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周敦颐(宋)——读史点记(《纲鉴易知录》之六〇五)

水之流

<p class="ql-block"> 案断公正明,</p><p class="ql-block"> 政行治化风。</p><p class="ql-block"> 博学力行重,</p><p class="ql-block"> 究本乐道通。</p><p class="ql-block"> (“周敦颐”: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1017至1073,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官员,文学家、理学家;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周敦颐,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其龙图阁大学士的舅舅对其影响颇深,并使之荫补入仕,历为彬县令、合州判官、永州通判、知邵州、知南康军等,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造福百姓。去世,赐谥元。作为学者型官僚,周敦颐延续了自汉代以来的官教合一传统,在理政之余讲学授课,并有多部著作传世;从《周易》《中庸》悟入,以《中庸》之“诚”形容《周易》的“乾道变化”,创立了乾元、太极、诚道创生的宇宙论体系与“主静立人极”的修身模式,把自然观、认识论、思想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哲学体系,相较于之前的儒家学说更为精细且富有理论特色,其为学方向与义理架构对宋明理学不同派别均有重要影响,就此而称之为“道学宗主”亦不为过。周敦颐文学造诣也很高,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典范。《宋史》以“洗冤泽物”作为对其评价;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司马光:“敦颐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黄庭坚称其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资治通鉴》。相关轶事典故有命名五星堆、少年立志、月岩悟道等)</p><p class="ql-block"> (“案断公正明”、“政行治化风”:周敦颐,道州营道——营道县道州治所今湖南道县人,初因舅郑向任为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主簿;有狱案久不决,周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道:“老吏不如也。”调任南安军——治所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司理,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周敦颐力与辩,王逵不听。周敦颐交付手版,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悟,囚得释。调为桂阳——今湖南汝城县令,改知南昌——今江西南昌市,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p><p class="ql-block"> (“博学力行重”、“究本乐道通”:周敦颐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易通》,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言约而道大,文质而易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为南安司理时,通判程珦以其学为知道,使二子程颢、程颐前往受业。周敦颐每令寻孔子、颜回乐处,所乐何事;程颢曾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求学于程颐,未悟;因见周敦颐。周敦颐留与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程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邪?”其善开发人类此。周敦颐知南康军;既至南康,即筑室于莲花峰——在今江西庐山的一个山峰下;前有溪水合于湓江——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取营道所居濂溪——在今湖南道县西南以名之,学者称为濂溪先生。神宗熙宁六年即1073六月,周敦颐去世,年五十七)</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