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抗菌药物)

韩若冰

<p class="ql-block">最常见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厌氧杆菌抗生素选择1青霉素类阿莫西林与氨苄西林对G+球菌和部分G-杆菌有抗菌活性,常用于治疗牙周脓肿。在日本,阿莫西林以及阿莫西林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用药被推荐作为治疗牙源性感染的一线用药。青霉素V适用于敏感G+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也用于治疗牙周脓肿,但不能用于严重的感染。2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可与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联合作为头颈部手术(经口咽部黏膜)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也可作为牙周脓肿治疗的二线用药。奥硝唑显示出与甲硝唑相似的作用。3头孢菌素类一、二代头孢菌素常作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推荐用药,对于青霉素耐药患者,可以将其作为拔牙术后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替代用药。生物利用度低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因组织转运不良,可能会增加耐药菌的风险,拔牙术后使用率逐渐减低。4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主要用于严重的牙源性感染伴弥散性蜂窝织炎或对阿莫西林无反应的牙源性感染,是拔牙术后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5四环素类强力霉素属于第二代四环素类药物,有效抑制口腔厌氧菌生长,但因其不良作用,不能用于8岁以下小儿患者以及肾功能减退患者,避免用于孕妇和肝病患者。拔牙术后用药也因其不良作用而受限。6大环内酯类该类药物对G+、厌氧菌具有抗菌活性,但其抗炎作用超过其抗菌作用,在拔牙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较少使用。7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二线用药,其也在多个国家作为牙科手术后的二线用药,但当患者存在肾脏疾病时,应减量使用,避免用于新生儿、孕妇以及肝功能损害患者。抗生素使用原则基于细菌耐药的严峻形势,口腔医生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应综合考量:1)预防性使用是否适当;2)确定最有可能引起术后感染的菌群;3)尽可能按照需要选择窄谱抗生素;4)同等效果的2种抗生素,选择较便宜的一种;5)在适当的时间使用合适的剂量;6)短期使用抗生素;7)避免可能用于治疗严重败血症的抗生素;8)不要使用抗生素来掩盖手术失误;9)定期审查抗生素的预防方案。抗生素使用时间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抗生素给药时间 (术前、术后或两者) 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会有所不同。关于拔牙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持续时间尚没有统一标准,文献报道抗生素的中位给药时间为3-4d。抗生素使用途径文献指出围手术期静脉注射和口服,二者对于预防第三磨牙拔除术后感染和干槽症的发生没有明显差异。口服用药因其便利性以及全身反应轻,在拔牙术后最常使用。对于符合使用静脉注射抗生素指征的患者,也可以进行静脉注射以预防术后并发症。</p> <p class="ql-block">患者的抗生素治疗管理1全身情况健康的患者除第三磨牙外正常萌出的牙齿,在常规拔牙术后使用抗生素价值不大。第三磨牙或阻生牙,大多数研究者仍倾向于拔除术后进行抗生素治疗。2存在颌骨骨坏死风险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感染性心内膜炎高风险患者多个国家指南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4免疫功能过低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是指免疫系统受损或减弱的患者,其对感染无法作出正常反应,一般分为先天性疾病和获得性疾病。先天性疾病:T细胞或B细胞缺陷、巨噬细胞功能障碍。获得性疾病:1)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发展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的患者;2) 患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3) 受固有免疫疾病影响的免疫缺陷患者,同时存在实体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炎性疾病或风湿病,以及同时接受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或化学治疗的患者;4) 伴有任何程度免疫缺陷的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患者。给予抗生素是必要的。5高血压患者无使用抗生素指征。6糖尿病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能带来益处。小结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是目前拔牙围手术期最常用的抗生素,而二线用药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