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州游西关 2025.1.26

傲雪

<p class="ql-block">人到老年,总会有怀旧的情绪,很想走走曾经住过的地方,看看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发生什么变化。眼看旧的一年又过去,新的一年转眼跳到面前,不由你不感叹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p> <p class="ql-block">今天就是带着这种怀旧的情结,催我来到西关这个曾经生活和工作过十年的地方,这里一条条马路窄巷,一棵棵盘根交错的老榕树,一间间趟拢门的青砖瓦房,都撩起我曾经的回忆。虽然上下九,第十铺,恩宁路,宝华路,龙津桥…,名称依旧,却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了。</p> <p class="ql-block">‌老西关在明清时期是广州的商贸中心和人口聚居区,因其地理位置和商业繁荣而闻名。这里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市井风格浓郁,老西关自古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著称,有“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的说法。记得那是七十年代的西关,小贩推着小车挨家挨户地吆喝着卖咸酸蜜饯,牛什串,糖水豆腐花,油条咸煎饼…而我最馋嘴的是宝华路老字号的汤圆王,伍湛记粥,顺记冰室的椰子雪糕,最常顾的是美华、金声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广州腊味名闻全国,无论海外的华人,省外的亲戚朋友,只要来到广州,都要捎一些作为手信带回家自用或送礼。腊味中数腊肠和腊肉最畅销,老字号的皇上皇,沧州门店逢年过节更是人头攒动,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食在广州第一道名菜就是白切鸡,西关清平鸡远近闻名,它皮爽肉滑,肥而不腻,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民间有不吃广州白切鸡,就等于没来广州之说。</p> <p class="ql-block">西关的肠粉粥从年头旺到年尾,家家户户没有人不光顾过的。</p> <p class="ql-block">广州有“千年商都”之称,这一中西交融亦可见于街头建筑的“骑楼"文化。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西关第十甫、上下九路都是广州骑楼街最突出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关大屋是清代时期豪门富商在广州西关营建的大型住宅。西关大屋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多为砖木结构,通常占地面积大,大门前有青砖石脚和趟栊、石门套大门,里面有客厅、小厅、书轩,还有花园。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民国初期,西关商人的房子被大量拆除,西关大屋在鼎盛时期有800多间,现在尚存不足10间。</p> <p class="ql-block">除了西关大屋,西关还有许多带趟拢门的青砖古建筑民居。趟栊,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韵味。它是一种类似栅栏的拉门,由13条、15条或17条坚硬的圆木条构成,整体横向开合,关而不闭。这种设计不仅有着独特的美感,同时白天有助通风,夜晚还能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重门,也是最坚实的一道,就是大门。它通常由厚重的木材制成,门后有硬木门闩和铁链。在屋内无人时,这道门会被紧紧关闭,以防止盗贼侵入。</p> <p class="ql-block">我是1976年下半年结束7年多海南知青生涯,曲线回城调进西关龙津东路广州袜厂当工人的。先生也是知青,他家住西关逢源路,这条巷子就是我经常出入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幢新涂了白色墙饰的二层小楼,就是我当年结婚的新居,小小50多平方面积平时住八口人,与先生的父母兄弟姐妹济济一堂,里面却是连洗手间都没有。需要方便时就要跑到隔街的公厕,晚上就用马桶,那时隔天会有农人把粪便收集送走。</p> <p class="ql-block">这幢装饰豪华的楼房,让我想去这里曾经是粤剧名伶住过的地方。粤剧又称大戏,晚清到民国时期,广东粤剧舞台从佛山扩展到西关。清光绪初年,位于西关荣光街(今广州文化公园内)的北帝庙戏台是当时全市唯一可供粤剧演出的永久性建筑物。光绪十五年,广州第一家对外公开售票公演的戏院——“广庆戏院”于西关多宝大街开办。至30年代,西关发展有乐善、宝华、民乐、西华等10多家戏院。</p> <p class="ql-block">西关地区曾汇聚了粤剧界不少精英,有著名粤剧艺术表演家和优秀演员千里驹、薛觉先、白驹荣、红线女等,舞台美术设计家何壁溪,粤剧编剧家冯志芬、陈冠卿等。根据2012年中山大学粤剧研究室整理的《群星聚八和芳名录》,住在西关,活跃于省、港、澳舞台的粤剧、曲艺、粤乐人员共计有190人。以西关音为标准音的广州话,是戏班艺人趋之若鹜、聚居西关的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记得七十年代时最盛名的粤剧大师除了马师曾、红线女之外,还有陈笑风,罗品超、罗家宝,林小群,陈小茶等等。而先生一家以及叔伯姑姑等都是粤剧迷,一到节假日,老老小小高朋满座,掌板的,高胡二胡的,打扬琴的,弹琵琶秦琴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我虽然不喜欢粤剧,但却很陶醉这种家人同欢的气氛。如今曲终人散,亲人一个个乘鹤而去,留下的是深深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一桩桩回忆,一缕缕情絲,“怎一个忘字了得”。如今岁月回首,令我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这条龙津西路,是通向西关荔湾湖公园和泮溪园林酒家的主干道。平时都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节假日就更热闹了。</p> <p class="ql-block">在旧址上新建的石砌龙津桥‌是荔枝湾内唯一一座人车并行的三洞桥梁,石围栏上雕刻着荔湾八景石版画,形象生动‌。龙津桥与文塔相呼应,是荔枝湾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梁家祠‌位于荔枝湾涌边,是岭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文塔‌造型宛如一支笔尖朝上的毛笔,塔内供奉着文曲星,是古代书生祈求科举成功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荔枝湾位于西关泮塘一带,是西关涌和荔枝涌几条河汊的总称,因河道两岸种满荔枝树,早在公元前 206 年就已有此名。曾有古诗道:“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描述的就是荔枝湾涌。沿河景点有梁家祠、广州文津古玩城、文塔、龙津桥、西关大屋、陈廉伯故居、蒋光鼐故居等。</p> <p class="ql-block">荔枝湾地处广州城西,原本是地势低洼的大沼泽,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驻地,他在驻地的附近,沿着溪湾,经营种植荔枝,开辟莲塘,栽种莲藕、荸荠、菱角、茨菇、茭笋……日久天长,就由此孕育出一幅怡然野趣、令人心羡眼馋的羊城西郊田园风景图卷。</p> <p class="ql-block">荔枝湾盛产荔枝,晋代已有记载,唐代建有“荔园”,五代十国时代,统治南粤的南汉在荔枝湾处建“昌华苑,遍植“红荔”。南汉后主刘伥每到炎炎夏日,更在此大摆“红云宴”,邀八方宾客,群臣百官,开怀畅饮,风流快活达十年之久。真可谓“红尘笑罢宴红云,二百余年荔子繁”,穷奢极艳,享尽荣华。</p> <p class="ql-block">到了近代,特别是二十年代后出现许多画舫游艇,每每在荔红荷香的夏夜,月明风清的朗晚,在媚影般密匝枝桠的眨闪摇曳里,水波悠悠荡漾,游客们坐在八桥舫里、轻舟船河上,往来穿梭于钟灵毓秀的荔枝湾,一面临水凭风饱吮沿途荔夹岸、荷田数蜜香,一面品尝荔枝、西瓜,还有鱼片粥、艇仔粥、炒田螺等风味小食……于是,荔枝湾在众民心中更成了一处天堂乐园,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加快,昔日的河涌变成了下水道,菜田荷塘亦建起了一座座民居和高楼大厦,“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景色已一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西关仁威庙位于龙津西路荔湾湖公园附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神庙。这座庙始建于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经过明清时期的多次维修扩建,现占地2200平方米,广三路深五进,成为一座庄严古朴、富有岭南传统工艺特色的庙宇。仁威庙内有60个太岁,每年犯太岁的朋友们可以去拜拜太岁,摄太岁脚。</p> <p class="ql-block">泮溪酒家的外卖超市年货琳琅满目,有油角煎堆,蛋散萨骑马,各种年糕、马蹄萝卜糕应有尽有。泮溪酒家的点心是全市闻名的,不仅品种多,而且风味独特,甘香酥脆,令你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泮溪酒家坐落在广州西关荔湾湖公园畔,由粤人李文伦于1947年创办。酒家因临近一条叫“泮溪”的小溪而得名。1958年由著名园林建筑专家莫伯治设计园林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成为全国最大的园林酒家,与北园酒家和南园酒家并称广州三大园林酒家。</p> <p class="ql-block">泮溪酒家从60年代初成为最宏大、最负盛名的园林建筑,至80年代末仍然保持全国最大园林酒家的地位。这里荟萃江南庭园特色及其装饰艺术的精华。泮溪酒家的外围粉墙黛瓦,绿榕掩映。大门上墨绿色洒金牌匾,是当年朱光市长留下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我有些亲戚朋友都在泮溪酒家办过婚宴,而且一定要早早订位才行,因为这里是广州市民选择婚宴的最佳场所,作为人生最幸福美好的时刻,泮溪酒家会令你感觉价有所值,终生难忘。记得先生的父母生前最喜欢来泮溪饮早茶,因为离得近,所以成了这里的常客,他们在这里找到人生最大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泮溪酒家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园林的风韵和清代建筑装饰艺术,外围青砖绿瓦,绿榕掩映,内部布局迂回曲折、层次丰富,多组园林重景引人入胜。楼台殿阁、酒舫廊座分布于湖堤水榭,贴水长廊;或掩映于百年古榕、丝丝垂柳;或耸立于假山之上,俯瞰碧波。</p> <p class="ql-block">泮溪酒家被誉为“东方建筑艺术交响诗”,拥有多个庭园,如凤凰厅、万寿宫、鸿雁厅等。园内曲亭幽榭、回廊小径、喷泉鱼池、假山石笋等小景随处可见,并遍植红棉、桂花、米兰、九里香、葡萄等花果。</p> <p class="ql-block">荔湾湖公园建于1958年,总面积约27公顷,湖面占百分之六十二。由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四个湖组成,游客可乘坐出租小艇、水上单车等游览。园内设有餐厅、茶座、舞厅及多种游乐设施,是集游览、文体、娱乐、休息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p> <p class="ql-block">年前的荔湾湖公园,到处都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花开如锦,春色满园。</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亭、台、榭、廊、轩、阁掩映于碧波绿树之中。树木成荫,杨柳依依,绿草如茵,桥曲栏回,亭台楼榭,贻水石桥,湖渡辉映.好一派南国风光。</p> <p class="ql-block">荔湾湖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碧水蓝天,花红柳绿,美得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荔湾湖沉淀着岁月静好,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从童真走向睿智。</p> <p class="ql-block">‌荔湾湖花船巡游‌是广州水上花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2025年,第十五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活动“花漾荔湾,春满羊城——2025广州水上花市”在荔湾湖正式开埠,花船巡游再次成为亮点。夲来以为今天未到年廿九,可以在荔湾湖观赏广州最负盛名的水上花市,可惜我们来迟了,水上花市两天前已经结束,现在我看到的只有静静呆在湖边的花艇。‌</p> <p class="ql-block">荔湾湖花船巡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时期,当时荔湾区清平路的“素馨斜”已是享誉中外的主题花卉景区。广州市荔湾区曾于2011年首次推出全国唯一的“水上花市”,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至第十五届。花船巡游不仅重现了昔日岭南水上贸易的繁荣景象,还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若到六月初夏,荔湾湖公园的荷花会如约而至,粉红色的花朵绽放出夏日的美丽。在海山仙馆附近,你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荷花,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这里是广州市民拍照打卡的首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七十年代后期在荔湾湖公园拍的老照片。岁月不饶人,当年的青春少女已变成老太婆了,人生如戏,一定要好好珍惜余生,今后做什么事都不必太认真,太为难自己了。</p> <p class="ql-block">与先生父母和姐妹一家在荔湾湖公园门口合影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的独生女儿小静是1978年12月18日在西关多宝路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出生的,26年后患癌竟然与我们告别。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幸而我还是走过来了,是女儿教会了我要坚强地活着。</p> <p class="ql-block">小静在广州中山大学结束5年的学子生涯,取得3个夲科学历证书,在毕业典礼后与我的合照。毕业后曾先后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和美国仙妮蕾德广州分公司工作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