丰年间重建。占地面积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雄踞于高出埕面1.46米的石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铺以石柱,用石檐柱22根,石内柱8根。石柱头之上衔接木柱,落地木柱18根。上下檐之间铺作层共有42攒五跳八铺作的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组成。石柱硕大,按花岗岩每立方米2.8吨计,石内柱每根重达约9吨,石檐柱每根重达8吨有奇。当年施工艰难由此可见一斑。殿中上部藻井顶部有一精美的古星象图,星座金光熠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花巷基督教堂</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福州市鼓楼区东街口地段,花巷7号。基督教于1840年前后正式传入福州。“花巷堂”原名“尚友堂”,属福州基督教卫理公会教堂之一。1915年,买下此地建堂,遂有“社交堂会”之意,故以“尚友堂”命名。清朝时期曾是满清官僚琉球“王”“兆新”的王府;辛亥革命时期,福建革命军司令部亦设立于此。1915年9月5日,堂会举行了第一次新教徒洗礼入教仪式,1938年改建为福州市仅有的花岗石墙体的礼拜堂(即现在的教堂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崇妙保圣坚牢塔</p><p class="ql-block">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乌石山东麓。塔用花岗石砌建,风化后呈黑色,故俗称“乌塔”。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王王延曦称帝,为自身和眷属以及臣下祈福,在唐贞元无垢净光塔旧址兴建此塔。原计划造九层,天福九年(944年),在部属政变中延曦被杀,塔仅建七层结束。</p><p class="ql-block"> 崇妙保圣坚牢塔为八角形,七层檐,高35米,用花岗石砌造。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第一层开一门,其余各层开二门,不设门的地方都设佛龛。塔心有曲尺形通道供登攀。塔上浮雕佛像及碑刻,是研究五代闽历史与艺术的珍贵资料。塔旁“敕建贞元无垢净光塔”碑,是前身塔所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护道白真人庙位于乌山天皇岭弄20号。传说:宋绍兴六年,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出生于闽清,初名葛长庚,幼年父亡,随母改嫁雷州为白氏子,更名玉蟾。玉蟾从小出家学道,丹成出山,为人治病,云游神州。嘉定中,徵召至都,应对称旨,命馆太乙宫,诏封“紫清明道真人。” 白玉蟾真人与福州渊源颇深,曾于南宋嘉定十年,至福州传道收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过修缮维护,三坊七巷将成为福州的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