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觅奇

夏和平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众多名山中,黄山以其景色绝佳而闻名天下,被称作“天下第一奇山”。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漫游黄山仙境》一诗中,对黄山美景大加赞赏,写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意思是:游览过五岳后,就不想看别的山了;而游览过黄山后,五岳也不值一看了。徐霞客多次游览黄山,感叹道:“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由此可见,在这位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的旅行家心目中,黄山美景无疑是世上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我和几位亲友由蜀中来到皖南,开始期盼已久的黄山之旅。夜宿黄山脚下汤口镇一家宾馆,翌日一早乘坐大巴去往景区南大门,打算由云谷索道登山。黄山景区规模宏大,景点众多,游览完全程不仅需要较多时间,而且十分消耗体力。我们在宾馆大厅商量游览线路的时候,恰好被一位热心的导游听见,他推荐我们由云谷索道上山,玉屏索道下山,说这是最节省体力的游览线路。来到南大门云谷索道检票口,这里已经游客云集、人声鼎沸。等候约半个多小时,我们才乘上缆车。缆车离开索道站后,在钢索的牵引下晃晃悠悠地往山上而去。随着缆车逐渐升高,天地变得空阔起来,黄山的巍巍雄姿渐渐呈现在视野中。看着那起伏的山脊和翻滚的云海,一种从未有过的浩然之气涌上我的心头:黄山,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缆车抵达云谷索道上站白鹅岭。这里的观光平台已挤满游客。站在平台上,向着东方眺望,只见天边一脉山影笼罩在茫茫云海中,缥缥缈缈,若隐若现。从云隙中透出的几缕血色光芒,可以想象太阳就藏在云海之中,它正奋力向上,想要挣脱云的束缚,跃入蔚蓝的天空,但那云太浓太厚,无论太阳怎么努力,都无法腾空而出。等待观看日出的游客渐渐失去耐心,抱着几分遗憾继续向前走去。前行不远,身边的山谷中竟突然涌出一团团雾气来。那雾气越集越多,越来越浓,从低处往高处蔓延,把一条条沟谷填平,把一个个山峰隐去,使整个山野陷入到一片迷蒙之中,朦朦胧胧、影影绰绰的,迷幻得有如梦境一般,令人想到清代诗人吴应莲《黄山云海歌》中的诗句来:“平铺峰顶滔天白,五更变幻长天色。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p> <p class="ql-block">  雾气渐渐散尽,山野重归清朗。我们沿着观光步道一路前行,丹霞峰、观云峰、光明顶、莲花峰、天都峰……,一座座巍峨峻峭的山峰从我们的视野中横过。黄山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这些山峰或巍峨雄伟、或峻秀挺拔,或嶙峋峥嵘、或刀削斧砍,或一峰独秀、或数峰并雄,每一座山峰都别具一格,每一座山峰都令人迷醉。黄山的美,其实就是这些山峰的美、石头的美。它们无论大小高低、嵯峨与否,总能以最美的姿态、最佳的角度,把迷人的风姿呈现给广大游客。而游客来到黄山,无论审美水平怎样、摄影技术如何,只要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就能拍摄出一幅幅精美无比的图片。在黄山七十二峰中,我以为最美的当数玉屏峰。玉屏峰位于天都峰和莲花峰之间,海拔1716米,因山石似玉屏而得名。从远处观看玉屏峰,只见一柱柱嶙峋的山石拔地而起,高低不同、形状各异。这些石头聚集在一起,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仿佛经过精心雕琢一般,把石头的坚毅、松柏的苍劲和云雾的柔美演绎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过玉屏峰不远,便来到黄山最为著名的景点迎客松。常听人说,到黄山游览就是去看一棵树,这棵树便是迎客松,可见迎客松对游客的巨大诱惑力。黄山有“五绝”,分别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奇松之所以排在“五绝”之首,是因为松树是黄山美景的灵魂。有了松树,黄山才有了生机;有了松树,黄山才有了韵味;有了松树,黄山才有了魅力。黄山的松树与别处的松树不同。别处的松树大都是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的。黄山的松树却没有这样强大的阵势,它们往往一株两株、三株五株地伫立崖畔,形单影只、临渊而立,每一株都有自己的姿态、每一株都有自己的品格、每一株都有自己的神韵。黄山有“十大名松”,它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盼客松、望客松、蒲团松、探海松、倒挂松、望泉松、贴壁松。在这“十大名松”中,迎客松无疑是最为有名的,它身居高处、脚踏山石,玉树临风,其姿态之优雅、气质之高洁、形象之伟冠,在松树中绝无仅有。所以迎客松才能成为黄山的代表、安徽的象征,照片才能进入人民大会堂。有了这样的荣耀,迎客松前总是挤满游客。大家聚集这里,不仅为了近距离一睹迎客松雄姿,更为了与迎客松合个影,留个纪念。</p><p class="ql-block"> 欣赏过迎客松后,日头偏西,天色向晚,已到了该下山的时候,这时才猛然感觉到腰酸腿痛,四肢绵软。黄山景色虽美,但山高坡陡,道路险要,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良好的体力,是很难享受到黄山美景的。上山前,尽管导游给我们指点了最节省体力的路线,一路仍有许多夹缝需要我们穿行,许多天梯需要我们攀登,许多峰岭需要我们翻越。黄山最险要的路段莫过于天都峰的鲫鱼背,窄窄陡陡的山脊上凿着一条两尺多宽的天梯,一侧是深渊,另一侧也是深渊,行人稍有闪失就可能跌落山下。途经这样的山路,没有谁敢直立行走,必须匍下身子,手脚并用才能通过。黄山虽险峻,却不乏勇敢者。我们在光明顶下遇到一位老人,背着沉重的相机,坐在路边休息。他告诉我们,他和老伴昨晚住在山上,今天天不见亮就去光明顶拍摄日出,遗憾云雾太重,未能如愿。他还告诉我们,这是他一生第三次攀登黄山,今后如果身体允许还会再来。有勇敢者也有怯懦者。不少游客从天都峰上下来,似乎已经耗尽了体力,尽管迎客松就在前方不远了,却丧失了走完最后一段山路的勇气,而是直接去了下山的索道站。这样的放弃,功亏一篑,无疑是人生的一大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