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消失的岭英中学里许地山校董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杨仁飞</p><p class="ql-block"> 1938年中创办于香港的岭英中学,是由钟荣光(岭南大学校长)、许地山(1894年出生于台湾,燕京大学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基督教青年会董事)、洪高煌(广东潮安人,1902年出生,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培英中学校长、香港基督教青年会董事)、陈芬庭校董(陈烔明叔伯)等先生创办起来的。许地山受邀先生担任校董,参加幼稚园毕业典礼,对中学生讲国粹与国学。虽然岭英中学1970年停办,消失在历史中,但其留下的十年建校特刊、岭英校刊里保留有许地山先生与学生合照的身影,洪高煌校长撰写的校史日记中有其参与岭英中学成立、建设的努力的微轨迹。以微见著,让我们回望这位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学者在港的作为,重新记忆起一代人在抗日烽火岁月中奋起报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岭英中学:战时为失学儿童提供教育机会的私立侨校</p><p class="ql-block">李宗仁先生在1948年为岭英中学建校十周年纪念特刊题字:“荟萃菁英,辛勤作育,立己达人,搏型悬鹄,默运化成,陶钧转轴,回顾十年 业绩足録”。这“蜚声香岛”(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题字)的岭英中学历史上,虽然许地山参与的时间不过三年多一点的时间,但在筚路蓝缕的初创阶段,许地山与钟荣光、洪高煌等校董、教职员一道,以最快的速度建校、注册、招聘师资、招录学生,仅前三年,招录的各年段学生逾1400名以上。洪高煌在《本校之回顾与展望》(1948年)一文中指出,“二十七年七月招生,报名者踊跃异堂,计达八百余人,九月正式上课,学生五百余名,创本港新设学校之记录。此后每学期人数激增,三十年度上学期已达一千四百余人。……”(《岭英中学十周年纪念特刊》,1948年,第79页)陈芬庭校董在《对岭英中学之期望》一文中回忆了洪高煌6月找他,研拟另外设立一所以国语教育为统一语言的私立学校,之后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于1938年9月正式上课,“学生五百逾人”(《岭英中学十周年纪念特刊》,1948年,第79页)。另一份由吕家伟、赵世铭编写的《港澳学校概览》(香港中华书局1939年出版)一书在介绍“岭英中学”时提到这所学校是由“钟荣光、洪高煌、许地山、金曾澄、陈符祥、赵恩赐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创办。廿八年六月奉中央侨务委员会批准立案,并呈请广东省教育厅备案”。1945年10月1日的《岭英校报》(第九卷第一号复校专号)里特别介绍了岭英的“儿童会”:“岭英儿童会在战前早有设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救济失学儿童,免费入学,并赠书籍,务使失学者,应以继续学业;未入学者,得以启发童蒙,殆为建国时期平民教育之一大设施也”“该会教员,以本校同学义务担任,经济方面,亦概由学校补助及同学捐助”。而许地山先生早为岭英的师生树立了这一方面的典范,如1940年12月出任基督教华南战时儿童教养会香港筹款特组委员会会员(香港《大公报》,1940年12月20日)。1941年香港妇女兵灾筹赈会为教育难童筹款,义演《孔夫子》,许地山主持揭幕典礼(香港《立报》,1941年5月29日)。</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岭英校园里许学董身影</p><p class="ql-block">根据洪高煌的学校日记,1938年10月10日,校董会第一次正式会议假香港六国饭店举行,校董钟荣光、许地山、陈符祥(陈芬庭)、陆霭云、赵恩赐、金湘帆、洪高煌。会议推钟荣光为主席,金湘帆为副主席,陈符祥为司库,洪高煌为书记。1940年11月29日,第二届全校运动会在南华会球场举行,校董许地山教授训话,摄制活动影片。在岭英中学历史照片中有一张许地山与第三届幼稚园毕业生的合照。1941年7月底8月初,许地山正在为在港华侨学校教师安排暑期补习班之时,突发心脏病去世,岭英中学纪念册里留下了他最后的遗照。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岭英中学内迁梅县等地,直到抗战胜利才回迁香港。复校之后的岭英中学为去世的钟荣光、许地山两位校董设立特别的学额:“本校为扶助品学兼优而家境清贫的学生起见,特设钟荣光主席纪念学额,以资鼓励并誌主席一生为教育之劬劳……此外尚有许地山校董纪念学额,分别给予家境清贫学生。查本学期得上述学额者,亦有多人云。”(《岭英学报》,第十卷第一期,第2页)。</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护卫中华》爱国歌声响彻校园</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所在抗战烽火中在香港设立的私立中学,虽有基督教的背景,但是创办者旨在为大量涌入香港的内地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以统一的国语、爱国主义为该校的办学宗旨之一。岭英中学的教师凌金国(音乐老师)在《岭英中学十年来的音乐活动》一文中记录道:“回忆里,使我们想起了廿七年的夏季,那里正是我们岭英中学的诞生。我们特别感觉着兴奋,愉快,那因为我们正迎着抗战的序幕,正高唱着抗战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整齐了我们的步伐;‘保卫中华’兴奋起我们的新生的力量。在短短的一个月里,我们岭英的歌声已孕育起来了,‘岭英晚歌’,亦于此时公布,暂作我们的校歌”(《岭英中学十周年纪念特刊》,1948年,第81页)。</p><p class="ql-block">对于这样一所在特殊时间设立的私立侨校,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便将歌声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第二年成立银乐队,如凌金国所说的那样,“芬芳的校园里,飘扬着美妙、雄壮的歌声”,奏响了“进行曲”、“维也纳的森林”“在绿波上”“旗至飘飘”“抗敌歌”“打走日本鬼子”等名曲,并参加全香港的音乐表演节目。</p><p class="ql-block">如今有一位网名叫“香港的音乐教室”这样肯定岭英中学的音乐教育:“1938年由洪高煌博士创办的香港岭英中学比较重视音乐教育,学校不但有唱诗班、圣乐团和合唱团,还建立铜管乐队,这在当时的香港是比较特别的例子”(www.old.hongxiao.com).</p><p class="ql-block">而作为校董的许地山精通中西音律,翻译与创作了不少名曲,其中不少是儿童歌曲,如《注音字母歌》《海边》《早与晚》《黎明的微风》《湖水》《蝴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合作),翻译过《天鹅之歌》《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么》(译词)等西洋名曲,创作过爱国歌曲如《正气歌》《神佑中华歌》(与杨荫浏合作)《赤潮曲》(与瞿秋白合作)《班昭》《纪律》等歌曲,他会弹琵琶、小提琴,学过西洋和声,灌录过唱片(已知有两首译词的歌曲黑唱片保存在上海图书馆在)。他在香港期间呼吁中小学培育学生的音乐与美学知识,谱唱具有民族风的歌曲,至今香港大学的图书馆档案里还收藏许地山创作的国风工尺谱就是最好的证明。《神佑中华歌》这首爱国歌曲,是许地山按着英国国歌的格律填词而作:“旧邦文化虽有,许多消灭已久,惟我独留,求神永远庇佑,赐我一切成就,使我永远享受平等自由”“恳求加意护庇,天灾人患离中华美地,民众乐业安居,至处生产丰裕,信仰、道德、智慧,向上不息”,而《护卫我中华》写于“九一八”之后,许地山写道:“我有土地,莫任旁人侵略”“一寸山河,是我祖宗心血”,这与凌金国所说的《保卫中华》可能是同一首歌,或相同旋律主题的歌曲。可以说,岭英中学的音乐艺术遍地开花,正中许地山以音乐传递民族文化、意志,涵养学子身心健康的心愿。</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许地山对香港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投入</p><p class="ql-block">作为燕京大学、香港大学同事、好友的马鉴在《许地山先生对于香港教育之贡献》一文中(写于1941年的8月中旬)特别提到了许地山先生对香港中小学教育的协助:“许先生对于中小学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有好多中小学请他当校董,或请他到校对学生训话。这样,对学校,对学生,间接的都有很大的帮助。许先生对香港中小学的课程(尤其是汉文),时时提议改良,虽然还没有得到所预期的结果,但是已经获得一般的同情,不久即可实现。至于本年教育部所创办的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也是许先生向教育部建议的”。</p><p class="ql-block">许地山1935年9月9日到香港后的第一场公开社会性演讲给了港侨教育会与港侨中学(演讲的题目是《中等学校之国学教学问题》),期间帮汉文中学设计花园方案,担任香港中小学艺展会筹备会主席、全港中学生作文比赛、国语比赛评判,出席西南中学、培英中学分校、汉文中学、岭英中学毕业典礼,参加九龙协恩女子中学开幕礼,着力推设儿童剧场与儿童文学杂志,在香港七年中他给而其生命最后一刻忙着的是全港中小学教师暑期班的事。可以说,许地山一生是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从福建漳州的小学教师、小学校长,到香港继续推动大中小学教育改革,不倦辛劳,以“向上望、向前行”作了他人生最好的注脚,也给了无数学子克难前行的信心与勇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