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DAY20:2025年2月12日早上10时出发,公交前往海口老街游览。注:金都宾馆~骑楼老街~万春园烟花无人机表演~金都宾馆,当日人均消费198元。</p> <p class="ql-block"> 海口老街即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海口龙华区“海口骑楼老街”范围内,占地面积8.05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和解放路5条街区。</p> <p class="ql-block"> 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立面分三段,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女儿墙,为了商住两用,多半是“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建筑布局。</p> <p class="ql-block">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军坡节、琼剧文化、饮食文化等。</p> <p class="ql-block"> (一)海口骑楼老街成因</p><p class="ql-block"> 1.殖民运动</p><p class="ql-block"> 西方殖民运动带动了骑楼建筑传播圈的形成,其传播方式是利用海运贸易。骑楼建筑形态在印度初步形成后随西方殖民扩张传入马来半岛,并以马来半岛为节点沿海上三条路径向太平洋沿岸的广州、海口、台湾传播。</p> <p class="ql-block"> 由于海口地理位置上靠近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并有直接的商贸往来,因此海口骑楼的建筑形态与上一级的传播源相近。其建筑整体风格明显受南洋文化的影响,建筑立面喜用支提窗和券窗,并以白色灰泥粉刷墙面。将海口骑楼与海南省文昌、詹州、三亚及周边的北海、湛江等地的骑楼作对比发现,除在建造年代、规模、尺度、形态上存在差别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似性。这说明商贸活动带动了建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使海口成为推动雷州半岛及北部湾骑楼建筑发展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 2.华侨推动</p><p class="ql-block"> 海口骑楼老街的形成与初具规模与海南华侨有着直接关系,民国十三年1924年粤军第一军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负责海口所城扩建一事,为了搞好市政规划,他邀请了众多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南洋侨民的回归,不仅带回了金融资本,也带回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文化。因此,可以说南洋华侨是骑楼建筑产生和发展强大的助推手。</p> <p class="ql-block"> 3.形成过程</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九年的1849年,海口老城的四牌楼附近修建了的第一栋骑楼,随后,骑楼建筑逐渐遍布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大街。清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开埠,城内街道扩建,由原先的两条发展到数十条,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四牌楼街、龙牙巷等数条石板路,并出现了兴、和、福、振等一批地名。</p> <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军阀邓本殷决定拆除海口所城,划路扩街,扩大城市规模。所城拆除前的石筑长堤,就是今天的长堤路前身。石板马路改为今水泥路面,街名也改变。扩建北门外的环海路,改名为中山路;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建成今天的新华路;原城墙内的南北大街被扩建为博爱路,东西大街则被扩建为新民路。形成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新民路、得胜沙路得胜沙路、长堤路、永乐路现名解放路、振东街、大兴街等街区。</p> <p class="ql-block"> 2009年,海口骑楼老街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二)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1.建筑结构 </p><p class="ql-block"> 海口骑楼建筑群的布局形式是线状布局和片状布局的结合体,这不仅继承中国传统的布局形式,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物布局形式,因此是一种典型的中外融汇、取精华以为己用的创造手法。</p> <p class="ql-block"> 海口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以二至三层为多,建筑立面分为三段式,造型元素多样化,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人们基本上认定这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骑楼造型丰富多样的女儿墙、窗楣、窗间墙、阳台,以及外墙纹样,墙面丰富多彩的窗洞、线角等艺术效果,融合了西方“巴洛克”等建筑装饰风格,使得骑楼建筑群组成了多种形式的古典建筑。</p> <p class="ql-block"> 2.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 海口骑楼楼顶檐口的天际线多为波浪形、涡卷形、几何形雕饰,方形、半圆形、敞肩形、尖形等形状的窗户拱券弧线优雅大方,体现了欧亚混交的文化特点;外墙体上的浮雕多姿多彩,栩栩如生。这些浮雕反映出来的是吉祥如意,有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梅兰竹菊、莲池鲤鱼、松鹤延年、宝瓶等雕刻。</p> <p class="ql-block"> 海口老街区每条街道骑楼的建筑风格都有所不同。如仿巴洛克风格较多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及博爱北路,仿哥特风格较多在振东路及新华北路,但仍有部分不同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相互穿插在每条街当</p><p class="ql-block">中。</p> <p class="ql-block"> (1)中式传统式 </p><p class="ql-block"> 骑楼上面光光的墙上并排开有两个窗户,屋面为挑檐,立面基本没有装饰,最多的装饰也只是一些处于檐口下或窗裙墙上的中国传统式线脚。但这种样式的骑楼在老街区中已经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 (2)仿哥特式 </p><p class="ql-block"> 这种形式与仿巴洛克式与海口南洋式是构成海口老街特色风格的主要元素,它们与中式骑楼在檐口以下的处理基本相同的,区别仅在于檐口以上的女儿墙。</p> <p class="ql-block"> (3)仿巴洛克式 </p><p class="ql-block"> 这种形式仅是其女儿墙被突出处理成一片片巴洛克式的山墙。</p> <p class="ql-block"> (4)海口南洋式 </p><p class="ql-block"> 南洋式是老街欧亚混交式中一种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这种骑楼就是在仿哥特式或仿巴洛克式女儿墙上开一个圆形或长圆形的洞口,主要是因为海口经常遭遇台风。</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12年,在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中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物有:何家大院、五层楼、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大亚旅店、海关大楼、海口钟楼、冼夫人庙、天后宫、西天庙等。</p> <p class="ql-block"> (三)新华路</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三年1924年拆城墙扩街,开辟马路。拆城墙前,海口城外的街道,多系五六米宽的马路,拆城墙后四周新修马路才扩建成如今为能行驶汽车的街道。城外西部:拆城墙后新兴街、青竹街和城脚路合并改名为新华路。</p> <p class="ql-block"> (四)中山路</p><p class="ql-block"> 中山路原名称“还海坊”,北门外路,后又改为大街,因大庙天后宫故称。民国十三年1924年拓宽后,改名为“中山路”。据说,当时该路中段建有一凉亭,孙中山先生来海口时,曾在此亭暂歇,为纪念孙中山,将该路命名为中山路。从博爱北路至新华北路,全长300多米,街宽12米。</p> <p class="ql-block"> 1.天后宫</p><p class="ql-block"> 海口天后宫,俗称“妈祖庙”,始建于元代,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分前庭、正殿和两侧厢房,用料上乘,做工精细,是海口現存不多的古建築之一。</p> <p class="ql-block"> 据明《儋州府志》記载“今渡海往来者,官必告廟行礼,而民必祭卜方行”。每逢媽祖诞辰即农历三月廿三,老街居民年年举办媽祖大巡游活动,已成为海口老街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p> <p class="ql-block"> (1)妈祖</p><p class="ql-block"> 妈祖,原名林默 ,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媽等等 ,是历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宋建隆元年的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于浦田湄洲岛 ,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的987年 九月初九逝世。媽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許多漁舟商船;她志不嫁,慈悲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对媽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p> <p class="ql-block"> (2)南海妈祖雕像</p><p class="ql-block"> 这尊手捧如意的汉白玉妈祖站立雕像,由“世界雕刻之乡”的河北省曲阳五州石业有限公司制作,高为3.23米,取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之意,采用整块北京房山汉白玉雕成,重5.8吨。是目前海南最高最大的一尊汉白玉妈祖雕像。由海南省妈祖文化研究会与海南儒文旅业有限公司筹资建。</p> <p class="ql-block"> 2.邱氏老宅</p><p class="ql-block"> 邱氏老宅始建于咸丰七年的1857年,先祖邱超亭祖居福建莆田,遷居廣東潮州,后又移居儋州府。從小贩而进商业,历创成合、成益、成顺三家商号,经营陶瓷生意,后又创航海业,购置金源春、金同春兩艘帆船,渐成小康。</p> <p class="ql-block"> 邱氏老宅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儋北传统民居院落,保留较为完整,坐南朝北,原先的正屋共有5进,大门朝向中山路,后方通向大兴西路,砖木结构,布局严谨,用材讲究,木雕工艺十分精湛,带有农厚的中原文化印記。</p> <p class="ql-block"> (五)博爱路</p><p class="ql-block"> 博爱路又名南北所街,是南门至北门的城内交通要道。民国十三年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为纪念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改名为“博爱路”。与新民路交叉,从交叉点向北至长堤路为博爱北路,向南至海秀东路三角池为博爱南路。1966年,改名为东方红路,1981年恢复为博爱路。博爱路城内长约800米,宽12米。</p> <p class="ql-block"> 当天正值元宵佳节,我们在博爱路美食街中餐。</p> <p class="ql-block"> (六)长堤路</p><p class="ql-block"> 昔日海口初开埠,繁华堪比沪上外滩。大船海运,小船接驳,军阀商贾,外贸公洽,是中国与南洋商贸的枢纽。作为中华文化出海之要冲,伴随侨民归国又注入南洋文化,孕育出新海南文化。甸溪里仍有大量驳船忙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七)海口钟楼</p><p class="ql-block"> 海口钟楼始建于民国十八年的1929年春季,高五层,占地16平方米,四边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沟封。大钟设置在第五层,四面各安装由七块厚2厘米的大理石构成直径为2米的钟面,钟点刻在大理石上,并嵌上铅片涂以黑色显示。现钟楼是1987年旧钟楼迁入海口儿童公园,依原样在堤边建新钟楼。</p> <p class="ql-block"> 海口钟楼始建于民国时期,这是与当地商贸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海口设立海关总口,下辖岛内海关分口10处。清咸年八年1858海口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民国时期,海口商贸往来繁荣,为适应对外通商的需要及百姓生活的方便,海口需有一个标准的计时设施。爱国商人间成梅先生便发动海外侨数捐款。并仿照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的钟楼样式,精心设计,于1929年在南渡江入海口的长堤路码头修建一座钟楼。这是混合砼结构的建筑,高五层,机械式塔钟安置在顶层楼内,其四面装有大理石钟面,利用辘护卷上钢丝绳转动吊砣垂直行走,撞击生铁铸成的鸣钟发出音响,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p> <p class="ql-block">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原钟楼建筑及其音响报时设备显得过时。1987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拨款改建钟楼,占地面积25平方米,为6层钢筋涩凝土结构建筑,楼高28米。塔钟设置在顶层,采用先进的国产上海555牌电子钟,为音乐报时器,钟面宽2米,上罩有机玻璃,时针长0.7米,分针长0.9米,每小时正点报时一次。</p> <p class="ql-block"> 海口新种楼外立雄伟壮观,现已成为海口市最重要的标志性与象征性建筑物之一。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在于较好地保留着20世纪初期由南洋归侨带回海南的南洋骑楼建筑风貌,其各建筑立面、柱体、墙面图案、女儿墙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旅游价值和保护价值。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历史沉淀,成为近现代海口历史文化的缩影,汇集了海口乃至海南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p> <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返回酒店,准备晚上观看海口十三年来的大型元宵无人机、烟火盛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