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村名由来:</p><p class="ql-block">村庄地处山坡,根据皇帝庙元代釀盆柱铭文记载,元代时期,村内居住的是皇甫家族,后将姓氏简写为皇姓,临县方言中皇和黄同音,后讹写为黄家坡。从皇姓的消失年代推断,立村时间为元代以前。</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位于湍水头镇东南部边缘,湍水头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直线距离4.9公里处,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与黄家沟毗邻,东起邓家塔,西连黄家沟、张家庄,南靠方山县大武镇伴官局,北接光裕堂。村域面积约2.391平方公里。村级硬化路东通邓家塔、南通外罗沟。境内资源有石灰岩、煤炭、煤层气。</p><p class="ql-block">隶属沿革:</p><p class="ql-block">明代属善训都;清初属东路洪福所;清中期至民国六年(1917)属东区洪福所;民国七年(1918)属二区(驻三交)张家庄编村;民国二十九年(1940)10月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1月,属临南县五区(驻车赶)沐浴行政村;民国三十五年(1946)1月至1953年2月,属临县七区(驻车赶)张家庄行政村;1953年3月 至1956年3月, 为七区(驻车赶)张家庄乡黄家坡自然村;1956年4月至1958年9月,为湍水头乡黄家坡自然村; 1958年10月,属车赶人民公社张家庄管理区; 1959年3月,属湍水头火花人民公社黄家坡管理区;1961年,属湍水头人民公社黄家坡生产大队; 1984年8月,为湍水头镇黄家坡村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人口姓氏:</p><p class="ql-block">1949年全村人口约60户,203 人。1978年全村人口约170户,500 人。2018年底全村户籍人口248 户,749人;常住人口31户,56人。 户籍人口中,男388人,女361人。 年龄结构为0-14岁171人,15-59岁511人,60-79岁56人,80-99岁11人。全部为汉族。 </p><p class="ql-block">截止2018年底,按照男性户主统计全村有10个姓氏(括号内为户数):王姓(113)、雒姓(40)、闫姓(30)、杜姓(20)、薛姓(15)、高姓(13)、李姓(10)、赵姓(3)、严姓(3)、樊姓(1)。</p><p class="ql-block">王姓,清代中期王嘉舜之祖父从永宁州同送沟(今属离石区城北街道办李家沟)迁来,至今10代人,约200年历史,外迁支系有方山县石湾村、峪口村,介休市,四川省南充市,原属永宁 史州任城都二甲。</p><p class="ql-block">雒姓,清代晚期雒元喜之父从班家洼迁来,家至今6代人,约130余年历史,原属永宁州东相都六甲。</p><p class="ql-block">闫姓,分为三支:其一,清代中期闫肇隆从永宁州闫家坡(今属离石区坪头乡)迁来,至今13代人,约260余年历史,原属永宁州东相都四甲;其二,清代晚期闫安厚从闫家坡迁来,至今5 代人,约130余年历史,原属永宁州东相都四甲;其三,60年代闫银保兄弟三人随母从方山县峪口镇柳树墕迁来,至今3代人,约50余年历史,原属永宁州东相都四甲。 </p><p class="ql-block">高姓,分为两支:其一,清代中期高尧先、舜先、禹先兄弟三人从堎头迁来,至今10代人,约200余年历史,原属善训都二甲;其二,民国年间高廷金从新舍窠迁来,至今5代人,约100年历史,原属善训都二甲。 </p><p class="ql-block">杜姓,清代中晚期从车赶乡杜家沟迁来,至今9代人,约180年历史,原属安业都二甲。 </p><p class="ql-block">薛姓,清代中晚期从光裕堂迁来,至今9代人,约180年历史,祖籍崇礼村,原属义居都又十甲。</p><p class="ql-block">李姓,约清代中晚期从永宁州大武镇洞上(今属方山县)迁来,至今8代人,约160年史,原属都甲不明。</p><p class="ql-block">赵姓,民国年间赵元有从方山县峪口镇张迁来,家塔(原属临县)迁来,至今4代人,约80余年历史,原属安业都十甲。 </p><p class="ql-block">严姓,80年代严永隆从方山县峪口镇周家山迁来,至今3代人,约40余年历史,祖籍严家墕,原属义居都四甲。</p><p class="ql-block">樊姓,60年代樊德清从光裕堂迁来,至今3 代人,约50余年历史,原属都甲不明。</p><p class="ql-block">历史大事:</p><p class="ql-block">元代至元六年(1340),岁次庚辰甲申月壬申日,皇廷秀等建立孝文皇帝庙一座。枢密院客省使全吏韩良撰文以记其事。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修孝文皇帝庙。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立碑记修庙事。 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菩萨殿、山神庙。 </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九年(1940),日军占领寺圪垯、石门墕后,黄家坡沦为日军占领区,村庄被迫维持。 民国三十三年(1944),清明节,本村闫六斤临县去光裕堂走亲戚,被扫荡的日军杀害于光裕堂。 是年,杜德生误踩民兵埋设的护村雷,被炸身亡。 </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四年(1945)7月,石门墕日军败退撤走,黄家坡解放。 </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六年(1947),士改开始,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将王平裕定为地主,将李庆德定为富农,进行了轻微批斗,没收部分财物;本村王平成,被定为地主成分,后迁居方山县石湾里, 在石湾里受批斗时被打死。 </p><p class="ql-block">1952年,薛秉旺等组织了互助组。 </p><p class="ql-block">1954年,与张家庄联合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6年,与张家庄联合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10月,与张家庄分社,为车赶人民公社黄家坡管理区。 </p><p class="ql-block">中于是年同月,开始大跃进,男女劳力到湍水头大炼钢铁。 货</p><p class="ql-block">是年11月,抽调劳力支援修建阳坡水库。费是年,村内设立公共食堂,全村人吃大锅饭。 是年冬,抽调劳力在东前、脑畔圪垯、寨子吃垯修建梯田。</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划属湍水头火花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1960年,大旱,出现饥荒,群众以树叶、野草野菜、秕谷果腹,很多人饿的得了浮肿病;闫银喜饥病而亡。 </p><p class="ql-block">1962年,改称为黄家坡生产大队。 </p><p class="ql-block">1964年,农业学大寨,几年间在东勛、脑畔圪垯、寨子圪垯、红峁、大坡修建梯田。 </p><p class="ql-block">1965年,春夏大旱,全村男女老少出动引水抗旱,担水种宿麦、种玉米,秋季出现饥荒,群众到湍水头粮站背运萝卜片、红薯片、麻饼等代食品和救济粮。 </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开始,打倒当权派,送大字报,批斗村干部。 </p><p class="ql-block">1971年,再次掀起农业学大寨浪潮,继续新修、改建水平梯田累计约500余亩。 </p><p class="ql-block">1972年,公社数场专业队在背乎沟修建坝堰、2年画打成大坝3道、共淤地100余亩。 </p><p class="ql-block">1974年夏,因溢洪道设计不合理,山洪将背乎沟大坝冲毁,接连冲毁光裕堂坝堰、张家庄坝堰,一直冲到湍水头,将水泥厂冲毁,把厂内的锅驼机冲走,损失惨重。 </p><p class="ql-block">1980年,修建经碾坂圪坝的出村道路,平车道,长约1公里。 </p><p class="ql-block">是年冬,分开耕地。 </p><p class="ql-block">瑞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配承包土地。 </p><p class="ql-block">是年,从张家庄拉线通电。 </p><p class="ql-block">1989年,实施人畜吃水工程,在怀前沟打水源井,在五亩条顶修建水塔,在村内修建2个供水点,引|水入村。 </p><p class="ql-block">2003年,退耕还林302.6亩。2007年,退耕还林29.9亩。 </p><p class="ql-block">2005年,碾坂圪坝的出村道路塌陷,改建由怀前沟出村的汽车道。</p><p class="ql-block">2009年,煤矿采空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怀前沟水源井下陷,导致水井干枯后被填压,改由黄家沟煤矿深井拉水,倒人五亩条水塔供水。 </p><p class="ql-block">2010年,实施村村通工程,混凝土硬化怀前沟的通村道路,长约1公里。 </p><p class="ql-block">2011年,退耕还林72.4亩。 </p><p class="ql-block">是年,实施户户通工程,红砖铺砌村内巷道路面,长约2公里。 </p><p class="ql-block">2015年,开展黄家沟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工作,涉及本村248户749人,全部采用货币补助自由购房安置。 </p><p class="ql-block">2018年,进驻扶贫工作队,临县妇幼保健站杨冬香担任队长。 </p><p class="ql-block">是年,退耕还林928.6亩。 </p><p class="ql-block">是年,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1543亩。 </p><p class="ql-block">2021年,派驻第一书记,由湍水头政府水利沟站长张春贵担任。</p><p class="ql-block">是年,扶贫工作队撤走。 </p><p class="ql-block">2022年,有脱贫户82户176人;三类户7 户20人。</p> <p class="ql-block">王姓图腾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也可以说是酋长戴了一顶半月形的钺斧天文仪器作成的王冠。</p><p class="ql-block">天齐就是天地的中央,俗称作天地之中,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周天又称“盖天图”或“浑天图”。</p><p class="ql-block">王姓是首创这种天文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故以此为图腾。</p> <p class="ql-block">姬晋:周灵王之子</p><p class="ql-block">太子晋(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晋,字子乔(一说字子晋),又称王子乔。周灵王之长子,因早卒,未继承王位。</p><p class="ql-block"> 所处时代,春秋时代;民族,华夏族;尊号,圣祖至道玉宸皇帝;主要成就,反对周灵王堵塞谷水、应答晋使。</p><p class="ql-block"> 姬晋幼时便聪明博达,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将毁,周灵王想要壅塞谷水,使谷水向北泄出,姬晋以古代统治者不违天性,顺应自然为谏,反对周灵王堵塞谷水。并举了上古时期共工、鲧治水的例子,希望周灵王不要违背天时,做亡国之君的行为。但没有打动周灵王,周灵王最终还是采用壅塞的方法治水。</p><p class="ql-block"> 晋平公曾派大夫羊舌肸与姬晋会谈,称举五事但有三件事无言以对,只能羞愧离开。晋平公又派大夫师旷会见姬晋,师旷问以治国之道、君子之德,姬晋对答如流。</p><p class="ql-block"> 关于姬晋的死亡有很多说法,一说因直谏触怒周灵王而被贬为平民,不知所终。一说早逝,并未即位。一说乘白鹤成仙。世人认为其高寿,时常将其与赤松子并列为仙人,称“乔松之寿”。其子宗敬改为王姓,后世前蜀后主王衍以他为王氏始祖,加尊号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劝谏治水:</p><p class="ql-block"> 据《国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泛滥,将要冲毁王宫。周灵王想要采取壅塞的方法治理。姬晋对此表示反对,并认为“古之圣王唯此之慎”,应当多顾及自然因素以及壅塞对人民生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之后姬晋围绕此问题展开论述,援引了古时的共工、鲧为例,认为他们“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并举了古代治水的“一王四伯”(一王即为禹,四伯即为四岳,称四岳伯)以作对比。认为采用壅塞的方法“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姬晋还将二水泛滥称为“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认为周灵王壅塞河水的方式是掩饰争斗。最后借着二水泛滥,表达了要顺应自然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的生存,才能巩固周王室。但周灵王并没有采纳姬晋的意见,还是采取了壅塞的方法治水。到了周景王在位期间,朝政就开始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等到周景王去世,王室大乱,到了周定王在位期间,周王室就更加衰弱了。</p><p class="ql-block">会谈晋使:</p><p class="ql-block"> 后来,晋平公曾派遣大夫羊舌肸出使周王室,面见了姬晋并与之交谈,羊舌肸“五称而三穷”(称举五事但有三件事无言以对),羞愧而退。回国后告诉晋平公,姬晋年少聪慧,应该立刻归还占领周的两座城邑,如果不还的话,恐怕他即位后会对晋国进行惩处。盲大夫师旷不同意晋平公归还两邑,因此自荐前往与姬晋会谈。</p><p class="ql-block"> 师旷与姬晋从君子之德、名分之分、治国之道三方面展开交谈。师旷问姬晋,自舜以后谁有广博的道德,姬晋从“天”“圣”“仁”“义”四种有良好品行的人中举例回答了师旷的问题。师旷又问从名号之中,谁是最尊上者,姬晋从不同爵位的责任,比如“善至于四海”的人即为天子,以此回答了师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 之后姬晋弹奏《峤》曲,并赐给师旷一架马车,并借机敲打师旷的来意。师旷感到词穷,请求离开,并询问姬晋是否将为天下的宗主。姬晋听闻师旷能够听人声而知道人的寿命,便向他询问自己的命运,师旷称姬晋可能不长寿。姬晋听后,也说自己仅有三年寿命,并告诫师旷不要说出去祸及自己。</p> <p class="ql-block">王姓的起源:</p><p class="ql-block">可以追溯到多个源头,主要包括姬姓、子姓和妫姓,并且有大量少数民族改姓为王的情况。</p><p class="ql-block">1.姬姓:王姓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姬姓,源自周朝的国姓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本是王族成员,故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琅琊(今山东省),其后代被称为“王家”,遂以王为氏。</p><p class="ql-block">2.子姓:商朝末年,比干因劝谏纣王被杀,其子孙因比干本是王子,便以王为氏。这支王姓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形成了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p><p class="ql-block">3.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的子孙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p><p class="ql-block">4.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例如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王”字的象征意义: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象征着王族对于天、地、人的管理权。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因此,“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p><p class="ql-block">历史迁徙情况:</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王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围绕着周、晋、卫、齐等国分布,初步形成了以河南、山西、山东等地为中心的聚居区。秦汉之际,王姓开始向四方扩散,汉朝时已遍布北方各地。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姓大规模南迁,南方家族迅速崛起。唐宋时期,国家昌盛,经济繁荣,王姓迎来了新的高峰。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时,大量湖广王姓涌入四川,造就了四川今日王姓人口众多。</p> <p class="ql-block"> 我王氏一族始祖弟兄二人,奉命于明初由陕入晋平乱。后弟兄二人定居晋,入山西石州。世大始祖讳王再立,一世二始祖讳王再乡。兄弟两支族子孙根深叶茂, 历经漫漫六百余年,棠棣竞秀,花萼相辉,若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先后于离石,柳林,中阳,汾阳,方山,临县等六县五十余村定居。</p><p class="ql-block"> 时逢清康乾盛世,中华人口增长十倍,建国六十余年人口增长四倍这两个鼎盛期。家谱记叙,这两个时期我族人口增长率均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人丁兴旺,其势之盛。康熙三十年九世祖进士弟王祚兴续写家谱有“吾族子孙兰桂腾芳,惟石州首族”的美誉。</p><p class="ql-block">一世祖大始祖讳王再立初定居石州城王家庄村。生三子,铸、鑑、铭。次始祖入晋后支系定居柳林穆村和汾阳南偏城。</p><p class="ql-block"> 王氏族人,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因人口密集,人多地少,难以生存,在五世至七世开始南北两条路迁徙求生。</p><p class="ql-block"> 大门祖三门支系七世一门分迁大局黄家坡等村。</p><p class="ql-block"> 王家沟分支一世再、二世铸、三世志、四世?、五世廷、六世?、七世应、八世?、九世赐,修、十世?、十一世先、十二世?、十三世永。</p><p class="ql-block"> 黄家坡十三世永、十四世世、十五世嘉、十六世喜、十七世帮、十八世平、十九世安、二十世俊。</p> <p class="ql-block">都甲制:</p><p class="ql-block"> 都甲制,明、清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在中国通行了600年。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一般以序数命名。都甲的主要任务是征收田赋。民国时期,“都甲”依人口的多少改为乡或镇。</p><p class="ql-block"> 都甲这个词可能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不太多,但是在民间却有着广泛的存在,稍微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知道,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都甲。</p><p class="ql-block"> 都甲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行政区划,准确一点说,是民间故老沿革、人们习惯使用的一种行政区划,明、清时期使用的最为广泛。但它并不是官方的行政区划制度,在封建时代,没有那一个朝代真正使用过都甲制。它是民间将几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名称混合使用的结果。唐朝实行的是乡保制,宋朝是都保制,元朝是村社制,明朝是里甲制或保甲制,清朝是保甲制。由此可以看出,都甲这个名称是宋朝的都和明清的甲的混合物。不管是那个朝代,这两级行政区划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和村.在民间的使用习惯上,也是县以下设都,都以下设甲。封建时代随着改朝换代,行政区划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但老人们总是习惯使用旧的称谓,于是就有了都甲这种民间行政区划,并一直延用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民间老百姓认为,只要是同姓同都甲,那么,不论远近都是真正的一家人。我们明白了都甲的起源就知道,同姓同都甲的两人,其祖先在明朝或清朝时期是一个村里的族人,现在修谱寻根问祖必用的。</p><p class="ql-block"> 开头提到的葬礼路引上所写的都甲,实际上是按照民间习惯使用的、旧的行政区划所注明的死者的籍贯。</p><p class="ql-block"> 另外现在三灾五难,往往有人要依邪看,那都甲户口也是必须用到的。</p><p class="ql-block"> 经查看明代石州相关碑刻、志书等,经离石贺前明、郭凯明现初步考证出山西石州明朝隆庆年前41里(都)坊中的31里(都)坊,略记如下:一、4坊:來逺坊、安業坊、宣化坊、阜民坊。二、27里(都):信义里、楼桥里、修仁里、孔子里、太平里、保安里、相王里、孝文北里、孝文南里、神林西里、白霜里;青阳都、归化都、义居都、长林都、三交都、小城都、津良都、文安南都、文安北都、青龙东都、青龙西都、赵李上都、赵李下都、神林东都、孟门北都、孟门南都。</p><p class="ql-block"> 据顺治版《永宁州志》,光绪版《永宁州志》,《离 石县志》记载,明初至清初石州,永宁州的都甲户口由41坊都,合并为25坊都,直至清顺治1O坊都,但书上都只记数而未记载名称,只有顺治十三年(1656)刻夲巜永宁州志》记载永宁州都甲户口为十坊都,即二坊八都,在城为坊:宣阜,来安。在城为都:东相,仁城,太孝,勤忠,青门,泽远,文北,同南。各坊都下设十甲。</p><p class="ql-block"> 据王家沟村畲塔上发现的王氏碑文记载“上世占石州之修仁里籍”。顺治初年整顿里甲制后,我王姓都甲变为仁城都二甲。</p><p class="ql-block"> 黄家坡历史上一直属临县管,按道理说从永宁州迁临县,便于交皇粮国税,应变更为临县都甲,至于变更为什么都甲,暂不详,有待查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