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兰飘香》作者:马三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购兰花两个月有余,带花苞的都陆续绽放。多数来自南方,作为川人,川兰春剑是我最爱。正月初九,国兰飘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阿坝的白尾海雕》作者: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四川阿坝州阿坝县的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每年冬季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白尾海雕。这种被誉为“空中老虎”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其凶猛的习性和独特的生态价值,成为阿坝高原上一道震撼的自然景观,更见证着当地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p><p class="ql-block">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是鹰科海雕属的大型猛禽,体长可达1米,翼展超过2米,最显著的特征是楔形的纯白色尾羽。它们栖息于近水的开阔地带,如高原草甸、湖泊、沼泽等,常以鱼类、啮齿类动物、水鸟甚至腐肉为食。其捕食技巧堪称一绝:从空中俯冲抓鱼时,成功率极高;面对白骨顶鸡等猎物时,它们会“悬浮”等待对方耗尽体力,再一击致命;甚至能通过压制大雁至水中使其窒息。这种强大的攻击力使其稳居食物链顶端,成为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p><p class="ql-block">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白尾海雕会从东北等地迁徙至阿坝县越冬。2023年冬季,当地摄影爱好者记录到38只白尾海雕的群体活动,数量较往年显著增加。阿坝之所以成为它们的理想越冬地,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禀赋:作为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地,湿地面积广阔,河流与沼泽交错,为猛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近年来,当地通过草原生态治理、湿地环境修复、增设人工浮岛等措施,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吸引了包括黑鹳、金雕、中华秋沙鸭等50余种珍稀鸟类。</p><p class="ql-block">阿坝县生态保护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物种回归上,还催生了独特的生态旅游现象。每年冬季,来自北京、成都等地的摄影爱好者们身着迷彩服,携带“长枪短炮”驻守阿曲河畔,只为捕捉白尾海雕翱翔、捕食的瞬间。一位摄影师感叹:“过去要去日本北海道才能拍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这种关注也反向推动了保护意识:当地通过限制开发、加强巡护,确保候鸟栖息地不受干扰。</p><p class="ql-block">白尾海雕的回归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它们的迁徙路线与生存状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湿地的水质、生物链的完整性与人类活动的边界。阿坝的经验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和持续投入,即使是濒危物种也能重新找到生存空间。未来,随着保护力度的深化,这片高原湿地或将成为更多珍稀生命的“诺亚方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冬天梧桐树》作者:黄冬林</p> <p class="ql-block">《青龙湖来了一只北长尾山雀》作者:睿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长尾山雀是一种小型雀形目鸟类,体长约13~16厘米,头部为白色,黑色的小嘴,尾羽较长,整体外观圆润可爱,常被称为“小肥啾”或“会飞的汤圆”。它们通常生活在北方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冬季偶尔会迁徙至平原地区。</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一只北长尾山雀被发现在成都青龙湖边的樱花树上,与本地红头山雀一起觅食樱花蜜。这一现象吸引了众多拍鸟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北长尾山雀在成都的出现较为罕见。据拍鸟爱好者推测,这只鸟可能是迷路或被人为放生的结果。 </p><p class="ql-block"> 青龙湖湿地公园是成都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已记录200多种野生鸟类,其中包括稀有和濒危物种。公园内的鸟岛被严格保护,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北长尾山雀在青龙湖的出现不仅为当地观鸟爱好者带来了惊喜,也反映了青龙湖生态环境的优越性。如果您对观鸟感兴趣,可以前往青龙湖湿地公园,或许有机会一睹这只“会飞的汤圆”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冬天 成都盛开的花》作者:打酱油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尾鹞巡游金锣湾湿地》作者:川兵老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八...八方来福!</p><p class="ql-block">白尾鹞...巡游于金锣湾湿地。</p> <p class="ql-block">《羌族婚俗女花夜》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四风暴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羌族婚俗中的“女花夜”是婚礼仪式中的重要环节,通常于“正宴”(正式迎娶新娘)前一天举行,由女方家庭主办,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羌族婚俗(包括“女花夜”)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羌族对婚姻、家庭的传统价值观。</p><p class="ql-block">随着生活方式变化,传统“女花夜”仪式逐渐简化,但北川、汶川等地的部分村落仍保留完整流程。</p><p class="ql-block">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通过非遗保护、民俗体验活动(如平武县羌寨的模拟婚礼)推广这一传统,吸引年轻人参与。</p><p class="ql-block">“女花夜”不仅是羌族婚礼的序幕,更是亲情、族群文化的集中展现。从梳妆到哭嫁,从歌舞到送亲,每个环节都蕴含着羌族对婚姻的庄重态度和对家庭伦理的重视。这一习俗的传承,既是对历史的延续,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南孔雀雉》作者:留影无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南孔雀雉(zhì) (英文名:Hainan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katsumatae),是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类,体型较小,具红面部皮肤,区别于灰孔雀雉的黄橙色面部皮肤。分布仅限于中国海南岛,是极度濒危物种。</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偏好成熟次生林环境,常见于Homalium hainanense、Podocarpus imbricatus、Vatica mangachapoi等树种为主的森林。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夜间在树上休息。</p><p class="ql-block">繁殖期通常在2-3月开始,巢建于地面,由枯叶和草构成,直径可达23厘米。每巢产卵1-2枚,白色,孵化期未知,但估计高捕食率威胁着繁殖成功率。</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中国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包括Bawangling、Jianfengling和Diaoluoshan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Baomei、Ganshiling、Houmiling、Huishan、Jiaxi、Limushan和Yinggeling省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全球估计数量在250-1000只之间,分布于18个地点。自1990年以来严重下降,当时估计约有2700只。自20世纪中叶以来,栖息地丧失和狩猎导致其数量锐减,目前仍为主要威胁。在九个保护区中存在,但保护力度可能不足。</p><p class="ql-block">曾被认为是灰孔雀雉的亚种,但分子标记研究确认了其独立物种的地位,两物种的分化时间约为1.4±0.3百万年前,与中国大陆分离的时间相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1.08拍于尖峰岭</p> <p class="ql-block">《冬天成都》作者:胜义</p> <p class="ql-block">《林中观鸟》作者:人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望江公园古建筑群》作者:李应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