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的回音】【2】武汉东湖苍柏园行吟

老街坊

<h1><b><font color="#ed2308">音乐:多情的土地</font></b></h1> &nbsp;<b>  从梅岭一号出来,站在天鹅桥边,杨子抬手一指,口占一绝:<br><br>&nbsp; &nbsp;梅岭好,初至韵悠长。千树寒梅香暗绕,一湖碧水映幽光。旧舍忆贤良。<br>&nbsp; 思往昔,领袖墨流芳。伟人慈怀留胜迹,山河胜景韵悠扬,心醉意难忘。</b><div><b>&nbsp; &nbsp;&nbsp;</b></div><div><b>&nbsp; &nbsp;意难忘,踏步向前方,“海光农圃”见牌坊,苍柏园内梅花香,东湖故事长;出发----</b></div><div><br></div> &nbsp; &nbsp;<b>假如一个外地人咨询:去武汉首选景点是哪里?武汉本地人通常会建议:去看东湖吧。<br><br>&nbsp; &nbsp;东湖,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总面积82平方公里。它是毛泽东一生钟爱的湖,也是无数名人留下诗词墨迹的地方。</b><div><b><br></b></div><div><b>&nbsp; 早在20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便在这里吟唱道:“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2000多年后,一座行吟阁、一座沧浪亭,置于湖畔,成为了屈原纪念处。</b></div> &nbsp; &nbsp; <b>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德同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b><div><b>&nbsp; &nbsp; 东湖是我们武汉的一处漂亮的地方,很多市民日常都喜欢来此游玩,今天,还在新春佳节中,美篇江城驿站便拉开了新年出发的序幕,首选的就是东湖,</b></div><div><b><br></b></div><div><b>&nbsp; &nbsp;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我们展站旗,拉横幅,从这里出发;</b></div> &nbsp; <b>&nbsp; 也许你已经知道东湖已经走向了世界,但是你却不知道古往今来的东湖是怎样的。</b><div><b>&nbsp; &nbsp;</b></div><div><b>&nbsp; &nbsp;今天我们就来近距离的了解它——东湖。</b></div><div><b>&nbsp; &nbsp;</b></div><div><b>&nbsp; &nbsp;就如这小梅岭初绽的梅花,一阵春风,变成万紫千红的美如画;</b></div><div><b>&nbsp; &nbsp; 那东湖是如何成就风景美如画?</b></div> <b>&nbsp; &nbsp; 我们请来了省收藏协会的楚伢--王会长,他收藏了好多文物,更收藏了好多人脉,可以一解你渴望了解的种种迷津;</b> &nbsp; &nbsp; <b>哦,到底是楚伢,神通广大,他今天请来了东湖最初的主人之家族的俞老师,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就此展开,故事的主角,正是东湖最初的主人---;</b> &nbsp;<b>  &nbsp;从俞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东湖风景区的前身,叫做“海光农圃”,属于私家花园。建园人叫周苍柏,是一名“红色商人”。</b> &nbsp; &nbsp;<b>  给三位对今天活动作出极大奉献的老师们在高7.45米的“海光农圃”牌坊前来张合影。</b> <b>1888年,周苍柏出生于武汉一户工商世家。周家创建的周恒顺机器厂,是历史最长的民营机器厂,也是武汉机器制造业的第一家工厂。武汉归元寺里的那一口大香炉,就是在该厂铸造的。周苍柏的父亲周韵宣,因为经营商行“鼎孚洋行”成绩出色,被张之洞看中,担任了汉口电器公司董事长。<br><br>成长在富商家庭,周苍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起初就读于武昌昙华林文华书院,这是一所教会学校,有着大量国外进步刊物。周苍柏是校阅览室的常客,因此接受到了新思想。</b><div><b><br></b></div><div><b>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消息传到周苍柏耳里,誓为救国而奋斗的热血少年,当即选择投身革命,加入了设在阅览室内的日知会。</b></div> &nbsp; &nbsp; &nbsp; <b>他看到了旧中国特权阶层的腐朽堕落,他更痛心于国人萎靡不振的状态,到处都有人沉迷赌博、吸食鸦片,整个社会笼罩在一层阴霾之中。<br>&nbsp; 经过深思熟虑,周苍柏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市民建设一处锻炼养身、休闲娱乐的场所,扭转当下的不良风气。<br>&nbsp;&nbsp;</b><div><b>&nbsp; 他一眼就相中了东湖,此地虽然杂草丛生,但是风景秀美,很适合开发利用。而且在周苍柏看来,东湖不只是湖,它纯粹大气、广阔如海,因此就有了“海光农圃”这个名字。</b></div> &nbsp; <b>&nbsp;经过前期周密准备,1929年,项目正式启动。整个工程前前后后,周苍柏投入了30万银元,可谓倾尽家财。</b><div><b><br></b></div><div><b>&nbsp; 周苍柏在 " 海光农圃 " 内修建了一个苗圃、一片桃林、一个动物园、一个观鱼的天鹅池以及一间米坊和一间香坊,是湖北最早的不收费的城市公园,极受市民的喜爱。</b></div><div><b>&nbsp; &nbsp;&nbsp;</b></div><div><b>&nbsp;&nbsp;一时间,海光农圃收获无数赞美,成为了武汉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理想主义富二代周苍柏,终于梦想成真。</b></div><div><br></div> &nbsp; &nbsp; <b>海光农圃不仅是湖北最早的城市公园,也吸引来了大量中外游客,成为了知名旅游胜地;</b><div><b>&nbsp; 周苍柏的子女在东湖边,也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将这里当做了自家的后花园。可是父亲时刻提醒他们:“公园将来不是留给你们的。”</b></div> <b>&nbsp; &nbsp; 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沦陷,周苍柏被迫逃亡重庆。</b><div><b><br></b></div><div><b>&nbsp; 就在这年年初,他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二儿子周德佑,这位导演兼小提琴手,因为积极宣传抗日,参与剧团演出,积劳成疾,不幸离世,年仅19岁。</b></div> &nbsp; &nbsp; <b>还有一处亦有周苍柏的足迹。它便是位于汉口黎黄陂路黄陂村的周苍柏公馆。</b><div><b><br></b></div><div><b>&nbsp; &nbsp;墙上镶有优秀历史建筑“周苍柏公馆”的铭牌,系武汉市政府于1993年7月28日挂牌。这栋房子由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建于1920年,当时一共建成两栋,即黄陂村6号与7号,各分给副行长周苍柏和行长居住。<br><br>&nbsp; &nbsp; 自1920年起,周苍柏便住在汉口黎黄陂路黄陂村6号。1926年,行长调回上海,继任行长的周苍柏买下7号小楼,请夫人董燕梁的寡嫂一家来做邻居,以便相互照应。从此,黄陂村6号、7号两栋房子便被称为周苍柏公馆,简称周公馆(7号未挂“周苍柏公馆”标牌)</b></div> &nbsp; &nbsp;<b>从黎黄陂路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隔壁小巷拐入,便是黄陂村。最初黄陂村既有汉口里分常见的联排式住宅,也有别墅式小洋楼,在繁华的闹市中,十余栋房子形成了一个舒适宜居的小社区。</b><div><b><br></b></div><div><b>&nbsp;&nbsp;黄陂村内原有的多为民国早期所建建筑,已大多拆毁,现仅留下背靠原法国领事馆一侧的3栋小洋房,编号为黄陂村5号、6号和7号。皆为独门独院,样式一样,两层砖木结构,颇具欧陆田园风格。</b></div> <b>我们边听着讲解,来到苍柏园,大家来张合影;</b> &nbsp; <b>&nbsp;刚踏入苍柏园,一股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岁月发酵的味道,醇厚而深沉,像一首悠扬的古典乐章,在鼻尖奏响。园内的每一寸土地,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峥嵘;</b> <b>我们又一次展开横幅,合影留念,记住这难忘的时光;</b> <p class="ql-block"><b>  我们迈入周苍柏纪念堂,听着讲解员指着展品讲解那些关于周苍柏先生的故事,仿佛进入一部时光电影,那一个个久远的镜头在我们面前展开来---</b></p> <div>&nbsp; <b>&nbsp; 周苍柏先生怀揣着实业救国的炽热理想,就像一位身披战甲、跨上战马的英勇无畏的战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荆棘丛生、布满陷阱的道路。</b></div><div><b><br></b></div><div><b>&nbsp; 他节衣缩食,每一分每一毫都积攒起来,去购置那一片片荒芜的土地,如同在干涸龟裂的心田种下希望的种子,盼望着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b></div> &nbsp;<b>打造海光农圃的过程,是一场与困难的殊死搏斗,烈日炎炎下,他的身影如同坚韧不拔的苍松,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狂风暴雨无法撼动,电闪雷鸣不能动摇。</b> &nbsp; <b>&nbsp; 他不仅是在建造一座园林,更是在为民众搭建一座心灵的避风港,一座承载着希望与欢乐的精神家园,一座抵御尘世喧嚣与苦难的坚固堡垒。</b> &nbsp;<b>  &nbsp;等到抗战胜利,周苍柏立即返回武汉,一家人重新团聚,望着曾经辉煌的海光农圃,现在已成一片废墟,周苍柏没有气馁,下决心重建。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园恢复了大半的元气。虽然不如当年的规模,海光农圃的魅力还在,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前来,让周苍柏倍感欣慰。<br></b> &nbsp; <b>&nbsp;在担任国民党政府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署长时,周苍柏接到了老朋友董必武和王震的求助,对方希望他为中原军区部队提供物资援助。周苍柏二话不说,当即以救灾的名义,亲自跟随十几卡车货物,穿过国民党的两道封锁线,到达了部队所在地。</b> <b>&nbsp; &nbsp;1949年5月的一天,邓子恢、陶铸、谭政、李先念等人来到了海光农圃,探望正在这里居住的周苍柏。趁着众人游览美景之际,周苍柏主动提出,希望把海光农圃无偿捐献给国家。同年9月,海光农圃正式划归国有。<br><br>&nbsp;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周苍柏和夫人董燕梁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与万千群众一起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而他用毕生精力建设的海光农圃,是一份送给祖国的最好贺礼。</b> &nbsp;<b>  &nbsp; 经中央批准,海光农圃更名为“东湖公园”,原海光农圃的中心区域,改建成为东湖宾馆,周苍柏一家日常起居的小洋楼,编为了梅岭一号。</b><div><b><br></b></div><div><b>&nbsp;这座旧时期开建的公园,在新中国的土地上迎来了新生。</b></div> <p class="ql-block"><b>  周苍柏将财富无私交还人民的做法,得到了各方肯定,周恩来更是称赞他“伟大的实业家”,周苍柏因此被誉为“东湖之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海光农圃”最核心的地方,变成了东湖宾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周苍柏和家人们住的别墅小楼,变成了毛主席下榻的梅岭1号</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除了捐赠公园之外,周苍柏也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都上交给了国家。1970年,周苍柏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死后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在临行之际,周苍柏曾用十分沙哑的声音说:“我要回东湖”。</b></p> <b>参观完周苍柏纪念室,我们来到其女周小燕的纪念室。</b> &nbsp; <b>&nbsp; &nbsp;周小燕是一个知名的花腔女高音,在周苍柏纪念室的隔壁,也有一个周小燕的纪念室,她的成就和影响由此就可见一斑。</b><div><b><br></b></div><div><b>&nbsp; &nbsp;听完周苍柏先生的故事,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周小燕展览厅。展厅里陈列的照片、手稿、演出海报等,就像一把把神秘的魔法钥匙,瞬间打开了通往周小燕先生波澜壮阔艺术人生的神秘大门。</b></div> &nbsp; &nbsp;<b>那些照片中的她,或青春洋溢,像春日里盛开的繁花,活力满满;或优雅端庄,似夏夜中高悬的明月,温婉动人,每一个眼神都仿佛在诉说着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像一湾深不见底的湖水,藏着无尽的故事。</b><div><b><br></b></div><div><b>&nbsp;手稿上密密麻麻的音符,像是一群灵动的小精灵,在纸上欢快地跳跃、舞蹈,用独特的旋律诉说着她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感悟。演出海报上那醒目的标题和精美的设计,仿佛是她在音乐舞台上凯旋的战旗,向世人宣告她的辉煌成就。</b></div> <b>这是她曾经演奏的钢琴;</b> <b>&nbsp; &nbsp;她的歌声仿佛是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在展厅中悠悠回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的歌声如同激昂的战鼓,如万马奔腾般鼓舞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士气,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那曙光如同破晓的朝阳,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国际舞台上,她的歌声又似绚丽的彩虹,横跨在东西方文化的天空,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br>&nbsp; &nbsp;她用音乐作为武器,为国家的尊严和荣誉而战,她的精神如同璀璨夺目的星辰,在历史的夜空中闪耀,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指引着我们在追求梦想与热爱祖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永不退缩。</b> &nbsp; <b>&nbsp; 走出展览厅,大家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苍柏园里,像是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身心被彻底净化。</b><div><b><br></b></div><div><b>&nbsp;周苍柏先生和周小燕先生的伟大事迹,如同一座座明亮的灯塔,在岁月的波涛中闪耀,照亮了前行的道路。</b></div> &nbsp; <b>&nbsp; &nbsp;他们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的浪潮如何汹涌澎湃,总有一些精神如磐石般坚定,如钢铁般不可动摇,值得我们永远坚守;总有一些责任如泰山般沉重,如使命般不可推卸,需要我们勇敢担当。</b><div><b>&nbsp; 江城驿站管理班子列队展旗,深情地望着苍柏园,心中满是敬畏与感恩,</b></div> &nbsp; <b>&nbsp;大家在苍柏园,感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b><div><b>&nbsp; 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完美融合,深刻体会到了岁月的沉淀和生命的力量</b></div> <b>大家拉手起舞,感谢新春佳节组织了这样有意义的活动;</b> 《<b>东湖行》—— 姚泉名:</b><div><b><br></b></div><div><b>“苍柏园中坐,古樟隐蝉鸣。名园此家始,农圃山水更。”&nbsp;</b></div> <b>苍柏园感怀<br>海光农圃忆周郎,翠柏苍松岁月长。<br>爱国情怀传后世,东湖胜景韵流芳</b> &nbsp; &nbsp;<b>  在苍柏园里安坐,仿佛能听见古樟间隐匿的蝉鸣,园子中树木繁茂,富有生机的特点,也让人感受到其悠然闲适的意境,仿佛能看到诗人在园中的惬意时光。</b> <b>苍柏园寄情<br>暮色苍茫笼古园,飞檐半隐暮云屏。<br>闲邀晚照添幽意,独揽清辉待月星。<br>旧韵遗痕思旧事,诗心入梦忆曾经。<br>幽怀无尽情难逝,沉醉其间不愿醒。</b><br> <b>八角飞檐揽落晖,先邀亲朋共依偎。<br>昔时雅士诗章醉,今我迷情不欲归。</b> &nbsp;<b>  &nbsp;大家可竹轩留影,可竹轩始建于1958年,为19世纪80年代修复的单层飞檐、碧瓦素墙建筑眼前。</b><br> &nbsp;<b>  &nbsp;宋代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可竹轩就是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个寓意而建造的。</b> &nbsp;<b>  &nbsp;这几棵百年香樟树在进入苍柏园的必经之路上,目睹这几棵参天香樟的丰姿,也能享受它们带来的清爽。</b><div><b><br></b></div><div><b>&nbsp; 然而,50年代末,这里围起了高墙,成了禁区,直到1985年重新划归东湖风景区,再次揭开神秘面纱,这样,我们今天就可以在游览东湖风景的同时,又能在这几棵如巨伞般的百年香樟下休憩,躺在树荫下的竹椅上,细品百年来发生在香樟下的故事,在冥想中与故事里的历史人物神游。</b></div> &nbsp; &nbsp;<b>在草地的左前方,我们发现了一个石碑,上面有邓颖超的题字写着“缅怀‘民族最优秀的救亡抗日烈士’周德佑”。</b><div><b><br></b></div><div><b>&nbsp;&nbsp;周德佑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学校教育,与姐姐周小燕一样,小小年纪就名满武汉三镇。“七七”事变后,周德佑在汉组织、创办了《天明》抗战期刊,并重建了“拓荒剧团”,这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b></div> <b>在苍柏园门口,还有一个“德佑剧场”。周德佑生于舞台,也牺牲也舞台,今天还有这样一个剧场用他的名字命名,我觉得,这也算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了。</b> <p class="ql-block"><b>  幽静的园林深处,翠绿的草坪上,立着一座三人青铜塑像,这是以周苍柏与他的女儿周小燕以及儿子周德佑,春游的照片为参照精心创作而成的。</b></p><p class="ql-block"><b> 他这两个孩子都特别值得周苍柏骄傲。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紧挨塑像的几棵桂花树,是周苍柏当年亲手栽种的。身处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周家两代人的家国之梦。</b></p> <b>一天的参观,她们还没累,青春激情飞扬:我要飞得更高</b>; &nbsp; <b>&nbsp;大家念念不舍,精彩总在最后,大家列队,拉起横幅,由戴老师亲自指挥,戴老师面带微笑,缓缓站到我们面前,她轻轻抬起双手,做出指挥的姿势,示意我们合唱周小燕的歌曲。刹那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又温暖的氛围,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br>&nbsp; &nbsp;随着她有力的手势落下,歌声缓缓响起。起初,声音还有些零散,但很快便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那熟悉的旋律,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与周小燕先生的艺术灵魂紧紧相连。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我们对先辈的敬仰与感激,每一句歌词都诉说着我们对那段历史的铭记。</b><div><b>&nbsp; &nbsp; 歌声在苍柏园的上空回荡,与园内的草木、湖水相互交融,仿佛是对先辈们的最好告慰。</b></div> &nbsp; &nbsp;<b>在合唱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人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被先辈精神深深打动的真情流露;有的人则神情专注,用尽全力歌唱,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音符之中。</b><div><b>&nbsp; 戴老师全情投入地指挥着,她的眼神坚定而又充满力量,仿佛在通过这种方式,传承着家族的精神与荣耀。<br><br></b></div><div><b>&nbsp; &nbsp;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余音仍在空气中久久萦绕。我们相视一笑,心中满是感动与满足。这次在苍柏园的听史观展之行,因为这场合唱而画上了一个圆满而又意义非凡的句号。&nbsp;</b></div><div><b><br></b></div><div><b>&nbsp; 在苍柏园的时光,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也是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蕴含着无尽的生机。</b><div><b>&nbsp; 离开时,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美好的回忆,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敬意。</b><br></div></div> &nbsp; <b>&nbsp;往事随风,斯人已去,赤子情怀,永不泯灭。</b><div><b><br></b></div><div><b>&nbsp; 如果说,东湖是武汉的一张文化名片,那么东湖之父的红色往事,便是这里最原始纯粹的人文内核。</b></div> &nbsp; <b>&nbsp; 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感悟,再次深情地回望东湖,苍柏园,心中满是敬畏与感恩,感恩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启迪,感恩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也感恩这次难忘的合唱,让我们与先辈的精神有了一次深刻的共鸣。、<br></b><div><b>&nbsp;&nbsp;</b></div><div><b>&nbsp; 更感谢楚伢和我们的管理团队,新的一年,我们从这里起航,将武汉东湖,江城故事带向全国各地的美友,欢迎大家来武汉逛逛,我爱我的家乡美;</b></div> 谢谢大家,部分资料来自网络,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