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安“书院门”,指的是从碑林到关中书院门口的一条步行街,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故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于佑任曾住32号,现已建成于右任故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名伯循、字右任,祖籍陕西泾阳,1879年出生于咸阳三原,他是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家、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代书法大师,被誉为“当代草圣”,毛泽东主席也曾经认于右任先生当书法老师。他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爱故乡,兴水利、建农场、办学校,护持民族文化遗产,深受海内外崇仰。建国后他始终未能从台湾回到大陆,逝世后葬于台湾,颇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其它三个是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睢阳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相传,明代工部尚书冯从吾曾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被革职回家。从此,冯从吾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后来又与陕西省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一同进行“联镳[biāo]会讲”,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长安府长官便下令在寺中划出一块地修建“关中书院”。之后,向东又陆续修建了长安县学、西安府学和文庙(今碑林所在地),形成了文化一条街。</p><p class="ql-block"> 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关中书院也被殃及。熹宗时,关中书院被下旨拆毁。到康熙三年,关中书院重建。光绪时,改建成陕西省师范大学堂,成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关中书院里面是陕西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现在为西安文理学院,其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仍依然闪烁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宝庆寺华塔</p><p class="ql-block"> 位于今西安南门内书院门北侧,宝庆寺修建于隋文帝仁寿(601-604)年间,原址在隋大兴城安仁坊。唐文宗时以五色砖在寺内作塔,故宝庆寺也称华塔寺。五代时殿宇毁于兵火,惟塔存在。明景泰二年(1451)移塔建寺于今址。万历(1573-1620)年间冯从吾在此讲学。雍正元年(1723)住僧文天重修寺阁。宝庆寺华塔高约23米,七层,平面呈六角形,内有魏、隋、唐等时代的石刻佛像,现存明景二年(1451)重修石碑一通。建国后,政府对宝庆寺华塔进行了整修,是陕西省重点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