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年过年年年烦,年年烦年年年过。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说:过年没有独特的年味了嘛,真没劲!大家都问:中国传统的浓浓年味都到哪儿去了?</p> <p class="ql-block"> 有人无奈:年味抛洒在路上。交通运输部门引以为傲的40天“春运”,几个亿的中国人南回北归,东奔西跑,心里想的是潇潇洒洒回家,眼睛盯的是心急如焚抢票,到头来是匆匆忙忙,身心俱疲在路上。那里还能享受“父母在,不远游”的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 有人叹息:年味消耗在桌上。短短7天假期,除了睡觉,几乎都在大大小小,豪华、简陋的餐桌和牌桌上,不是喝酒就是打牌。谈起亲情就要喝酒,感情深一口闷;叙起友情就要打牌,情意长码“城墙”(麻将)。失去了全家人亲亲热热,其乐融融演奏“锅碗瓢盆交响曲”的和谐韵律。</p> <p class="ql-block"> 有人不平:年味绑在春晚上。春晚办了几十年,好不好看,受不受欢迎,只有一枝独秀“号称春晚大餐”的办春晚的人自己知道。但是,除夕“守岁”的一年年越来越少确是事实。他们是开着电视打麻将,还是对着电视打瞌睡,或者干脆调成静音玩电脑,谁也没有做脚踏实地的调查。老百姓讨厌的是,春晚竟然也要滔滔不绝的播广告。试问,你在享受大餐的时候,我在你耳朵边时不时念一段广告,你是不是有吃了苍蝇的感觉。这样的大餐你还吃得下去吗?</p> <p class="ql-block"> 有人恐惧:年味禁锢在楼上。一座座城市里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栋栋楼房里住着五湖四海不认识的人。同楼居住,素不相识,偶然相遇,只见衣着光鲜,不知作何生理,更不识为人善恶,或掉头,或昂头,或点头。过年了,只听见门挨着门的楼上楼下门开门关,心里想着:一栋楼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应该上下“拜个年”,可是又忐忐忑忑,别人欢不欢迎,喜不喜欢,高不高兴,只好作罢。关起门来自己家过年吧。</p> <p class="ql-block"> 有人回忆:年味珍藏在记忆里。曾经由自己创作,自己书写的“春联”变成了买回来意义大同小异的大红条幅;家人制作,家人间分发的“红包”变成了各种利益链条上拉关系的红色敲门砖;邻里烹制,邻里间馈赠的美食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单位支持,家庭制作,人人参予,社会上流动拜年的龙灯、狮子、采莲船,喜闻乐见的闹花灯变成了沉睡不醒,沉寂不见的稀罕物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