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地名 寻根留魂,读史遐思(10)

蔡甸蔡

<p class="ql-block">一、官道驿站体系的核心地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汉阳府向西分布的五里墩、七里庙、十里铺、孟家铺、黄陵辅、铁铺、幺铺等地名,既是自然地理的标识,也深刻反映了古代官道驿站的布局特点。这些地名大多与汉阳古城的历史交通网络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里墩】位于汉阳古城西五里的驿道北侧,因距离县治五里而得名。旧志记载其“高三丈余,上平”,民间附会为岳飞点将台,但核心功能是驿道上的地标性土墩,用于指示里程和防御瞭望。随着驿道发展,五里墩逐渐成为区域交通节点,清代后融入城市扩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里庙】距离汉阳古城西七里,因曾有一座寺庙而得名。该庙最初可能为祭祀溺水者而建,后成为驿道上的休憩点,兼具宗教与驿站功能。 寺庙已消失,但地名保留至今,周边发展为现代商业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里铺】汉阳府西行官道的第一个驿站,距离汉阳城十里,是传递公文、官员歇脚换马的核心站点。明代驿站制度中“十里一铺”的记载直接影响了其命名。清代形成集镇,近代发展为王家湾商圈,延续了交通枢纽的经济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甸镇】开埠于晋代,距今约1700余年,至南宋始称蔡店,相传是有家姓蔡的人在此开店经营而得名。乾隆年间因其在汉阳府的城市郊外,故改“店”为“甸”,距今两百六十余年。“甸”在古代本来就是一级行政区划单位。按照周礼,16—60岁的男丁为夫,每夫一田,长宽各百步,九田有九夫,拼一起成井,即九夫一井,以下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这就是井田制。</p> <p class="ql-block">二、以“铺”为名的驿站衍生地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孟家铺、黄陵辅、铁铺、幺铺。这些地名中的“铺”源于古代驿站的基层单位(如“递铺”),通常以家族姓氏(如“孟家”)、地形特征(如“黄陵”)或行业(如“铁铺”指铁匠铺)命名,表明其曾是驿道沿线的小型服务点或商铺。部分“铺”可能由驿站衍生为商贸聚落,例如铁铺可能因铁器作坊聚集得名,兼具交通与手工业功能。</p><p class="ql-block">2. 驿道与聚落关系。官道沿线常形成“铺”“店”等聚落,如南京店(今山东东阿的小店村)即为南北官道驿站,提供食宿、换马服务。类似地,汉阳西部的“铺”群也体现了驿道对聚落布局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地名特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地理标识与历史记忆。这些地名中的数字(如五里、七里、十里)直接反映与汉阳古城的距离,是古代里程标记的遗存。部分地名融合自然景观(如“墩”指土丘)与人文活动(如“庙”关联宗教),形成复合型命名逻辑。</p><p class="ql-block">2. 文化层累现象。地名常因历史事件或传说被赋予新内涵。例如,五里墩的“岳飞点将台”传说虽无确切依据,却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七里庙的“夹河”之名,源自长江与汉水故道交汇的地理特征,后演变为社区名称。</p> <p class="ql-block">四、地名的现代转型与保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从驿站到城市地标</p><p class="ql-block">十里铺、五里墩等地名随城市化进程转型为商业中心或住宅区,但其历史内核仍通过地名留存。 七里庙周边虽寺庙无存,但葡萄藤覆盖的老宅和咸丰年间的石碑成为历史碎片。</p><p class="ql-block">2. 文化保护与记录</p><p class="ql-block">《汉阳区地名志》系统梳理了这些地名的起源,强调“寻根留魂”的意义,为地名文化保护提供了依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阳西部的这一系列地名,本质上是古代官道驿站的遗存,兼具自然地理标识与人文活动印记。它们以“里数+地物”或“功能+姓氏”的方式命名,反映了中国古代交通网络与聚落发展的紧密关联。尽管部分驿站功能已消失,但地名本身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见证了汉阳从军事要塞到现代都市的演变轨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