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大千展

阿炎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元霄节,我们慕名前往杭州“浙江美术馆”参观张大千大师“传统性创造”与“全球性塑造”研究展。</p> <p class="ql-block">"黄妃塔已成秋梦,忠烈祠空认旧游"。</p><p class="ql-block">1949年春,张大千自香港回四川,途经杭州时写下这首《重游西湖》一诗,其中"黄妃塔"与"忠烈祠",即西湖边的雷峰塔与岳王庙从诗中可以看出,张大千对于杭州、对于浙江都有着浓浓的眷恋之情。而浙江对于张大千,不仅是他途经过的旅游地,更是他寓居四年的居住地,皈依佛门的清净地,以及在饱览雁荡山、莫干山、富春江等美景后,留有大量诗文和山水画的创作之地。可以说,张大千身上附着着深厚的浙江文化基因,无论是浙江的文化氛围、人文环境,抑或山水美景,都如同倾注于他画笔的氤氲水墨,成为其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文博机构所收藏的张大千作品一百余幅,以及张大千各类珍贵文献60余件(组),分别从"张大千与浙江""张大千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张大千晚年艺术的变革与创新",以及"张大千全球艺术形象的自我塑造"内容展开,重点展现张大千如何在精研古法的基础之上,巧妙融入个人对传统艺术的独到见解。</p> <p class="ql-block">展览共分为四个版块,分别是“东西南北之人”“不负古人告后人”“万里千寻心归处”,以及“张大千全球艺术形象的自我塑造”。四个版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张大千艺术生涯的完整画卷。</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改名爱,字季爱,号大千,斋名大风堂,一度为僧,又称"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1917年与二哥张善抒留学日本,1919回国后从曾熙、李瑞清研习诗文书画。年喜摹清初四僧石涛、朱耷、石鉛、渐江以及徐渭、陈淳、陈洪绶等名家之作,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开学习敦煌画之先河,敦煌艺术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画风为之一变。1949年后迁居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国居住,1978年定居中国台北。张大</p><p class="ql-block">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艺术巨匠,其艺术天赋和成就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艺术成就蜚声中外。张大千于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其画风多样,山水、花鸟、人物兼善,工笔写意俱佳。其善用重色,饱满浓丽,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 新安江秋色图 纸本设色 120cm×51cm 1934 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张善孖、张大千 虎啸图 纸本设色 97cm×41cm 1934 东阳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 黄山图 纸本设色 140.5cm×56cm 1933 平湖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邵逸轩、齐白石、张大千 墨兰竹石图 纸本水墨 115.5cm×42.3cm 1935、1945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是张大千诞辰125周年,在距离"黄妃塔"仅五百米的浙江美术馆举办本次大展,可以说,不仅是一次人文艺术与西湖美景之间的绝妙交响,更是对张大千已逝秋梦的无限追溯和深切怀念,</p><p class="ql-block">感受张大千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深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