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雪压天柱山</p><p class="ql-block">2024年深秋,海叔去了一次南岳衡山 ,美中不足,衡山阴雨绵绵,大雾弥漫, 啥也看不见。无奈海叔用一篇“雾锁衡山”,叙述了内心的遗憾。蛇年新春,海叔来到了天柱山,不料冷空气来袭,天柱山雨雪霏霏,雪上加霜,除了大雪压顶,白茫茫一片,再次无景可赏。海叔用“雪压天柱”,直抒郁闷,算是把两座名山故意往一起扯。</p> <p class="ql-block">天柱山没有被纳入“三山五岳”,这是对她的不公。大家都知道安徽简称皖,因为,天柱山以前叫“皖公山”,春秋时期,这里有一个皖国,以天柱山为中心,四处延伸。李白曾有诗赞美天柱山(皖公山)《江上望皖公山》,“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宴皖公山,巉绝称人意”。海叔以前只知道隋文帝赐衡山为南岳,可是,汉武帝在南巡皖公山时,就封天柱山为“南岳”,在上山路上有“古南岳亭”为证。南岳的始祖是天柱山,安徽的起源在天柱山。怨啊!天柱山,你是一座被严重低估了的名山!</p> <p class="ql-block">春节长假,朝拜天柱山的游客还是不少,比肩接踵。从大龙窝索道上山,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可以瞭望天柱山主峰的观景台。遥看天柱峰,裸露的大岩石,光亮柔滑,山峰如柱,直插云霄,山顶与山腰的植被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站在平台,脚下踩着十公分厚的积雪,俯瞰四周,真有毛主席笔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大雪压山,登顶之路也只能走小圈了。 从“振云岗”出发,穿过“古南岳亭”,近距离接触完“象鼻山”,再过“神秘谷”,就到顶了。古代皖国的疆域,就在脚下,但无任何印迹,放眼望去,不是雪压松树,就是雪盖黄杨,植被被积雪压了一层又一层,喘不过气来,惟见雪松,压不夸,盖不住,傲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一首诗从海叔久远的记忆闸门里流淌出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陈毅元帅1960年写下的诗,曾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入教科书,被海叔背得滚瓜烂熟。此时此刻,天柱峰附近的雪松,真的是挺且直,而其它的不知名的植被被厚厚的积雪压得严严实实,透不过气来。要想不被压垮,还得自己坚强啊!</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气候恶劣的原因,游客只能在离天柱峰最近点观赏天柱峰的雄姿和巍峨。脚下是积雪,四周是挂满冰凌花的松树,眼前是海拔1489.8米高的擎天一柱,再往北瞭望,连绵不断的大别山山脉横亘皖西北。“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唐代诗人白居易,是这样描写天柱峰的。作为登顶者,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来吟诵这样的诗句,意境完全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充满艰辛,“百步云梯”几乎是90度垂直,上山的下山的游客只能侧着身子交汇而过。像其他游客一样,海叔是手脚并用,匍匐而下。先用屁股坐在台阶,再伸出一只脚,哆哆嗦嗦地踩实了下一个台阶,再把整个身体往下挪,眼睛不敢直视谷底,只能盯住我前面一个游客的头顶,同步下移。天柱之险,最险在“百步云梯”。登山之乐,险中求乐,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雪压天柱山,压不住天柱山的苍劲、倔强、厚重。虽然她被剥夺了“南岳”的封号,但她成名的历史比衡山要早1000多年;虽然她没有黄山那样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恩宠,但她有比黄山多得多的道教和佛教千年古刹。朝廷的打压,她不气馁,名人骚客的抛弃,她无所谓。低调的天柱山、沉稳的天柱山、有历史底蕴的天柱山,不屈不饶的天柱山,她就矗立在这里。你损她也好,你毁她也好,你黑她也好,她永远在这里。</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果能像天柱山就好了。低调的人生、不为所动的人生,不追求名利的人生,打不垮,压不弯的人生,就如天柱山那样,挺着坚毅的风骨,永垂史册!</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4日于上海浦东新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