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前夜 纪念自卫反击战46周年

开心牛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中越自卫反击作战46周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纪实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导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卫还击作战是一段浸透着热血与牺牲的峥嵘岁月,承载着无数英雄儿女的无畏与担当,战斗过程中不少细节极具历史价值,非常值得我们用心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李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2月15日凌晨,夜色如墨,伸手不见五指。在付营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营五个连队的副连长先于大部队行动,秘密抵达大梁子河边。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梁子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前,我们便对河边进行了实地勘察,精准确定了各个连队的隐蔽位置。为了严格保密,不暴露作战意图,我们总是趁着夜幕降临后摸黑下山,白天则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河边的小树林与草丛之中,待天亮前再小心翼翼地撤回住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河谷深邃,高低落差近1000米,(大梁子河海拔392米,我们攻打的高地1336米)山路陡峭崎岖,伸手不见五指。夜间行军是战前训练的关键科目,走夜路更是我们必备的基本素质。原始森林里荆棘丛生,每一步前行都充满艰难。每次下山再爬上来,对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这一段要走整整一夜的下坡路,返回时又得攀爬一夜的崎岖山路。在部队到来之前,我们已精心选定并安排好了预定的潜伏隐蔽区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5号清晨,小坝子的民兵们不辞辛劳,从山上扛下几十根粗壮且修长的竹子。我们几位连队干部分头接应,每个连分到了12根竹子。各位付连长依据各自所担负的任务,以事先选定的架桥位置,引领民兵将竹子扛到指定地点,并妥善进行伪装。战前,连里就已明确二排承担架桥任务,出发前不仅准备了夹竹子的木条和铁丝,还进行了多次实战演练。</span></p> <p class="ql-block">  15号白天,付营长就带着我们5位付连长,在边境的树丛中悄然隐蔽了整整一天,周遭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每个人都高度警惕,不敢发出一丝声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天夜晚至16日凌晨,大部队(1营)从小坝子公社所在地出发,向着边境大梁子河迅速开进。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号清晨,天色尚未破晓,部队已陆续抵达河边。我们几个付连长赶忙前往接应各自的连队,将战士们安置在预定的隐蔽地域,大家迅速隐蔽起来,等待着上级下一步的战斗指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号白天,部队严格恪守战场纪律,安静地潜伏隐蔽着。为了不暴露目标,严禁生火做饭出现炊烟,吸烟更是被严令禁止,不能有一丝亮光,也不能发出任何响声,甚至连走动都不允许。大家只能默默啃着随身携带的干粮,在紧张与寂静中熬过了这漫长的一天。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号晚上,天色刚微微擦黑,部队便迅速行动起来。按照预定方案,我亲自带领二排执行架桥任务。全排战士们训练有素,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扎好了三个排子,每个排子由四根竹子紧紧扎在一起,十分牢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挑选出几位水性较好的战士,他们毫不犹豫地脱光衣服,腰间紧紧捆绑着背包带,以防被湍急的水流冲走,随后毅然跳入川流不息的河水中。在冰冷刺骨而且水流湍急如同长江虎跳峡的河水中,奋力地扑向了第一个要搭设的岩墩,背包带和绳子一头系在我们的腰上,一头系在扎好的竹排上,克服了重重困难,齐心协力架好了竹桥。二排剩余的战士们则在河边严阵以待,负责掩护和警戒。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幸运的是,我们三连选定的架桥位置极佳,搭建的桥稳固结实。相比其他连队,有的未能成功架桥,有的即便架好了桥,连队在过河后却因对岸山坡过于陡峭而受阻,部队难以继续行进,无奈只能折返。最终,全营所有人员和装备都从我们三连架设的桥上顺利通过。这座桥恰好跨越了梁子河水流最急、深度最深的位置,三连成功承担起了全营渡河的重任。倘若没有我们三连架起的这座生命之桥、胜利之桥,部队想要顺利过河,必定困难重重。这无疑是开战前三连为全营后续作战立下的头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营顺利过河后,各连便迅速展开行动,原定开进序列发生了变化,我们三连由后卫变成了前卫尖刀连,随时面临着遭遇敌人和排除敌人设置的障碍,由于战前我精心地观察过行进路线,熟记了开进路线,熟记了开进途中的地形地物,即使在夜里也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准确地将全营带到了进攻出发位置并展开。各连迅速行动,执行预定的作战任务。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月17日清晨6点50分,战斗正式打响。刹那间,万炮齐鸣,火光冲天,军号声震彻云霄,勇士们如猛虎般冲向敌阵,一场激烈的令人终生难忘的自卫反击拉开帷幕,就此开始打响了惊心动魄的发隆歼灭战。三 连为我部全歼发隆守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连老连长李宏。该连二班被军区授予猛虎班荣耀称号,兄弟二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尖刀连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源/国庆老兄提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辑创作/李宏参战老连长老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