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5日。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一年一度的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开幕。年前油雕院美术馆也有过一些个展,因认为这些个展属实验性质或探索性质,未去观看。心想此次年展,无论如何还应去一看。乙巳春节长假结束,即刻前去观看。</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每年一度的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是一个展示年度创作与研究的学术常规展,以呈现油画创作室、雕塑创作室和理论研究室按年度开展艺术实践与研究成果。此次观展,仅看了油画和雕塑作品,对展柜中陈列的理论研究室的理论研究稿件未特别关注,看到墙上A3纸大小的去年油雕院展览海报,原来办展也属理论研究室的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出的六十多件作品中,油画作品约占半数。值得一记的是梁君儒创作的几件布面油画作品,共有十幅。其中《甘南行记》六幅作品猜想是画家去甘南采风所画写生作品,画幅均较小。另有《弹吉他的女孩》、《乐器店里的塔吉克青年》、《驻足者-古道》和 《驻足者-老骥》,这四幅作品幅面较大。</p><p class="ql-block"> 《甘南行记》前三幅作品描绘的景物似曾相识,描绘场景像是拉卜楞寺。拉卜楞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拥有世界最长的转经长廊和精美的佛像、唐卡。六年前的十月,曾去拉卜楞寺参访,对其浓厚的藏传佛教文化氛围深有感触。从后三幅作品画面猜想画家是在春季,抑或夏季时去甘南山区采风,画面中的山坡、草地满目绿色,充满生机。</p><p class="ql-block"> 从画家选择的题材,可以看到其对油画创作中的民族题材的关注和研究探索,这几幅作品即是实践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甘南行记 之一》</p> <p class="ql-block"> 《甘南行记 之二》</p> <p class="ql-block"> 《甘南行记 之三》</p> <p class="ql-block"> 《甘南行记 之四》</p> <p class="ql-block"> 《甘南行记 之五》</p> <p class="ql-block"> 《甘南行记 之六》</p> <p class="ql-block"> 《弹吉他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 《乐器店里的塔吉克青年》</p> <p class="ql-block"> 《驻足者-古道》</p> <p class="ql-block"> 《驻足者-老骥》</p> <p class="ql-block"> 《你会嫁给我吗?-1》、《你会嫁给我吗?-2》、《你会嫁给我吗?-3》三幅布面油画的作者李依祎。第一幅画面中男左女右分开坐着,俩人眼神并未交集,但同时看着画面,男孩披着白色纱巾(婚纱?),手握着一束花。第二幅画面中的俩人交换了位置,都站立着,男孩看着画面,女孩看着右面某处,耐人寻味的是画家在男孩左肩旁和女孩右手边都画了一团火焰。第三幅画面简洁了一些,两位中年男女各坐在桌子两旁,一块镜子斜立在桌子上,几乎把俩人隔开,镜子后面燃着一支蜡烛,照亮了墙面,男子低眉垂眼似乎在思考着,女子则手拿着一束花样的植物看着右面某处,女子旁桌上的蜡烛已燃烧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这三幅作品用了同样的画题,画家通过具象绘画与空间变化和画面的戏剧性,从叙事角度创作了这一系列作品。与观者而言,画中的隐喻和含义如同一个待解的谜。</p> <p class="ql-block"> 《你会嫁给我吗?-1》</p> <p class="ql-block"> 《你会嫁给我吗?-2》</p> <p class="ql-block"> 《你会嫁给我吗?-3》</p> <p class="ql-block"> 画家鲁丹有六件布面油画作品参展,其中一组五幅题名为《走神》,另有一幅名为《凹》。</p> <p class="ql-block"> 《走神》</p> <p class="ql-block"> 《凹》</p> <p class="ql-block"> 石至莹的《海》是九幅 40 x 30 cm 幅面的布面油画。在以往的几次观展中看到过她参展的作品,幅面都非常大,而描绘对象却又是十分简单,印象特别深刻,故记住了这位画家。不知这种绘画手法和介于具象与非具象间的模糊表现形式最终是否会成为其绘画风格。此次看到其参展作品的幅面尺寸很小,颇感意外。本展中另有其一幅面较大的参展作品《云冈乐印》。</p> <p class="ql-block"> 《海》</p> <p class="ql-block"> 《云冈乐印》</p> <p class="ql-block"> 画家李淜的五幅布面油画作品描绘场景与题名让人很感疑惑,在布展上就更让人感到十分奇怪和不解。</p><p class="ql-block"> 五幅作品题名依序为《追捕二王》1-5。布展时,题名为 -1 和 -4 的作品并排悬挂在展板上,在另一展板上并排布置着题名为 -5,-2 和 -3的作品。不理解布展时为何要把一组画隔开挂,而且还不按顺序布置。</p><p class="ql-block"> 《追捕二王-1》画面中山是主体,在近山顶处有两个人正在往上攀爬,其中一人手上拿着一根树枝做登山杖;《追捕二王-5》是一双戴着手套的手,似在检查着什么; 《追捕二王-3》上用数字做了标记,如同枪击后在现场留下的子弹壳标识;《追捕二王-4》画的是日期; 《追捕二王-2》是一幅地形图,图上标明了广昌县和长桥公社位置及距离。</p><p class="ql-block"> 从画的题名可知,画家以当年一桩重大刑事案件为主题创作了这五幅画。查了资料,追捕“二王”事件发生在1983年,是改革开放初期一起震惊全国的重大刑事案件。1983年2月12日,二王在沈阳某医院持枪杀害4名追捕人员后逃亡。 1983年9月18日,二王在江西广昌山区被围剿击毙,历时7个月的追捕结束。</p><p class="ql-block"> 按时间排序,感到美术馆在布展张贴题名时可能出了错,不仅在时间上,也和画面描绘的程序上不符。当然,也有可能是自己对作品理解错了。值得一说的是,在此展前的某次观展中看到两幅作品的标识明显张冠李戴,为此特意在油雕院美术馆公众平台上留言指出。从油雕院美术馆对其公众平台的日常维护看,大概率是不会关注公众对其批评建议的。</p> <p class="ql-block"> 《追捕二王-1》 《追捕二王-4》</p> <p class="ql-block"> 《追捕二王-1》</p> <p class="ql-block"> 《追捕二王-4》</p> <p class="ql-block"> 《追捕二王-5》</p> <p class="ql-block"> 《追捕二王-2》</p> <p class="ql-block"> 《追捕二王-3》</p> <p class="ql-block"> 以上四位画家的油画作品几乎包揽了本次油雕院年展的全部油画作品。余以为作为年度展,选择的作者的面也太窄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展中的雕塑作品很少,其中林森的雕塑作品有四件。其中,铜雕《渔乡》似曾相识,记得在2024年10月上海美术馆的《人民城市》展中曾看到过以这座《渔乡》雕塑中间三人为主体,用《金山嘴渔村》为题展出的一座雕塑作品。而此次展出的《渔乡》中的人物更多,更有叙事性。林森的另三件作品 《不知汉》、 《紫发垂髻》、 《扶向路》用树脂、树脂土,木、金属等综合材料制作。</p><p class="ql-block"> 年展中另有林森的《若有光》、《芳草》、《良田》、《美池》、《桑竹》五幅树脂土壁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渔乡》</p> <p class="ql-block"> 《金山嘴渔村》</p> <p class="ql-block"> 《不知汉》</p> <p class="ql-block"> 《紫发垂髻》</p> <p class="ql-block"> 《扶向路》</p> <p class="ql-block"> 朱勇的两件铸铜作品《指向》和《碎裂的躯壳》。</p> <p class="ql-block"> 《指向》</p> <p class="ql-block"> 《碎裂的躯壳》</p> <p class="ql-block"> 雕塑和装置艺术虽都属于三维视觉艺术形式,但在创作理念、表现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本次年展的部分展品应该称不上为雕塑作品,更像是一些装置艺术。如韩子健的《荒林健身图》和杨牧石的 《竞技-乒乓》。前者用各种材料组成来表现作者的意图,既有枯萎的植物,也有住宅小区常见的运动器材,甚至石块,纸盒。后者用乒乓桌、T恤,冰柜,鸡蛋托盘等物来阐述自己的理念。而这些摆放在展厅中的物品均占地面积很大,零散,大小可变,与雕塑作品截然不同的是有明显的临时性。故此认为这类作品属装置艺术,不具有雕塑性质。</p> <p class="ql-block"> 《荒林健身图》</p> <p class="ql-block"> 《荒林健身图》</p> <p class="ql-block"> 《荒林健身图》</p> <p class="ql-block"> 《竞技-乒乓》</p> <p class="ql-block"> 《竞技-乒乓》</p> <p class="ql-block"> 《竞技-乒乓》</p> <p class="ql-block"> 此次观展,五味杂陈。第一感觉是“一蟹不如一蟹”,缺少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作品;其二是展出的作品,无论是油画,还是雕塑都很少,粗略统计,仅六十余件(组);其三是作者的面太窄,整个年展的六十多件作品几乎由几位作者的作品承包了;其四是布展太过于随意,同一位作者的作品分散布置,更不解的是作品题名标识张贴在距离作品甚远处,有的题标稍不注意还发现不了,不知是太随意,还是布展时特意而为之。</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们只能如策展人所说的那样,仅把此展看作是“发扬学术民主,倡导不同的学术观点、方法以及对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表达,以期进一步推动艺术交流和切磋,促进创作与研究的健康、良性发展”,作为门外汉的我们不可期待太多。</p><p class="ql-block"> 2025.2.10 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