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好奇的孩子常常会问:“为什么会有人呢?”如果在1859年以前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p><p class="ql-block"> 直到1859年终于有一个人弄清了这个真相,解答了这个问题,这个人就是达尔文。如今人们相信进化论,就如相信地球始终围绕太阳旋转一样。 但更深奥的问题提了出来:人是什么?生命有意义吗?人生目的又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作为基因的载体,不断地传递基因吗?</p><p class="ql-block"> 不错,30多亿年以来,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生存下去,把根留下。太平洋鲑鱼交配产卵后便自行死亡,许多生物也是这样,产下下一代后,自己的生命也就终结,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让基因能传递延续下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果真有外星人,那么他们到达地球评估人类文明状态的程度时,可能最先就会想到:他们发现了进化规律没有?最先想了解的问题是:谁在控制着这些生命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以及其他一切生物都是各自的基因创造的机器,在一个具有高度竞争性的世界上,我们的基因生存了下来,从几百万年到几亿年,这些基因成功地以各自的特色组合适应了环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成功的基因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b>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在某种场合,基因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也会表现出一种利他行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图:幼年达尔文与他的表妹,在学校里,他表妹的成绩总是要比他好一点。一般来说,在小时候,女孩的读书成绩往往比男孩号好一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1:幼年达尔文与他的表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然界有许多现象从表面上看来使人很疑惑不解,但换一下角度,从基因的角度看来,很容易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螳螂是食肉的大昆虫,雌螳螂喜欢杀死并吃掉与她交配中的雄螳螂,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交配时,雄螳螂小心翼翼地爬到雄螳螂背上,骑着进行交配。雄螳螂体内的激素促使它进行交配,而交配带来的快感,类似更高生物的多巴胺奖赏,促使它将交配不断进行下去。然而在交配中,一不小心,雌螳螂就咬住了雄螳螂的头,首先把头吃掉。按道理雌螳螂为补充能量的需要,应该在交配结束之后,再吃掉雄螳螂。但奇怪的是,丢失了脑袋的雄螳螂性交行为并没有减弱,反而更激烈了。原来螳螂的中枢神经位于头部,有出于避险而随时逃开从而抑制交配行为的作用。把雄螳螂的头吃掉,由本能驱动的交配行为失去了中枢神经的控制,就会变得更加激烈了,促使交配的完美进行,确保所有的精子都进入雌螳螂的体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里,基因作出了最终的选择,在交配行为中雄螳螂已经将基因传送到雄螳螂的体内,雄螳螂的基因已经能够传代下去了,只要确保这一点,已经足够了。而此时的雄螳螂,作为基因的载体任务已经完成,雄螳螂的躯体已没有必要再存活下去了,失去了传递基因功能的载体已没有必要存在,被无情地抛弃了,作为雌螳螂的食物也是符合基因传递的需要。这就是基因的极端自私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然界中最常见被认为是纯粹利他行为的是蜜蜂的自杀行为。当蜂巢受到攻击是,蜜蜂会倾巢而出,进行抵抗。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尾部的毒针,蛰入对方体内,使其又痛又肿,重者有生命危险,不得不逃逸,从而保卫了蜂巢。但蜜蜂尾部的毒针是与其内脏相连的,蛰出毒针就意味着带出内脏,这只蜜蜂的生命也就光荣牺牲了。这只蜜蜂以自己的牺牲保卫了蜂巢,是完全的利他行为。为什么这只蜜蜂会作出这样自我牺牲的选择呢?而不是选择逃避或袖手旁观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一直是生物界的一个难题,因为这与“自私的个体”原则不相符合。但如果站到基因的角度上来看问题,就很容易解释了。因为参与攻击的是工蜂,而工蜂本身就没有生育能力,不承担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的责任。采蜜哺育幼蜂是它们的责职,保卫蜂巢而牺牲是它们的光荣。它们牺牲了,但余下蜜蜂的基因却有更多的机会传递下去了,这符合基因的最终目标。<b>不承担基因传递下去的个体,在基因看来是无足轻重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2:进化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生物界残酷的竞争中,人类何以脱颖而出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类是群体生物。在自然界中,一些物种是个体生活,独来独往,只在交配繁衍时相聚在一起,交配一完成就各奔东西,独自生活,如老虎,花豹。而另一类物种是群体生活,不管是平时还是繁衍时,都形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如狮子。在物种进化链上处于最高级别的灵长类,是选择了群居生活。群居生活就要求每个个体,不但要照应好自己的利益,也要兼顾好群体的利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一个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取决于它对群体的贡献。</b>狮群中的首领当然是雄狮,雄狮一般不狩猎,却享受着进食的优先权,看起来好像雄狮作用不大。但恰恰是雄狮,是保证狮群存在,并是发展壮大的关键,一个狮群如缺少雄狮,很快就会变得虚弱、衰败下去,被别的狮群吞并或消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假设有一个原始人群,如果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在为群体利益出力,和周围群体相比,这个群体就会强大起来,变成统治群体,他们的基因就会更有利地传递下去。而如果每个成员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拿群体利益为自己服务,那么这个群体就会衰落下去,最终消失,他们的基因就会消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有没有可能在一个大家都为公努力的群体里面,出现一个专为自己打小算盘而偷懒的人呢?那肯定是会有的,而且这个人一开始肯定是能够从中获益的。如一个十人队的狩猎小组,去猎杀一只猛犸象,其中有一个人并不出力,只是做做样子,但却能同样分到食物。第二个人看到了,也就学样,第三个、第四个,一开始人少还感觉不出什么来,但时间一长,偷懒的人一多,恶果就体现出来了,猛犸象打不到了。因为不劳也能获取,那些自私的偷懒者获取的利益也就更多,这些人很快就在族群中蔓延增加起来,作为个人他们是获利了,而作为族群则是衰弱了,最终消失了,族群中那些自私的基因也就传递不下去,逐步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这就是《群体选择》理论</b>,而人类就是在群体选择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统治整个地球的。</p> <p class="ql-block"> 最新的研究显示尼安德特人尽管脑容量大于智人,又身强力壮,适应性强,但最后还是竞争不过智人而最终灭绝了。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尼安德特人群体太小,一般只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主要有家庭成员组成。而智人的群体就大多了,可由不同家族的几百人组成,群体大更有利于创造和文化技术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群体选择理论认为:一个群体,如一个物种或一个物种中的一个种群,如果它的个体成员的主流思想是为了本群体的利益准备牺牲自己,这样的一个群体要比与之竞争的另一个主流思想是将自己的自私利益放在首位的群体灭绝的可能性要小。因此,世界多半要为那些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所占据。这就是瓦恩-爱德华兹理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3:青年达尔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阿德利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人类是从动物这条正路偏离出来的一个物种。在动物中,只有人类受后天获得的文化以及先天继承下来的影响双重支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作为个人,我们的行为时常是自私的,一个群体范围内的利他行为常常伴有群体间的自私行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明显的利他思想,但这个天下是否有范围呢?是指一个群体还是整个地球。天下的范围决定你利他行为的范围。大的来讲是可指整个人类,但古人的视野最多只能到达一个国家,所以一般来讲就是指国家。国家是我们生活的中的最大、最现实的群体,是保护其中个体生存的最高机构,同时也是个体利他行为自我牺牲的最大受益者。天下之内的利他行为往往与天下之外的利己行为结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只有人类,能通过后天的教育,从宗教层面、从国家层面把康概大度的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的大脑中去,因为我们知道:<b>人生来自私。</b>只有通过这种不断地与自私行为作斗争的策略,才能打乱自私的计划,促进种族的发展。但这恰恰掉入了基因的陷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b>凡是经由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私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动物利他行为中最普通的,也是最明显的,最无私的行为,就是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子女的抚养,对子女所表现出来的无私的利他行为。付出巨大的代价去喂养这些小生命,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自然界观察到的最大的利他性自我牺牲行为,大部分是父母为下一代做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的下一代,是他自己基因的传递,和延伸,是自己的繁衍,这是受基因控制的。不这么做的基因在群体选择中都淘汰了,消失了,留下的只有这种性质的基因。如果不是自己的基因传递,仅仅是一个养子、继子的话,尽管也会照应得很好,但往往就不会那么全心全意。这就是古人为什么希望要有自己子嗣的原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除了基因原因的话,还有个体的因素,“养儿防老”就最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绕了一大圈,还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种族繁衍,为了自己的基因传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所以,如果更仔细分析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常常<b>最明显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是伪装起来的自私行为,</b>一切都在基因的掌控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4:老年达尔文与妻子艾玛)</p> <p class="ql-block"> 人类的基因组合是自私的基因在群体发展中最成功的例子,不仅通过基因传递,而且通过后天的文化教育,使人类基因的利益实现了最大化,人类基因组合通过控释人类而控制了地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一个行星上智慧生物开始思索自身存在的道理时,他才算成熟。我们从哪来?我们又往哪去?生命有意义吗?这些,我们都思考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