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Chinese New Year),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农历年(又叫阴历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从腊八或小年开始,到元宵节,都叫过年。</p><p class="ql-block">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春节”一词开始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后</p><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民俗众多,包括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非洲埃及到南美洲巴西,从纽约帝国大厦到悉尼歌剧院,中国农历新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国风”。春节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4日,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 春节习俗可以分为年前习俗和节期习俗。年前习俗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除夕,如祭灶官、扫房子、拐豆腐、割块肉、杀年鸡、蒸枣花、蒸馒头、贴门齐等;节期习俗则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的习俗,如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放鞭炮、开市、庙会、赏花灯、吃元宵等。</p><p class="ql-block"> 春节习俗萌芽于先秦时期,起源于人们对农业生产周期的掌握和对自然的敬畏,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傩祭、立桃梗等活动,反映了人们祈求平安、驱邪避灾的愿望。定型于汉魏时期,确定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活动,如贴门神、挂桃符、驱傩、放爆竹等,同时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春节习俗中,出现了祭祀祖先、依次拜贺等伦理活动。发展于唐宋时期,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如守岁、立门神、挂年画、贴春帖、拜年、元宵节等,同时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佛教、道教等文化元素也融入到春节习俗中,出现了元宵灯节、佛教燃灯等活动,春节习俗更加多元化。</p><p class="ql-block"> 春节习俗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逐步完善成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对于中华民族的民众而言,春节习俗就是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春节习俗承担着传承着中华优秀美德的功能,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春节习俗是凝聚中华民族重要的纽带,连接着全世界中华儿女,迸发出最强劲的民族向心力。</p> <p class="ql-block">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是每个中国人的乡愁,是亲情友情温情的精神高地。在外工作的人们回家的脚步是那么的坚定有力,行囊里装满了爱、装满了对孩子的亏欠和对家人的内疚。回家"过年"造就了"移动中国”的壮丽画卷。</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对我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创下多个第一。一是60多年来第一次没在家同母亲一起过年;二是第一次在北京跟女婿女儿一家一起过年;三是第一次在北京与大内弟一家一起过年;四是第一次在北京给外孙女庆生;五是第一次在北京跟女婿女儿逛西山八大处庙会。今年还是母亲90大寿。</p> <p class="ql-block"> 2024年除夕在北京与大内弟一家一起"过年",本想在北京小家过年没什么意思,好在大内弟一家的到来给"过年”带来了热闹的气氛,充满着亲情。</p> <p class="ql-block">三家人一起过除夕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兄嫂妹夫妹妹为老母亲庆生</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五与女婿女儿一起逛北京西山八大处庙会</p> <p class="ql-block">庙会上民间艺人在做醒狮表演</p> <p class="ql-block">庙会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美食名吃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给外孙女庆生</p> <p class="ql-block">我与大内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小县城与大城市"过年”的区别,小城"过年”更有烟火气,除夕夜鞭炮齐鸣烟花绽放好不热闹。大城市不见那热闹的场面显得冷清,没有"过年"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