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川镇讯( 鲁华 唐先林)到了陕北米脂县,采访团一行向北就到了采访第六站——著名的“小香港”镇川镇。 镇川镇原名镇川堡,始建于公元1550年,是古代无定河流域有名的军事城堡之一到了明末清初,镇川镇已是陕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成为晋陕蒙地区的商贸集镇。尤其是周边大量的羊肠衣、皮货在此交易,而香港的珠宝商看准商机,在镇川镇开辟店铺,为大量的交易商带来梦寐以求的金银珠宝,镇川镇因之获得“小香港”美誉,驰名中外。40年代末,镇川更以她作为支援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商品供应基地的历史功勋,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关注。 镇川地处榆阳区南端,东、南、西邻米脂县沙家店镇、银州镇、龙镇镇,北接上盐湾镇。而在其南部6公里处有一“黑龙潭”,使镇川镇的名声由原来的“小香港”变作4A级景区,成为旅游打卡的热点。<br><br> 黑龙潭景点位于榆阳区镇川镇红柳滩村东的幽谷之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br><br> 庙殿座镇北锋,濯足龙潭,正殿、卷棚、钟楼、鼓楼、石狮、石阶、旗杆、牌楼、乐楼随山而列,浑然自如。庙西侧有一悬崖突兀,天生一卵形泉口,口径6寸许,深不可侧,俗称“海眼”,常年涓流细滴,如珍珠连串,称“龙穴藏珍"之“神水”,远近乡民甚至西安游客专门来此取水,乃成为榆林八景之一。<br><br> <br><br> 再则,“龙门”石碑坊雕刻料石重1148吨,由366块石料彻成。龙门顶额正上方刻有“龙门”,背面为“育仙”,其设计施工题词均为王克华。龙门、玉狮精筑细刻,浮雕规模宏大,图案栩栩如生,堪称传统雕刻之典范,在全国亦首屈一指。<br><br> 黑龙潭山地树木园总面积1200亩,引进栽植树木、花卉及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植物品种820余个(包括变种),涉及到107科、302属。先后建立了五个绿化区,栽植油松、侧柏、樟子松、云杉等;建立两个引种区,分别定植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还有庭院区、珍稀树种区、标本区、濒危树种区、良种示范区、经济林区等。 如今,黑龙潭已经成为4A级景区,其功绩不得不提及一个应该名存史册的创业者——王克华。<br><br><div> 上世纪八十年代,红柳滩村农民秀才王克华挑起重担,担任了黑龙潭庙会会长,他以睿智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对黑龙潭远景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大胆巧妙的设计,使得黑龙潭面貌日新月异。<br><br></div><div> 记者当年在《企业信息报》担任咸阳记者站站长时,曾陪同香港《星岛日报》记者来此采访,而且正逢黑龙潭庙会。咸阳市人民剧团、上海笑星严顺开等在此演出,大戏连演三天三夜。黑龙潭景点和庙会参与者人山人海,庙会收入数百万。而这些收入,就是维系道庙生存的经济来源和用于植树造林的经济支出。</div> 据王克华介绍,龙王祠建于明正德年(1506—1521),每遇干旱之年,四乡农民均来此处祭祀祈雨,有求必应,五百年来,经久不衰。遍洒甘霖于危难之际,广施雨露于焦渴之时;普济生灵于涂炭之日,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黑龙大王在陕北劳动人民心中的地位,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清光绪年间,水军将领张耀出征倭寇,在台湾海峡屡战不胜,某夜梦见一黑脸老者,自称黑龙潭黑龙大王,教其战法。次日张耀依法布阵,果然大获全胜。随后张耀奏疏朝廷,光绪皇帝仰黑龙大王神威,敕封“灵应侯”,御书“功簿威霖”金匾,并赐半副銮驾。自此,“黑龙大王”威名远播。<br><br><div> 有一位米脂县令上任后恰逢百日大旱,师爷提示是他没有及时拜祭“黑龙大王”。县令听后,即日组织人马来拜祭,并按当地习俗挑选精干小伙子头戴柳枝帽,赤膊抬着“龙王”到黑龙潭求雨。在返回米脂途中,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顿时从天而降,解除了旱像。此后,县令每年在黑龙大王生日时,都会祭拜龙母和黑龙大王,使得米脂县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乐业安康。</div> 由于庙宇殿堂香火不断,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特别是一年一度农历六月十三庙会,数以万计的香客赶赴会场,人头攒动,水泄不通,成为陕北高原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br><br><div> 黑龙潭周围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沟深谷幽,泉水涌动;远可闻无定河涛声依旧,近可沐龙王沟清风拂古。身临其境,足以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div> 王克华会长和他的伙伴们不计个人得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身心的投入到庙会建设中。他们修路盖桥,填沟箍洞。先后修复了黑龙祠正殿,在210国道旁建成了威武庄严的“龙潭胜景”石牌坊,正殿后建起了金碧辉煌的龙盛殿、龙母宫,沟两旁建成了雕梁画栋的百米长廊,以及谷口气势恢宏的“龙门”巨型石牌坊。同时,他们绿化了周围十几个山头的上千亩山地,引进800多种珍稀树木,建成全国唯一的民办山地树木园,被中国植物学会吸纳为全国第一个民间团体会员。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黄土地的新生,让中外专家学者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希望。黑龙潭已成为全国乃至海内外生态环保的典范。<div>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黑龙潭以其古朴的风俗,灿烂的文化,非凡的气度和博大的胸襟,吸引了来自陕西、山西、内蒙、宁夏、甘肃等地的无数香客,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日本、美国、新西兰、德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慕名来访。神籍人灵,人助神威。黑龙潭已发展成为集宗教、旅游、文化、商贸为一体,古今交融,南北荟萃的圣土,它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div> 黑龙潭道观在老会长王克华的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坚持弘道,用生态建设美化道观,使黑龙潭道观成为榆林宗教界的一面旗帜,并在自我发展中,长期奉献三农,给附近村架电、修路、打坝、抽水、浇田、建自来水;赞助体育、文艺、社会治安等社会公益事业;长期奉献爱心,兴学办校,其道观兴办的中小学,教学质量为全区乡镇学校前列,备受百姓赞誉,成为榆林市庙会办学第一人;给老弱病残、孤寡老人、贫困学生捐款赠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感人致真,为政府分忧。<br><br><div> 王克华负责道观26年,坚持做善事做好事,服务民众,回报社会。整个道观慈善捐款和公益建设投资累计超过4000万元。王克华先生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乡梓,奉献社会的慈善义举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div> 如今,王克华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但他当年制定的长远发展规划蓝图,都已基本变为实现。黑龙潭已成为道教的仙山福地、旅游胜地、养生之地、富民宝地。希望他留给世人的高风亮节精神和光荣传统能够在此永远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以慰在天之灵。 此前,采访团来到6公里之外的镇川镇庙沟村,打听到了一位朋友的老家住址,大家一起看了看家院片石墙垣场景和住窑情况,便驶离庙沟村向下一个采访点驶去。 <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br><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