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喉冠鹎在弄岗为留鸟,像红耳鹎、白头鹎等一样为常见的鸟类,多处可见。白喉冠鹎多为小群活动,与红耳鹎等混群,特别爱吃香蕉,不是特别怕人,吃食时见人飞走,过一会儿又会飞回来吃食。白喉冠鹎爱干净,下午3、4点钟到清水沟处洗澡,洗完后在就近树枝上梳羽,抖干,然后飞走。</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鹎(bēi) (英文名:Puff-throated Bulbul,学名:Alophoixus pallidus),是雀形目鹎科冠鹎属的鸟类。由Robert Swinhoe于1870年首次描述。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常见于中南半岛及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和海南等地,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溪畔的开阔次生阔叶林、季雨林、雨林或平坝散生树丛中。该物种模式产地在海南岛。</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鹎体型较大,长约23厘米,上体呈橄榄色,下体黄色,喉咙部位有蓬松的白色羽毛。其外观与黄腹冠鹎相似,但下体颜色较暗淡。脚黑色,眼睛和喙为棕色。雄鸟和雌鸟在外表上无法区分。幼鸟与成鸟类似,但上体和下体颜色略浅,更明亮,喉咙羽毛较短,眼睛可能更暗淡。</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鹎通常结成小群生活,性格活跃,会大胆围攻猛禽。它们常加入混合鸟群,主要在较低的林层活动。饮食以浆果为主,偶尔捕食昆虫,如蝉,也会吸食花蜜,但不如Hypsipetes属物种频繁。它们在森林中层觅食,经常以3-6只的小群出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喉冠鹎有时会损害农作物,像香蕉,因此,农民为驱赶鸟类,会放鸟受伤时的声音,扎个稻草人,或挂些彩色布条。</span></p> <p class="ql-block"> 繁殖期为2月至9月。在泰国的观察显示,三只成鸟共同喂养幼鸟,表明合作繁殖是常见的策略。巢是一个深而整洁的杯状结构,由干树叶制成,内衬细小的木质藤本植物的空中根,用蜘蛛网和真菌菌丝的黑发状纤维固定。巢位于小树苗的水平枝叉或倒下的大树枝上,高度在0.5至15米之间。每窝产卵2-3枚,蛋色为白色到浅奶油色,带有深红褐色斑点。孵化期为12-14天,雏鸟期为10-11天。</p> <p class="ql-block"> 分布于东南亚,特别是在中国南部(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和缅甸南部、泰国大部分地区及老挝北部。在繁殖季节,它们可能更倾向于在森林内部的特定区域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