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间二月芳菲至,又是一年花开时。一转眼,时已春天。</p><p class="ql-block"> 春风送暖,黄鹂唱起了清脆的歌声;春雨淅沥,柳条吐出了嫩绿的新芽;春花烂漫,梅花染红了江边的云霞。春,这位神奇的艺术家,悄然拉开帷幕,奏响了一场生命与希望的盛大序曲。</p> <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上旬的一天,我们怀着寻春迎新的喜悦心情,来到了成都有名的望江楼公园。走进朱漆大门,迎面便是一片翠绿的竹林。竹影婆娑,将阳光筛成细碎的金箔洒在青砖步道上。</p><p class="ql-block"> 园内种植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竹子,品种繁多,有孝顺竹、观音竹、龙丹竹、紫竹,龟甲竹、佛肚竹、方竹等500多个品种。作为中国竹类收集最早、人工栽培历史最长的竹子专类公园,望江楼公园也是我国重要的竹种质资源基因库,这座“竹子博物馆”,让人“一日几乎览尽天南地北之竹。”</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公园的竹林小径,竹影幢幢,江水流逝,只听竹叶在春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不少白鹭在竹梢上飞起飞落,低沉而空灵的鸣叫声与竹叶的簌簌声交织成一支春日晨曲。</p><p class="ql-block"> 我驻足细看这些竹子,有的挺拔如剑,有的婀娜似柳,有的竹节粗大,气势磅礴,有的竹叶纤细,姿态优美,有的竹竿泛着淡淡的紫色,显得格外雅致,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片片翠绿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 穿过竹林,望江楼巍然矗立。望江楼古建筑群以崇丽阁为主,由望江楼、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组成。崇丽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时任四川总督的刘秉璋,约集蜀中士绅筹集资金在原回澜塔旧址上修建。取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意故名。因楼身位于锦江边,故又名“望江楼”。关于修建崇丽阁及其随后逐渐建设的系列古建筑群之因,据史料考证,目前多数比较认同观点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先后在此建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崇丽阁以雄浑华丽著称,长期以来为成都市的标志性建筑。崇丽阁壮观秀美,全木结构,高30多米,四层,上两层为八角,下两层为四角,鎏金顶、黄屋脊、绿瓦朱柱,檐角高翘,每层的屋脊等处都饰有精美的禽兽泥塑和人物雕刻。</p> <p class="ql-block"> 崇丽阁底层的楠木柱上悬挂着清代“长联圣手”钟云舫所撰的天下第二长联,全联共212字,仅次于昆明大观楼长联。</p><p class="ql-block"> 上联尾句是:“……。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p><p class="ql-block"> 下联尾句为:“……。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p><p class="ql-block"> 这副长联气势恢宏,是中国楹联中的精品之作。钟云舫通过描绘景色与历史及人物,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永恒、历史长河的敬畏,寄托了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崇丽阁楼中还珍藏有一幅富有传奇色彩的上联,相传为清代才子所作,据说一百多年来,都没能征得完美的下联。</p><p class="ql-block"> 此上联为:“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这幅上联也入选了中国楹联精品榜。两幅楹联,其思想意境皆不同凡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即明朝大学者杨慎写的《临江仙》有点相似之处。细品寓意悠长,内容丰富,十分耐人寻味咀嚼。</p> <p class="ql-block"> 从望江楼出来,转过吟诗廊,薛涛纪念馆的红墙灰瓦屋檐下聚着不少游客。馆内陈列着薛涛生平事迹的展览,仿制的十色薛涛笺,明代拓本《洪度集》,薛涛的诗词展播。当一个小女孩玩耍来到展示薛涛的名诗《望春词》时,即“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女孩的妈妈正蹲下给她拍摄,看到这有趣丰富的现实生活画面,我毫不犹豫地举起镜头抓拍了这张写照。</p><p class="ql-block"> 从展览图像资料中得知,薛涛字洪度,生于京城长安,父亲薛郧,任官入蜀。她少年随父母定居成都后,就在成都度过了其传奇的一生。薛涛天资敏慧,容姿既丽,才调尤佳,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女诗人,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等著名大作家多有唱和。她独创的薛涛笺不仅是一种精美的书写用纸,更是文人雅士间传递诗文的信物。</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展馆来到围着一圈石栏的薛涛井,薛涛井,原为玉女津,是纪念薛涛的历史文物遗迹,也是明代蜀王朱椿仿制薛涛笺的地方。后人凭吊薛涛,多来于此。因薛涛爱竹,园内遍种佳竹,她曾写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或许正是她一生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幽篁里”是公园里一处曲径通幽的园中之园,得名于唐代诗佛王维的《竹里馆》中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p><p class="ql-block"> 园里竹林掩映,红墙长廊,墙上绘有薛涛的画像及其诗词,文化气息浓厚,几座仿古建筑错落有致,来到这里让人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文人雅集之地,静谧而富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 “春为一岁首,梅为百花魁。”望江公园近千米的杏梅长廊,花瓣于微风中摇曳,花香熏染一江春水,与滚滚流淌的锦江水景相映成趣。朵朵红梅晶莹剔透,竞相绽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p><p class="ql-block"> 红梅盛开的场景我也看过许多,但像望江楼这样美绝天下的佳景还是少见。你看它,楼下有江,江上有楼,二月杏梅来,江楼绕粉带,江中流水依依,江畔梅花氤氲,如云似霞灿烂,空中鸥鹭翩舞,远观近望,或登楼欣赏,都是画中仙境,让人心旷神怡、无比陶醉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梅花冰清玉洁,凌寒傲骨自古便为文人称颂,而长在望江楼公园的杏梅比之寻常梅花的孤高,更多一份亲切可爱。锦江为它们浇灌出活泼的紫粉,蓉城的闲适则为它们植入独属成都的市井烟火。宋代陆游在他的《梅花绝句》中曾这样写道:“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p> <p class="ql-block"> 进园踏春观梅的人络绎不绝,看到这喧闹的场景,我随口一说,又不是周末,哪来这么多人啊?一位背着相机的老成都人笑着对我讲,每年早春时节,这里的杏梅都会吸引大批成都市民和外地游客来赏花游园,拍照留影,比其他一些网红打卡地还要热闹呢。</p> <p class="ql-block"> 正午时分,阳光洒满江畔。公园里的坝坝茶馆渐渐热闹起来,竹椅上铺着蓝印花布垫,盖碗里浮沉的红茶绿茶均散发着淡淡清香。游人们三五一群的围坐在一起,或晒着太阳打盹,或打牌品茶,或拍照赏梅,更多的是悠闲自在的摆着龙门阵。</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茶椅上,望着眼前的景象,似乎明白了成都人为何如此钟爱这座公园。这里不仅有千年文脉的积淀,更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薛涛井边的竹影里藏着诗情画意,茶馆里的龙门阵中透着人情冷暖。望江楼巍然矗立,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而锦江边的红梅年复一年地绽放,诉说着生命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 茶香袅袅中,一群白鹭掠过江面,翅膀拍碎了夕阳的倒影。我端起盖碗茶水,看着江水中映着望江楼的飞檐红梅,忽然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望江楼公园,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成都人悠闲生活的缩影。成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确令人欣赏和羡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