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三十六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是2025乙巳年正月十七,让我们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三十六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公伯寮(liáo)愬(sù)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p><p class="ql-block">公伯寮,姓公伯,名寮,鲁国人。“愬”字,与控诉的“诉”字同义,这里指诽谤。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何,字伯,景是谥( shì)号。“肆诸市朝”的“肆”字,指陈尸,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大夫陈尸于朝,士陈尸于市。季孙,鲁国三大家族之一季孙氏家族长,鲁国第一执政,此时应该是季康子。</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公伯寮向季孙诽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了孔子,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将要得到推行吗?是天命决定的;道将要废弃吗?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p><p class="ql-block">本章所记历史背景不详,从上章与本章来看,孔子是在遇到危难、挫折或打击的情况下谈到天命。这与《子罕篇》“子畏于匡”时谈及天命,意思相同。他认为,“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问: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天命的思想呢?鄙以为,从《论语》全篇来看,孔子的天命思想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他认识到世间存在着人力所不能支配的领域,因而在遭到危难、挫折的时候,他归之于天命,对此表现出冷静面对的态度,不求必成;另一方面,他又自信把握了天命,自认是秉承天命,表现出高度的自信。比如关于为仁的思想,孔子强调“为仁由己”,“未见力不足者”,这是支持他在逆境中永不气馁,永不退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支柱。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应该兼有这两方面的含义。</p><p class="ql-block">这段对话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公伯寮,一个是子服景伯。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为人处世的原则,遇到矛盾、遇到纠纷、遇到威胁的时候,孔子是怎么来处理的呢?手里有牌,孔子打不打呢?我们通过这章学习,应该有很大的收益。这里面牵扯到好几个人,第一个是公伯寮,他与子路同做季氏的家臣,在孔子的一生中,几件大事上这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孔子执行堕( duò)三都的进化过程中,公伯僚暗地里曾经将孔子呈现给鲁定公的简札(秘奏)私自透露给季氏。由此,孔子得罪了季氏,孔子在冬祭未有得到祭肉的情况下,季氏让公伯寮带给孔子一个玉玦( juè)(古代一种玉器,环形,有缺口,代表决绝),并让公伯寮告诉孔鲤(孔子的儿子),是鲁定公亲言送礼物给孔子。此举,使得孔子认为鲁定公寓意诀别,孔子从那个时候才开始决定周游列国。由此公伯寮就得到了季氏的赏赐,退出了孔子弟子的行列,就是说公伯寮原先也是孔子的弟子,由于背叛了孔子,被逐出了师门。再来说一下子服景伯,子服景伯叫子服和,这个人在论语里出现两次,除了这次以外,后来还有一次,我们以后会讲到。有人说子服景伯是孔子的弟子,有人说不是。我们不管是与不是,总而言之,他是特别尊重与崇拜孔子,和孔子弟子的关系也非常好。这个人在鲁国是一个大夫,当时和季康子关系比较好,有一定的权力。子服景伯曾经做了许多好事,在鲁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一个有才能的,也有品德的人,和孔子相对来讲,是比较志同道合的。在许多历史事件中,他也曾经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公元前480年,曾经与子贡出使齐国。</p> <p class="ql-block">在甘肃万生东宗亲五世同堂盛典上致辞</p> <p class="ql-block">窃以为,当时的情形是,子路在季康子家里面做家宰,公伯寮向季孙氏来诬告子路,肯定不利于子路。季孙氏受到了公伯寮的影响,可能要处理子路。子服景伯是鲁国的大夫,有一定的实力,跟季孙氏关系还不错。他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来向孔子禀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公孙寮这个人简直是太坏了!不过我现在有权力,以我的能力可以让季孙氏明白是非,知道怎么回事,然后把公伯寮这个小人,明正典刑,陈尸于市朝。“陈尸”相当于杀人,把他暴尸三天,这种人就应该得到这样的下场,以儆其他人效尤。孔子拒绝了他的好意,说:道之将行,那是天命!道之将废,那也是天命!公伯寮岂能左右天命!如果他的诬告就能把子路给废了,那也是子路命该如此。如果天命要让我的道行之于鲁国,公伯寮也不能把子路怎么样!通过子服景伯的话,大家应该能够看得出来,子服景伯对子路和对孔子的这一片好心,真正向着孔子和子路,并且想帮助他们。而孔子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他并没有利用子服景伯把公伯寮干掉,而是说出了自己的行事原则。什么原则呢?那就是命,天命。</p><p class="ql-block">鄙以为,我们学习今天的这一章,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第一个就是孔子接受命运安排的态度对于今天我们来说是不是可取啊?如果我们遇到了这种情况,是应该接受命运呢,还是和命运抗争呢?第二个问题就是孔子为什么不接受子服景伯帮助呢?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大原则,大智慧和宏大的命题。孔子的接受命运,本质上是坚持原则;按照原则办事,结果是怎样就是怎样。人道之当然不可违者,是义。天道之本然不可争者,是命。贫富、贵贱、得失、死生这些事,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控制不了,此乃“时也,命也”也。命,一般是不可知的。君子呢,是以义知命,按照义去做就是,凡是义所不能为的,那就是命里不该有的。所以,君子如果进而不得其命,至少退而不失其义,不会落到命没得到、义也没遵守的地步。抑或说,君子该争则去争,争什么?其实是争命。但是,至于最后你能不能争到,得到,自己说了不算。谁说了算?唯有“天”也。那么,人就该尽自己的努力,接受结果,最起码还守着自己的心中的一个义。所以说,凡事该不该做,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去做,不做非分之想。如此这般,最起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失去做人的底线。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是以智力争命,不择手段争一争,力若不能争,再加之以智,智穷力竭,啥手段都用尽了,还是没得到,这时候才接受命运,或者说,这个时候也不接受命运。因此,君子的接受命运和小人的接受命运,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心甘情愿的,一个是心中有怨恨的,那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与生东宗亲依依告别</p> <p class="ql-block">窃以为,君子安于命运是以义为准绳,虽然力有可争,势有可图,而泰然处之,义所不可,这就是命。因此,君子“安身立命”乃守义也。小人对待命运则以“智力”为准绳,弃“义”而不顾,以结果为目的,以“不服气”为动力。就像今天这种情况,面对公伯寮的攻讦( jié),孔子是有力量对付他的,子服景伯就是他的力量,子服景伯明确地告诉孔子,你只要同意,我就可以把公伯寮干掉,而且让他被明正典刑,陈尸于市朝,让大家都看看这样的人会有什么下场。但是孔子不同意这样做,宁愿退一退,让季孙氏自己去消化。大家想一想,公伯寮说坏话正不正常?是很正常的,因为子路做季氏家宰,有一定的权势和地位。一个人如果地位显赫,自然而然也会遭受别人的嫉妒,自然而然就会有人说你坏话,哪有人不被别人议论的呢?哪有不被别人记恨的呢?除非你对别人造不成任何威胁,否则的话这样是很正常的。如果对方说你坏话,你就把他置于死地,这是君子所为吗?不是!孔子不会这么做的。如果孔子就借着子服景伯的手来把公伯寮干掉了,自己就和子服景伯绑在了一起。如果子服景伯要再对付别人的话,孔子该如何自处呢?所以说这是大智慧。因此孔子就没有接受子服景伯的建议,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即君子以义为准绳,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义所不该为,就是命里不该有。</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孔子面对此种情形,实际上是对“以直报怨”最好的例证。按照子服景伯的说法,乃“以怨报怨”或者说叫“以牙还牙”。孔子的做法,实则是“以直报怨”。孔子面对问题,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既不被别人的谗言所蛊惑,也不采取过激的行为,有道是“君子居易而俟命”是也。</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p class="ql-block">——写于《万子私塾》武汉 2025.2.14 卯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