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Pterodroma gouldi(曾用名 Pterodroma macroptera gouldi)<br><br>分类:<br><br>目: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br><br>科:鹱科(Procellariidae)<br><br>属:圆尾鹱属(Pterodroma)<br><br>命名:为纪念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其种加词“gouldi”即源于此。 形态特征<br>体型:<br><br>体长约40-45厘米,翼展100-115厘米,体重500-800克。<br><br>羽毛:<br><br>成鸟: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头部灰色,喙黑色,眼周有明显的灰色“面罩”(名称来源)。<br><br>幼鸟:羽色较暗,面罩区域不明显。<br><br>飞行特征:长而窄的翅膀适应动态滑翔,可连续飞行数千公里。 分布与迁徙<br>繁殖地:<br><br>新西兰北部及离岸岛屿,如豪拉基湾(Hauraki Gulf)的岛屿(大屏障岛、小屏障岛等)。<br><br>澳大利亚豪勋爵岛(Lord Howe Island)有少量种群。<br><br>非繁殖期分布:<br><br>广泛分布于西南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塔斯曼海。<br><br>迁徙路线:繁殖后向西北太平洋迁徙,利用信风滑翔。 生态与行为<br>食性<br>主要食物:<br><br>鱿鱼、小型鱼类(如灯笼鱼)、甲壳类(磷虾)。<br><br>夜间捕食,利用嗅觉定位猎物(鹱形目特有技能)。<br><br>觅食策略:<br><br>潜水深度通常不超过5米,以短距俯冲捕捉表层猎物。<br><br>繁殖行为<br>繁殖季:南半球冬季至春季(6月至12月)。<br><br>洞穴巢穴:在森林或灌丛中挖掘深达1-2米的土洞,或利用岩石缝隙。<br><br>产卵与孵化:<br><br>单枚卵,白色,孵化期约50-55天,雌雄亲鸟轮流孵化。<br><br>雏鸟育幼:<br><br>育雏期约100-120天,亲鸟夜间返巢喂食(避免天敌袭击)。<br><br>雏鸟离巢前会减重以适应长途飞行。<br><br>社会性<br>集群繁殖,繁殖地常与其他海鸟(如剪水鹱)混居。<br><br>通过独特鸣叫(低沉的“oo-ah-oo”)识别配偶和领地。 生存威胁<br>自然威胁<br>天敌:繁殖地受入侵哺乳动物威胁,如鼠类(捕食卵和雏鸟)、猫和鼬鼠(捕食成鸟)。<br><br>气候影响:强风暴可能摧毁巢穴,海水温度变化影响猎物分布。<br><br>人为威胁<br>光污染:雏鸟离巢时易被人工灯光吸引,导致“搁浅”(城市地区常见)。<br><br>渔业误捕:延绳钓和流刺网可能误伤个体。<br><br>栖息地破坏:岛屿开发导致巢穴区域减少。 保护措施<br>关键保护行动<br>入侵物种清除:<br><br>在新西兰豪拉基湾岛屿实施“捕食者清零计划”,如朗伊托托岛(Rangitoto Island)的鼠类根除。<br><br>人工干预:<br><br>为搁浅雏鸟提供救助(如新西兰鸟类救援组织BirdCare Aotearoa)。<br><br>巢穴加固以防止洞穴坍塌。<br><br>灯光管理:<br><br>繁殖季关闭岛屿附近非必要照明,减少雏鸟迷失风险。<br><br>保护成效<br>大屏障岛(Great Barrier Island):通过持续灭鼠,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约5万对,占全球种群70%)。<br><br>国际协作:新西兰与澳大利亚联合监测迁徙路线,制定跨海域保护政策。 文化与研究<br>毛利文化:<br><br>被称为“Ōi”,其夜间鸣叫被视为祖先灵魂的呼唤,部分部落将其羽毛用于传统仪式。<br><br>科学研究:<br><br>追踪技术:卫星标签显示其迁徙路径可长达15,000公里/年。<br><br>气候变化指标:胃内容物分析反映海洋食物网变化。 观察与摄影建议<br>最佳观察地:<br><br>新西兰:大屏障岛、豪拉基湾海洋公园(乘船夜间观察)。<br><br>澳大利亚:豪勋爵岛(需许可证)。<br><br>注意事项:<br><br>保持距离避免惊扰繁殖个体,禁用闪光灯。<br><br>参与志愿者项目(如雏鸟救助)需经专业培训。 灰脸圆尾鹱是南太平洋生态健康的“晴雨表”,其保护依赖全球海洋与岛屿管理的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