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故事

川江

<p class="ql-block">  山里那个保密的军工厂,肯定与其他“三线”建设的工厂命运一样,因“备战”无战,“备荒”无荒,而失去了“隐身”、“扎根儿”的大战略意义,从而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多年前整体从这偏僻的山里自然而然地、符合发展规律地、迁往了它应该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风雨数载。在当年工厂原址上,竟然还遗留一些未被岁月完全抹去的残存。山沟上的生活区、山沟下的生产区,虽已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但其“形”还在。人去了,去得人影无踪;楼空了,空得摇摇欲坠。</p> <p class="ql-block">  我作为局外人,完全不知道这个曾经建在偏僻山里的军工厂的“前世今生”,到目前为止,也仅从厂门口那块儿小牌子上了解那么一小点儿概况。对我来说,知道太多、太具体没有必要,反而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违背“到此一探”为了健身、健心、练脑、练手……丰富退休生活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  “隐身”于山沟里的工厂</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门进去,前面有路可以下到沟里的生产区。为了边走、边看、边想、边拍,还是把车停在沟上,步行下去。</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立于路口用铁板制作的《通告》板,板面已锈迹斑斑,上面的《通告》内容还依稀可见。防盗、防火、防间谍?依我看啊,防的是附近的山民。</p> <p class="ql-block">  这是通往沟里生产区的路。当年每天都会有成百上千的职工通过这里上班下班。沟上沟下通行,骑自行车肯定不方便,工人们来往应该是步行。</p> <p class="ql-block">  像是供水设施。</p> <p class="ql-block">  路边被树丛和杂草包围着的办公楼已经很难靠近。远看办公楼体还完好,只是所有的门已不知去向。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把自家的门拿出来支援前线,和平时期公家的门会“不翼而飞”……</p> <p class="ql-block">  路口边的住宅楼从楼层和位子判断,可能是厂领导或技术人员的住房。住在这儿上下班近,进出都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  工作房已被乱草杂树围死。</p> <p class="ql-block">  进入沟里,原来工厂的生产车间、库房、办公室……呈现出破烂不堪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工作间里垂吊着以后再难以见到的日光灯和陶瓷分线器。</p> <p class="ql-block">  门口有“囍”字。这里曾被用作婚房?楼上楼下使用面积超大,有点“奢侈”。其实不然,真实情况应该是出于无奈,才在此解决燃眉之急。</p> <p class="ql-block">  房檐下残缺不全的标语是竹编材料的。东汉以前没有发明造纸术,记录文字用的是竹简,几十年前的国营工厂竟然还在竹编上写字。</p><p class="ql-block"> 残缺标语前半部分剩下:“全为了生产…”,后面剩余字更少:“生产必…”。动半天脑筋,也没能补齐标语内容。谜啊!写标语的人还在吧?!</p> <p class="ql-block">  拍摄到钉在房屋外墙上的已严重腐烂的塑料宣传牌,上面还可以辩出“四职教育”(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内容。整个画面主题明确,各种元素(光影、杂草、破门、旧窗等)烘托出了年代感。好片啊!</p> <p class="ql-block">  从未把镜头对准过厕所。这个长满草的建筑,曾有过它的重要“地位”,而今被冷落多年后,已“修炼”成了正儿八经的“茅房”。</p> <p class="ql-block">  此处早已脱离了“低级臭味”,蜕变成了荒沟里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  出了山沟,山坡上下是工厂的生活区。不用引导,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区域内分布着各种为工厂配套的办公及生活设施。</p> <p class="ql-block">  办公大楼。四层楼高,在远离城市的山里显得十分气派。</p> <p class="ql-block">  山坡边的职工家属住宅楼,设施齐全,一点也不比城里的逊色。</p> <p class="ql-block">  家属楼外墙上还残留着有时代特征的标语:“艰苦创业,求实进取,团结协作,争创一流”。</p> <p class="ql-block">  工人俱乐部。开职工大会、听报告……的场所。门口有报刊栏。</p> <p class="ql-block">  水泥宣传墙上不是伟人的语录,看内容(深化改革,整顿质量,加速进步,平稳转移),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至工厂“转移”前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工厂对职工体育活动很重视,在相对狭窄的厂区内,还建有灯光球场、游泳池等体育设施。</p> <p class="ql-block">  灯光球场的灯烂得所剩无几。在那个艰苦特殊的年代,这里每天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工人篮球队员在球场上生龙活虎、大显身手,给整个工厂带来欢乐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  篮球架还在,但已腐朽的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  露天游泳池已被杂草掩盖。</p> <p class="ql-block">  职工大礼堂被树木荆棘紧紧包围,根本拍摄不到全貌。</p> <p class="ql-block">  侧面观众进出口</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内部装饰腐烂严重,稍有声响振动,顶部就会有腐烂材料掉下,很危险。为了探到感兴趣的东西,只能鼓起勇气,大气不出、轻手轻脚地冒险进入。</p> <p class="ql-block">  礼堂规模很大,舞台、观众席、放映室等都很规范。</p> <p class="ql-block">  礼堂侧门通道水泥墙上,有两条醒目的警示,引起了我的注意。</p> <p class="ql-block">  墙上警示我看到了,尽管内容简单,字数不多,还是认真地看了;我也拍到了,尽管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还是仔细地拍了。看了、拍了,再细品,还真有点意思:</p><p class="ql-block"> 首先,有强烈的画面感。字数不多的警示内容,让我脑海里浮现出几十年前大礼堂放电影时热闹而无序场面:工厂的“主人”们(职工、家属、小孩儿……),不需要买电影票,可以随便进出礼堂,电影放映开始前,场内熙熙攘攘、闹闹哄哄,根本无视入口处墙上的“警示”……,直到电影开演几分钟后才能逐渐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其次,有鲜明的时代感。墙上用小号排笔书写的美术字(包括标点符号),漂亮、工整,明显是一气呵成的。在粗糙的水泥墙上,不打格、不用描,写出如此有功底的字,应该是厂里的“秀才”所为。不过,左边那条仅20余字的句子里,竟然有3个明显的错别字。看得出,这个美术“秀才”,同时也是“白字先生”,估计“秀才先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典型产物。</p><p class="ql-block"> 看图说话。据专家说:摄影门槛不高,照片好坏没有统一的标准……。拍摄到有画面感、时代感、有故事的照片,不管它技术含量是否高,但看到了、拍到了,有内涵,就应该算是好照片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