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八大家的最后宿命析现代人文精神

戴云飞

<p class="ql-block">  “唐宋八大家” 的名号,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从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再到苏轼的《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们的作品是我们学生时代背诵的 ,那些优美的词句、深刻的思想,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我们惊叹于他们妙笔生花,能将世间万物、人间百态用文字鲜活呈现;折服于他们对情感的细腻捕捉,或豪迈、或婉约,都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当我们沉浸在这些千古佳作中时,可曾想过这些文学巨匠们最后的人生走向?他们在写下传世名篇时,心中怀揣着怎样的感慨?他们的结局,是功成名就后的圆满谢幕,还是壮志未酬的抱憾离世?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走进唐宋八大家的晚年岁月,探寻他们不为人知的人生终章 。</p><p class="ql-block"> 1、韩愈:在唐代的文学星空中,韩愈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他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以如椽巨笔,力挽狂澜,将魏晋以来柔弱浮华的文风彻底扭转,“文起八代之衰”,苏轼对他的这一评价,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他的《师说》,如同一记警钟,在那个 “耻学于师” 的时代,振聋发聩,唤醒人们对师道的尊崇;《马说》则借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道尽了无数有志之士的心声。步入晚年的韩愈,在仕途上虽有起伏,却也算得上安稳。长庆二年(822 年),他转任吏部侍郎,次年更是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一时间风光无限。他因不参谒宦官,得罪了权贵,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宰相李逢吉趁机奏称二人关系不合,朝廷无奈之下,只好派李绅出任浙西观察使,他也被改职兵部侍郎。824 年,57 岁的韩愈身体每况愈下,精力大不如前。他在吏部侍郎任上,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终于因病请假,前往长安城南的韩庄养病。在那里,他与好友张籍、贾岛、姚合等人泛舟、垂钓、登高、观水,试图在山水之间寻得一丝慰藉。他在诗中感慨:“余年懔无几,休日怆已晚”“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足弱不能步,自宜收朝迹”,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和对退休生活的向往 。到了八月,韩愈的病假已满百日,按照惯例,他被免去了吏部侍郎的职务。从此,他彻底告别了朝堂,长庆四年(824 年)十二月二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溘然长逝,一代文学宗师就此落幕。</p><p class="ql-block"> 2、柳宗元:与韩愈并称 “韩柳” 的柳宗元,同样是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21 岁便高中进士,步入仕途,本以为可以在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残酷的政治风暴 。唐顺宗即位后,启用王叔文等人推行改革,史称 “永贞革新”。柳宗元与王叔文政见相同,又深受其赏识,便积极投身其中,成为革新派的重要成员。他们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打击藩镇割据,抑制宦官专权,整顿朝廷风气,挽救日渐衰落的唐王朝。然而,这场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改革仅仅持续了 100 多天便宣告失败,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偏远地区的司马,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二王八司马事件” 。被贬后的柳宗元,人生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他先是被贬为邵州刺史,还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他初到永州时,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寄居在龙兴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让柳宗元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是以兀兀忘行,尤负重忧,残骸余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的痛苦与无奈。但他并没有被命运打倒,在永州的十年间,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如《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这些作品,或描绘山水之美,或抒发内心的愤懑,或反映社会的黑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815 年,柳宗元终于接到了回京的诏书,本以为命运出现了转机,可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又一次的贬谪。由于守旧派大臣的反对,他被改派为柳州刺史。柳州比永州更为偏远,条件也更加艰苦,但柳宗元并没有抱怨,而是积极投入到地方治理中。他废除了当地残酷的奴婢制度,规定奴婢可以通过劳动抵偿债务,恢复自由身;他还带领百姓开垦荒地,植树造林,整治街巷,改善民生;他重视教育,亲自创办学堂,鼓励孩子们读书 。在柳州的日子里,柳宗元虽然一心为民,却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和孤独。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写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他内心的忧愁和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长期的贬谪生活,让柳宗元的身体越来越差。元和十四年,47 岁的他终于不堪重负,在柳州病逝。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却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p><p class="ql-block"> 3、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坛,欧阳修那可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地位尊崇无比。他不仅散文写得精妙绝伦,如《醉翁亭记》,用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滁州山间的四季美景和百姓的安乐生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传达出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诗歌也别具一格,词同样写得细腻动人 。他的文学成就,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阳修的仕途,可谓是起起落落。他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位高权重,风光无限。可也因为直言敢谏,得罪了不少权贵,多次被贬。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都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晚年的欧阳修,厌倦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毅然选择退休,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他在颍州西湖畔,修建了一座雅致的庭院,周围绿树成荫,湖水清澈见底,景色美不胜收。在这里,他每日与诗酒为伴,与好友们吟诗作对,畅谈人生。他还时常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 。他在《采桑子》中写道:“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颍州西湖的喜爱,以及在这宁静生活中的惬意与满足。他还整理自己的文稿,编纂书籍,将自己的文学见解和人生感悟都融入其中 。熙宁五年,66 岁的欧阳修在颍州西湖畔安然离世。他的离去,让整个北宋文坛沉浸在悲痛之中。人们纷纷缅怀他的文学成就和高尚品德,他的作品也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p><p class="ql-block"> 4、苏洵:苏洵的早年经历,就像一部充满波折的传奇。他年少时,对读书并不感兴趣,整日四处游荡,逍遥自在。直到 27 岁,他才突然醒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发愤图强,开始刻苦读书 。为了能专心学习,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谢绝一切宾客,夜以继日地研读经典。他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文章写得越来越好,见解独到,文笔犀利,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苏洵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深刻分析,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北宋朝廷的担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还培养出了苏轼和苏辙这两位杰出的儿子,他们父子三人并称 “三苏”,一同列入 “唐宋八大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嘉祐六年,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任霸州文安县主簿。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为朝廷尽心尽力。然而,长期的劳累和奔波,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治平三年,58 岁的苏洵在京城病逝。他的去世,让苏轼和苏辙悲痛欲绝。他们为父亲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将他的遗体运回四川眉山安葬 。苏洵虽然一生短暂,但他的文学成就和对子女的教育,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p><p class="ql-block"> 5、苏轼:苏轼的一生,就像一场波澜壮阔的冒险,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他多次被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每一次被贬,都意味着他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前往偏远的地方,面对未知的挑战 。在黄州,他住在简陋的东坡雪堂,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他亲自种地,与百姓们打成一片,还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赤壁赋》中,他借与客人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展现出他豁达的胸怀和超脱的境界 。在惠州,他品尝着当地的美食,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写下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的诗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苦难的蔑视 。在儋州,那里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差,但他依然积极乐观,传播文化,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赦免,得以北归。在返回的途中,他路过常州,却不幸染病。1011年,66 岁的苏轼在常州病逝。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用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无数人的心 。</p><p class="ql-block"> 6、苏辙:苏辙的仕途,也是充满了起起落落。他与苏轼一同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在政治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敢于直言进谏 。他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贬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在地方上努力工作,为百姓谋福祉。他在任期间,关心民生疾苦,积极推行改革,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苏辙与苏轼的感情,深厚无比,令人动容。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参加科举考试,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相互扶持,相互鼓励。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捕入狱时,苏辙心急如焚,他上书朝廷,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这份兄弟情谊,感天动地 。晚年的苏辙,退居颍川,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他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庭院,取名为 “遗老斋”,寓意着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感悟。他每天读书、写作、品茶,与好友们相聚,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政和二年74 岁的苏辙在颍川病逝。他的一生,虽然没有苏轼那样波澜壮阔,但他的沉稳和坚定,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p><p class="ql-block"> 7、王安石:北宋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积贫积弱的局面亟待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挺身而出,于熙宁二年开始推行变法。他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 “富国之法”,以及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法等 “强兵之法”,还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等 “取士之法”,实现富国强兵,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然而,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们认为,王安石的变法过于激进,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秩序。他们纷纷上书弹劾王安石,指责他的变法是 “祸国殃民” 之举 。在保守派的压力下,王安石的变法逐渐陷入困境。熙宁七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虽然熙宁八年他再次被召回京城复职,但此时变法派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新法的推行也变得更加困难 。熙宁九年,王安石的爱子王雱病逝,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心灰意冷,主动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从此,他远离了政治的喧嚣,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在江宁,王安石潜心研究学问,他的心境也逐渐变得平静。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对变法的得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在诗中写道:“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表达了他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即使变法失败,他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1086 年,王安石病逝,享年 66 岁。他的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p><p class="ql-block"> 8、曾巩:曾巩一生为官,始终秉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他在多个地方担任官职,每到一处,都尽心尽力地为百姓服务。在齐州,他严惩恶霸,打击盗贼,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襄州,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推行改革,减轻百姓的负担;在洪州,他在疫情期间,亲自组织救治,发放药物,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他的文章,风格严谨,条理清晰,说理透彻,如《墨池记》,通过对墨池来历的探寻,阐述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元丰六年(1083 年),曾巩在江宁府任上病逝,享年 63 岁。他的一生,虽然没有像其他几位大家那样声名远扬,但他的勤勉和奉献,却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