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合肥六中菱湖校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合肥六中校庆札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金科</span></p> <p class="ql-block"> 合肥市第六中学是一所“中国百强中学”,也是我的母校。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尽管是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但却一直留着深刻的印记,也有着一种颇为独特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年合肥六中文艺宣传队(四排左1作者;四排右1音乐老师岳笑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初秋的一天,一封来自合肥六中的“邀请函”,从遥远的故乡飘然而至。母校欢迎我在庆祝建校70华诞之际,回归母校参加校庆活动。而母校在庆祝建校50周年和60周年的时候,也都曾给我发来过这样热情的“邀请”。</p><p class="ql-block"> 母校是把我视做一位作家的。其实我只是一位业余作者而已,也没有写出过什么像样的作品,却接二连三地受到母校的如此抬爱,真是既高兴又惭愧啊!</p><p class="ql-block"> 未料,不久又收到了母校的短信:让我代表毕业校友,在纪念建校70周年校庆大会上发表致辞……</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感到十分的意外!我清楚地记得,母校在纪念建校50周年和6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都是敦请官员校友代表致辞的。而合肥六中作为一所名校,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校友早已是层出不穷,星罗棋布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校庆,为何要选择作家校友代表致辞呢?受到母校这样的一种特殊礼遇,尽管有着一些不解,但我还是引以为荣的。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作家”的一种荣誉吧,便没有推辞,慨然应允。</p> <p class="ql-block">合肥六中60年校庆,合肥市领导会见“杰出校友”代表(右1为时任校长王勇;左4作者)</p> <p class="ql-block"> 到达合肥的当天下午,我便独自一人去了母校。尽管次日才是校庆之日,我想先静静地品味一下远方学子久别母校的那种感觉。</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母校拥有着三个校区,校庆主会场设在合肥北郊新建成的菱湖校区。据说,这个菱湖校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中学校园。走进一看,果不其然,竟像是一所大学校园似的。</p><p class="ql-block"> 真是今非昔比啊!情景交融,佳思忽来,便取出随身携带的讲稿,挥笔加上了一番感慨:“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读书学习,相信一代又一代的年青校友们,一定也会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让梦想成真,让岁月留香”……</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校园里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四处洋溢着浓浓喜庆的节日氛围。这里虽然不是我所熟识的那个母校的校园,但我仍然像是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一般,徜徉其间,心里不由荡漾出缕缕淡淡的乡愁来,久久不忍离去。</p><p class="ql-block"> 次日上午,秋阳高照,晴空万里,我再次早早地来到了母校。</p><p class="ql-block">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母校的门口早已是热闹非凡了。今天也是母校的校园开放日。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师和校友,还有着很多的学生家长,正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影呢。</p><p class="ql-block"> 无意间,忽然见到在“签到台”的桌面上,还摆放着我的著作,想来是母校作为校庆的一个小礼物了吧?</p><p class="ql-block"> 而校园里更是喜气洋洋,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男女老少都像是重新回到了那中学时代,一下子都变得格外地年轻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校史馆开馆仪式</p> <p class="ql-block">校史馆里收藏的金科著作</p> <p class="ql-block"> 校庆活动的第一个日程,是合肥六中新“校史馆”的开馆仪式。</p><p class="ql-block"> 在宽敞的“校史馆”里,我细细浏览着那些“杰出校友”的简介。我发现,虽说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建校70年来,得以荣膺“杰出校友”者不过45人,而且似乎仍在延续着那个古往今来的标准,依然还是“仕、商、儒”这三类人物为多,自己大概勉强归属于“儒”一类吧。</p><p class="ql-block"> 我还发现,在前两次校庆时登台致辞的那两位官员校友,都已被移出了“杰出校友”圈。由此想来,这或许也是母校选我致辞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隆重的校庆会场嘉宾如云,高朋满座。环视会场,但见白发鬓鬓的老校友和青春灿烂的学生之间,竟是那样的泾渭分明。</p><p class="ql-block"> 我特意走到老教师代表的坐席里,竟没有寻觅出一位我当年的老师来。不由慨叹人生如梦啊!时光一晃,悠忽之间,自己离开母校已然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了……</p><p class="ql-block"> 庆典大会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我以《母校——学子心中难忘的故乡》为主题的致辞,也收获了热烈的掌声和艳丽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金科在大会上致辞</p> <p class="ql-block">金科与合肥六中老领导范广伟</p> <p class="ql-block">金科与合肥六中老领导牛和荣</p> <p class="ql-block">金科与老校友著名书画家王家琰</p> <p class="ql-block">金科与年轻校友、电视台主播合影</p> <p class="ql-block">金科与在校学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庆典大会散去,捧着鲜花行走在校园里,不时遇有在校的学生和年轻的校友要与我合影。</p><p class="ql-block"> 他们中有的说,当年在母校上学时,就读过我捐赠给母校的散文集《他乡絮语》;有的说,曾经考过我的那篇被选作语文试题的小说《一箱葡萄》;还有位学生家长说,在《合肥晚报》上,看过我的多篇文章,就因为知道我是合肥六中的老校友……</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校庆活动,还有着一个亮点,就是将母校课外活动的社团摊位一个一个地“亮”了出来。一路看去,百花齐放,目不暇及,令观者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间,在故乡的旅舍里,我打开了母校馈赠的校庆纪念品盒,里面装着好几本精美的画册和书籍。</p><p class="ql-block"> 出乎意料,在一本各届校友的回忆文集里,唯我一人被收进了两篇文章。而其中那篇已被收进《合肥文史资料全书》的长文《漫忆“文革”时期的合肥六中》,早在纪念60周年校庆时,就曾被载入过《合肥六中校史》。</p><p class="ql-block"> 而更加出乎意料的是,就在这本文集的“前言”里,母校还特意为我写下了一段文字,褒扬我对于母校的热爱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在母校校庆大会上致辞的消息,媒体很快传播开来后,故乡几位老同学热情地为我张罗了好几场同学聚会。其间,我又和一些同学去看望了几位健在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与同学看望当年的班主任老师王世洁</p> <p class="ql-block">与同学看望当年的班主任老师陆和卿</p> <p class="ql-block">金科看望当年的音乐老师岳笑红</p> <p class="ql-block">金科看望当年的语文老师汤湘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些天里,我一直沉浸于一种久违的喜悦和欢乐之中。直到将要返程的时候,这才想起,那天在热闹的校庆会场上,我曾应允过母校图书馆馆长,要去看看菱湖校区新建的图书馆。不想,这些天来欢欢喜喜忙忙碌碌的,全然给忘了。</p><p class="ql-block"> 母校视我为作家,那新建的图书馆是一定要去看看的。更何况,八年前的“世界读书日”,也正是母校图书馆邀请我回母校开设了“文学与人生”讲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我便第三次地回到了母校。校庆过后的菱湖校区,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蓝天白云下,几只天鹅在池塘里悠然地游荡着,优美的校园里一片温馨。</p> <p class="ql-block">校领导牛和荣检查金科讲座会场</p> <p class="ql-block">菱湖校区里的慧心书院</p> <p class="ql-block">金科与图书馆馆长</p> <p class="ql-block"> 渐渐走近母校那新建的图书馆时,远远看去,竟是那样的恢弘气派。近前一看,还有着一家书院和一家书店,与那图书馆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呢。</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图书馆,热情的图书馆馆长要陪我再去看看那“校史馆”,而校庆那天匆匆忙忙未及细看,也正合我意。</p><p class="ql-block"> 不想,再进“校史馆”,却意外发现,在一个玻璃橱柜里,还陈列着我的著作呢。</p><p class="ql-block"> 自从我的散文自选集《皖风蜀韵》(文汇出版社,2016年版),有幸忝入“四川省散文名家自选集”丛书之后,我便将其视作是自己的最后一本书了。而那天,在母校的“校史馆”里,忽然面对着自己那几本乏善可陈的小书时,心头竟涌起了一股冲动来:不妨再出一本《金科文集》吧!这不仅仅是给自己的写作画上一个聊以自慰的句号,更是对母校厚爱的一种回馈啊……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年11月 </p><p class="ql-block"> 改于2025年新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