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左起:许英俊先生、多劳、潘泽炎、甘草、余忠良会长、宁静的绿叶、春华秋实</p> <p class="ql-block">作者:许英俊</p> <p class="ql-block">人民币发行从1948年12月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在各解放区货币基础上,随着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统一各解放区的货币迫在眉睫,历史的发展必然催生全国统一的货币体系,为防止发行统一货币时产生新的问题,所以第一次人民币发行理念是整理旧币,不作币制改革,券面值和解放区货币有许多相近之处,使新老解放区人民易于接受和推广。人民币发行也是在国家科技、政治、经济上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从最简单的石印,胶印,请苏联帮助,至第三套人民币是我国人民自力更生,攻坚克难所独立印制。人民币的发行不仅是技术革新成果也是一部防伪打假的史实,随着人民币逐步国际化,人民币的防伪打假任务更艰巨。</p> <p class="ql-block">人民币的发生、发展,将不同时代的领导者所拥有的理想、信念、追求以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通过人民币呈现出来。收藏人民币,深入思索探究几代伟人们所走过的历程,具有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由于解放战争的快速推进,随部队占领地方后发行人民币,而印刷人民币的行名字版无法及时送到当地印刷部门,故出现第一套人民币中一张20元火车、帆船(紫色),行名及面值不是董必武先生书写的柳体,而是正常的楷书。第二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及各票面值字体从各种资料中都提及为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南汉宸请总行研究员马文蔚题写汉碑"张黑女体"。创此书法者张玄,字黑女,与清代康熙玄烨帝讳,故史称“张黑女体”,用笔方圆兼备,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隶遗意,康有为称小遂而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道原精古,未有比肩。《从黑女者》集雄健、轻灵秀逸、含蓄为一体。而细看行名及各券面值字体,有不同感觉,行名为隶书,面值为“张黑女体”,但不是否认行名是马文蔚书写,书法家写几种书体也是常见的。人民币上仅有几字,不同的书体书法,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精妙,难怪世人称货币是国家的一张名片。第二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及各面值笔法凝重,结构严谨,气势不凡,成为全国各地中国人民银行通用标准字体,一直沿用至今。面值升至20元、50元、100元,仍沿用“张黑女体”。</p> <p class="ql-block">一、人民币上行名字体的变化:</p><p class="ql-block">第一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及各票面面值字体,均采用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并主持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工作的董必武先生的柳体。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以骨力顾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体法度森严,清劲挺拔,瘦硬通神。</p> <p class="ql-block">二、人民币上行名方向的变换</p><p class="ql-block">纵观第一套人民币60个品种(或称62种),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均采用自右向左,沿用两千多年的书写方向,这种书写方向也是从秦简书写沿用至当时。一版币唯一改变方向自左向右的行名书写。</p> <p class="ql-block">三、人民币改版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一套人民币是在解放战争胜利推进过程中发行的,它统一了各解放区的人民革命货币,肃清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和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货币,结束了金银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的历史,保障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对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残余的阶级敌人疯狂投机,导致物价暴涨。中央政府和沪、苏、浙等地党、政、军机关,调集人力、财力、物力,严厉打击金融投机,平抑物价,同时发展生产,稳定市场,稳定财政。毛主席称这场金融斗争的胜利,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但是第一套人民币票券种类繁杂,加上印刷工艺的局限,票券质量参差不齐,给经济活动带来诸多不便;而且面额过大,保留了过去通货膨胀的历史痕迹。另外,一版人民币绝大多数券面仅有汉文,不利于在少数民族地区流通。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人民币的改版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国家商品物资库存增加,财政收支平衡,统一的货币金融制度得到巩固和健全,国民经济正酝酿建立计划体制。</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自1953年起筹划印制发行新版人民币。1955年3月1日起,第二套人民币以1元收兑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这套人民币,俗称"五三版"或"苏联版",因为好看,好认,好用,好记帐,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对方便计价核算,方便支付流通,进一步健全货币金融管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后30多年时间里,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p> <p class="ql-block">四、第二套与第一套人民币的异同</p><p class="ql-block">1.行名题字:一套行名由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同志题写,柳体,自右至左,字体稳健端庄;二套行名由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员的马文蔚同志所题,为汉碑“张黑女体”,自左至右书写,字体严谨稳重。</p><p class="ql-block">2.券面设计:一套采用四面边框的格式;二套采用上下横条的格式,左右花纹对称。</p><p class="ql-block">3.图案题材:一套大致可分工农业生产、交通工具、名胜古迹三类;二套分交通工具、革命圣地、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和工农联盟三类。</p><p class="ql-block">4.品种:一套共有62个品种;二套纸币有13个品种,金属分币3个品种。</p> <p class="ql-block">5.文字:一套除6种印有维吾尔文或蒙古文外,其余均只有汉文;二套统一采用汉、蒙、藏、维吾尔4种文字。</p><p class="ql-block">6.签章:一套共有两种:一种为总经理章、副经理章,有48品;另一种为行长之章、副行长章,有14品;位置是总经理章、行长之章在右,副经理章、副行长章在左;二套统一采用行长之章、副行长章,位置是行长之章在左,副行长章在右。</p><p class="ql-block">7.纪年:一套纪年除阿拉伯数字外,有民国和公元两种方式,均从右向左;二套统一采用公元纪年,从左向右。</p><p class="ql-block">8.编号:一套除最早的工人农民图1元券采用两组罗马字外,均为一组罗马字(3位)、.一组阿拉伯数字(6~8位),加印在正面上方,分列两侧。二套为3位罗马字与7位阿拉伯数字连印,分币印在正面右上方,角币印在正面左上方,元币印在正面下边两侧。</p> <p class="ql-block">9.徽记:一套没有国徽和统一的徽记。二套统一在背面正中或正中上方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其中10元币还加印水印国徽图,增强了防伪功能。</p><p class="ql-block">10.纸张:一套纸张因就地取材,纸质不一,阔狭不规范,有印钞纸、棉纤维纸、道林纸等;二套统一应用印钞纸,票幅大小适中,按面额大小分档。</p><p class="ql-block">11.油墨:一套所有油墨由各印刷厂、印钞厂就地配置,色差严重;二套对所有油墨采用统一标准,但在印制过程中掌握不好,红1元和橙黄色5元,因油墨不稳定而提前收回,增发"五六版"黑1元和棕色5元。</p><p class="ql-block">12.印刷:一套印刷技术多样,有普通油印版,石印版,胶印版和少量凹版印刷;二套分币为胶印,角币为正面凹版胶印,元币正背面双凹印刷,并采用手工雕刻方法制版。</p> <p class="ql-block">五、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印制特色</p><p class="ql-block">到1952年底,全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1953年6月,中国共产党宣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全国人民都在为跨入第一个五年计划而热火朝天地展开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第二套人民币的图案设计,突出了工农联盟,将其作为10元券的主图。5元券上则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欢庆共和国成立,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的热烈场景。3元券的井岗山,2元券的延安宝塔山,1元券的北京天安门,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过程,体现了对毛泽东等开国元勋的崇和颂扬。分币、角币上的交通工具和大型基础设施,展现了亿万人民为建议社会主义而努力工作的宏伟画卷。整个图案、纹饰的设计规范大方,在统一基调中显出变化,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纹饰美观,刻制精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左起:许英俊、单德成、余忠良</p> <p class="ql-block">在两套人民币的交替过程中,一套币中有一种5000元币,系1953年印制,与二套币开始设计的时间相接近,因而体现了两套人民币过渡中的某些特点。如行名书写方向、行长印章位置以及正背面图案设计布局与第二套币中的角币气息相通,但在正面四周边框、背面票额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等方面,又保留了第一套币的特征,呈现出鲜明的过渡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