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家二哥</p><p class="ql-block">文/张化纪</p><p class="ql-block">(2025.1.30)</p><p class="ql-block">二哥年轻时是一名优秀的铁匠,他那里有很多曲折动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 —题记</p><p class="ql-block"> 写在前边:大年初一,我和二哥二嫂在一起聚餐聊天长达12个小时,从上午九点到晚上九点,我们共同追忆了昔日往事,突然有了想写点东西的冲动,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写作提纲:</p><p class="ql-block">一、家族蒙冤</p><p class="ql-block">二、冬夜出走</p><p class="ql-block">三、晋地寻亲</p><p class="ql-block">四、拜师学艺</p><p class="ql-block">五、喜结连理</p><p class="ql-block">六、重返故里</p><p class="ql-block">七、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八、支援武汉</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正月初一,我本来打算是回老家看看的,因为年过古稀的老家二哥二嫂从武汉回来了,我便临时改变了行程,陪着哥哥嫂子在和谐佳苑的侄子家共度佳节。</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话匣子还是先从回忆家族的历史打开:</p><p class="ql-block"> 我们张家在卜集镇刘心田村是个大家族,爷爷奶奶一生养育了十个子女,八男两女(我有两个姑姑,六个伯伯,一个叔叔,我们这一辈的叔伯兄弟13人,叔伯姐妹13人,共26人,我是我们叔伯兄弟中年龄最小的男丁),我的父亲排行第七,二哥的父亲排名第四。</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是兄弟中最小的男丁,小时候的我最受疼爱,我清晰地记得,我的父辈和兄长们总把好吃好玩的东西留给我,我算的上一个妥妥的幸福“小皇帝”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家和四伯父一家是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院子的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枣树,每年都结满了甜甜的枣儿,二哥爬到树上为我摘枣的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温暖甜蜜了我的整个童年。厨房的南边有一棵不小的石榴树,每年冬天树上都会挂满干枯的地瓜秧,有很多麻雀跑到树上的地瓜秧里去取暖休息,父亲和四伯父会拿着个大包袱去捉麻雀,然后给我改善伙食,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麻雀肉感觉特别美味,因为里面有父辈们的浓浓的疼爱。那时候的每年冬天,四伯父家的三个哥哥都会出工去挖河道,每次任务结束回来时,都会带来香喷喷的白菜肉大包子,那些堪称人间美味的大包子大都进入了我的嘴里,那也是我期待冬天尽快到来的一大原因。</p><p class="ql-block"> 四伯父一家住在两间的西屋里,我们一家住在一间的南屋里,我们家和四伯父一家当时共用一个厨房,厨房外边有一个两米左右的青石板,那就是我们当时最好的餐桌了。</p><p class="ql-block"> 四伯父有文化,还是个能工巧匠,他会制作木头手枪,会捏泥娃娃和笛子,会造红缨枪,会鼓励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反正是给足了我关爱和疼惜,再加上我小时候聪明伶俐嘴甜懂事,深得长辈们的厚爱。</p><p class="ql-block"> 四伯父一家六口人,我们家五口人,我们11口人在一起度过了很长一段简单、朴素、温暖、和谐的幸福时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回忆完共同居住的往事后,便进入了一问一答环节,我负责问,二哥负责回答,下面就是我对这次交流的真情记录与感悟:</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家族蒙冤</p><p class="ql-block"> 由于爷爷奶奶的子女多,自然就田地多,房子多,加上爷爷奶奶颇有头脑,善于持家,在当时也算是家大业大了,家底也算殷实,我的爷爷奶奶都很有眼光,供我的父辈们读私塾,学知识,尤其是我的父亲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也是我学习软笔书法的启蒙老师。我的父亲为人善良谦和,人缘极好,每年春节写春联几乎有半个村子的人都到我家求字,一开始父亲负责写,我负责帮忙裁纸打下手,后来就变成了我来写,父亲给我做后勤,每年春节写春联时,都会出现二哥的身影,那种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和崇拜,都显示在他羡慕不已的眼神里。</p><p class="ql-block"> 历史总是喜欢和我们开玩笑,时代往往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随着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我们家族就被错划成了地主成分,家族蒙冤,子女都受到了很大牵连,父辈们不但挨批斗,子女也失去了上学认字的机会,我因为年龄最小,有幸躲过了文革那场浩劫,得以有机会求学改命。四伯父家的哥哥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三个哥哥都没有文化,甚至可以说大字不识几个,结婚成家更是一种梦想,他们虽然都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但沉重的地主成分这顶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三个哥哥成了三条光棍,只有二哥实现了人生突围,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出走他乡。</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冬夜出走</p><p class="ql-block">二哥记得很清楚,那时1973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夜,村南的万福河里结上了厚厚的冰,二哥就是趁着浓浓的月夜,带着惊恐和无奈独自出走,目的就是为了躲避现实的打压,到外边讨碗饭吃,最好能找个老婆,成个家,混一家子人。</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晋地寻亲</p><p class="ql-block">我问二哥:你怎么没去“闯关东”?偏偏去了山西呢?哥哥告诉我:当时有个表哥在那边当木匠,是为了“晋地寻亲”才去的。说起来我们这个表哥有点不靠谱、不称职、不合格,</p><p class="ql-block">他不但没能很好的接待二哥,还处处刁难二哥,生怕二哥学会了木匠手艺而抢了他的饭碗,在举目无亲的困难环境里,二哥不得不另谋出路,幸好有一位和木匠表哥搁伙计的谢姓大哥,他看到了二哥的真诚与憨厚,把二哥介绍给了他的一位铁匠朋友,这样铁匠、木匠就没有了竞争关系,也让表哥放下了对二哥的戒备排挤之心。在当时的山西大地,木匠和铁匠是两个最吃香的行当,吃饱穿暖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从此以后,二哥便在晋西北那片充满宝藏的热土上,开始了火热的打铁生涯。</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拜师学艺</p><p class="ql-block">二哥聪明好学,又踏实肯干。很快得到了铁匠师傅的认可与肯定,二哥跟着师傅走街串巷,每天可以领着五毛钱的薪水,那时的五毛钱已经不算小钱,足以填饱肚皮了,和二哥在一起的学徒们,有的受不了这份苦离开了队伍,唯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二哥留了下来,二哥很快成为了铁匠师傅的好帮手,也很快掌握了全部的打铁技艺,二哥学满三年后,就顺利出师独闯江湖了,随着二哥打铁名声的不断传播,一场幸福甜蜜的爱情也前来敲门了。</p><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喜结连理</p><p class="ql-block">说起二哥的爱情,不能不说说俺二嫂。俺二嫂兄弟姊妹七个,她排行老二。因为家境贫寒,很早就辍学回家了,一开始学的那点知识很快都还给了老师。二嫂的母亲是个很开明的女性,当时任她们村里的妇女队长,又是一名党员,当她考察完二哥这位朴实能干的山东小伙后,就毫不犹豫地答应把自己的宝贝闺女嫁给二哥。闺女即使跟着二哥回山东老家,他们也全力支持。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格局和魄力的,据二哥说,当时当地有很多姑娘都喜欢二哥这个山东人,但一提到要远嫁齐鲁大地,就打起了退堂鼓,没有了下文,唯有我的这位没有多大文化的二嫂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二哥,从而养育了三个优秀的子女,成了二哥全家的幸福之源、温暖港湾。二哥二嫂在山西完成了结婚生子后,就把重返故里提到了议事日程。</p><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重返故里</p><p class="ql-block">二哥二嫂从山西返鲁的时候,是1982年春末夏初的一个周末,那年我在孙桁中学读初一,我的侄女艳霞刚满两周岁,当我得知二哥二嫂回来的消息时,我高兴地手舞足蹈,我以冲刺地速度跑到了我们村南的河堤上,只见一辆地排车伴随着腾起的尘土向我走来,我的大侄女当时正乖乖地坐在地排车上,我一把抱起大侄女,把她放在了我的背上,一口气把她背到家里,一点都没有感觉到累。也许是血缘的关系,侄女跟我一点都不陌生,没有哭闹,只有亲情的互动。二哥二嫂回到老家后,就开始了按部就班的劳动和生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也搬离了那个大杂院,搬到了曾经被生产队征用过的我们自己宽敞的房子里。二哥二嫂重返故里后,又生下了两个侄子,从此开启了“言传身教”模式。</p><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二哥二嫂两人几乎都是文盲,他们对知识有着天然的敬畏和崇拜,他们决定用加倍的努力弥补自己的没有文化的缺憾,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二哥家的三个孩子都很争气,各自拥有一片天地:老大奉献医疗,救死扶伤;老二投笔从戎,保家卫国;老三沉浸商海,发展经济。</p><p class="ql-block">第八部分:支援武汉</p><p class="ql-block">由于侄女艳霞和侄子稳臣都在武汉工作,二哥二嫂也顺理成章地开始“支援武汉”。他们两个都不识字,接送孩子上学坐公交都面临很大考验,二哥给我讲述了没有文化的痛苦和绝望,也给我讲述了他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智慧。二哥说他送孩子时需要坐十站公交车,他一开始在衣服口袋里准备了十根香烟和一个空盒,公交车每到</p><p class="ql-block">一站,二哥就拿出一根烟放到烟盒里,等十根烟全都放到盒子里的时候,二哥哥就知道到达目的地了。这种办法虽然听起来特别好笑,但笑过之后,我却陷入了无限的思考和感慨,眼泪忍不住地模糊了我的双眼。</p><p class="ql-block"> 在我深刻而悠长的记忆中,在我沾着眼泪写下的字里行间里,在我仰天长啸的快意表达里,我似乎看到二哥艰难而孤独地行走在家族的背影里,他竭尽全力冲破命运的枷锁,向着自己恒定的目标前进,我似乎找到了我们张氏家族奋发崛起的密码,那份善良、勇敢、坚定、正义,那份勤奋、忍耐、宽容、进步。</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家族,这就是我的二哥,这就是我的记忆,这就是我对过往岁月的深情盘点和倾情交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