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老君台

津西霞客

美篇号—47461374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南鹿邑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始建于汉代,唐代达到鼎盛,历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东北部。为纪念老子而建。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君台的主要建筑为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主要建筑为山门、迎禧殿、八卦台、混元殿、享殿、升仙台。左侧为鼓楼、文昌阁、养生亭、问礼亭、抱扑亭、守素亭。右侧为钟楼、藏经阁、澄清亭、素道亭、尚德亭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对着山门有一牌楼,高大壮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古往今来,慕名而来的络绎不绝,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文豪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此拜祭。</p> 山门 迎禧殿 <p class="ql-block">八卦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卦台以青石做基础,汉白玉栏杆。围栏上刻有“八仙”和他们使用的法器图案。台中间是阴阳鱼太极图形,太极图由一个圆圈和相互环抱的黑、白鱼图形组成,黑鱼为白眼睛,白鱼为黑眼睛,象征阴阳相互对立、统一、依存和转化。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聪明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混元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混元殿供奉着太上老君铜像。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教的创始人。其主要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老子曾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p> 享殿 <p class="ql-block">飞仙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子在这里修道成仙于此飞升。台高13米顶部面积765平方米,为青砖砌成。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有老子铜像一尊。门楼内东侧有一铁柱,名曰:赶山鞭。正殿西侧有好运石。</p> <p class="ql-block">赶山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老子居住的村子前有一座大山,山峰陡峭,仰面不见太阳,人称“隐阳山”。交通不便,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为把大山变桑田,老子用矿石炼铁,又将铁烧炼七七四十九天,炼出了一根闪闪发光的铁鞭。他举起铁鞭向大山连抽三下,道道金光耀眼夺目,随着轰轰作响,大山拔地而起,飞向远方,顷刻间大地变成一马平川,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传说当时老子用力过大,将铁鞭震断,前段落在老君台上,后断老子随手扔在了太清宫。</p> <p class="ql-block">好运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好运石是老子炼丹时所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6月1日,侵华日军第四骑兵旅团从安徽亳州进犯鹿邑县城。当年县城都是低矮平房,只有老君台高高耸立,日军认为是军事据点,于是用迫击炮向它发射了13发炮弹,但炮弹一发也没有爆炸,日军惊得目瞪口呆,然后调转方向发射数十发炮弹,炮炮皆响,日军感到十分不安,当日军得知炮轰的目标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时,忙跪地磕头谢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殿东山墙和配殿北墙均有枪炮弹痕迹,树杈上留有没有爆炸的炮弹。</p> <p class="ql-block">和平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飞仙台的右侧地面上,有一不大的石牌,名曰“和平碑”。是侵华日军梅川太郎等人所立,碑上用中、日、韩、英四种文字刻的碑文:“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梅川太郎怀着忏悔的心再次来到鹿邑。他说:“我就是当年炮击老君台的炮手,他来的目的是跪拜中国的老祖先,请求中国的老祖先原谅,向中国人民谢罪,祈求世界和平”。以后梅川太郎多次来鹿邑,石碑是1997年最后一次来鹿邑时所立。</p> 聖泉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混元殿后面左侧有一巨石,刻有“为而不争”,出自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其内容:“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p> 钟鼓楼及养生亭等 院内的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