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感情、生活和景色三者交融的艺术特色——读《永州八记·石涧记》

马到成功

<p class="ql-block">交络之流,触激之音。</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石涧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七篇。作者在文中不但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并将景物融入到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坎坷之中。他在《石涧记》第一自然段写道:</p><p class="ql-block">石渠之事既穷(完成),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北坡),民又桥(架桥)焉。其水之大,倍(增加)石渠三之一,亘(gèn,连贯)石为底,达于两涯(岸)。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隔开)阃(kǔn)奥(内室深处)。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纹),响若操琴。揭(qì,拎起衣裳)跣(xiǎn,光脚)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坐具)十八九居之。交络(交织)之流,触激(撞击)之音,皆在床(座椅)下;翠(翠鸟)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足迹)耶?得之日,与石渠同。</p><p class="ql-block">作者经历石渠的事情结束后,从石渠桥上向西北走去到土山的北坡,看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水量<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石渠的</span>大三分之一。接连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的形状有的象床,有的象门堂的基石,有的象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象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象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象弹琴声。注意,作者并非在这里简单地堆砌自然景物,而是通过雅致的语言,伶俐的手法,塑造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接着,作者拎着衣服赤脚前往,折断竹箭,扫除陈叶,排净腐木,清理出一块可以放置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交椅之下。象翠鸟羽毛般的树木,象龙鳞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p><p class="ql-block">读柳宗元的散文,有一点值得注意。作者并非<span style="font-size:18px;">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排比罗列,而是文句中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有着强烈的倾向性。在描绘奇异秀美的景色中,或隐或现折射出作者的思想和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其水连绵,亘石为底。</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道:</p><p class="ql-block">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lài,水名)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几个)。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p><p class="ql-block">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来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都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地还有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第二自然段,初看后知晓作者从袁家渴和百家濑二个地方走来,要经历了石渠,才能到石涧。然后再向前走,就是道路狭窄的深山老林了。仔细读来,字里行间蕴藏着蛮荒地域,千百年被人放弃、无人问津。难道这些美景是专门为我这个“僇人”安排的吗?</p><p class="ql-block">再回到第一自然段。</p><p class="ql-block">”交络(交织)之流,触激(撞击)之音,皆在床(座椅)下;翠(翠鸟)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p><p class="ql-block">作者一方面感慨专门为我安排这么美好的风景则无人赏识;另一方面表明了发现这被遗弃的美好风景只有我柳宗元,能够安慰孤独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只有拥有这些美好风景了,与他它们对话,与它们交流,同它们一起快乐。寥寥几语,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自然景物三者明显跃出,又密切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压抑人才不合理社会的斥责。</p> <p class="ql-block">《石涧记》</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