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号2076939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4日,南京第一站,打卡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是2025年1月26日揭牌成立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随着发展天文科学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功能已经逐渐从紫金山西峰迁出,而这座见证了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历程的神奇山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天文学遗产。为更好地服务于南京城市文旅发展,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展战略合作,接收紫金山天文台旧址的委托管理,推进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建设,着力于普及天文科学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沿着栈道向紫金山攀登</p> <p class="ql-block">登顶紫金山博物馆入口</p> <p class="ql-block">南京紫金山陨石博物馆在2015年8月27日起正式开放。陨石馆为常设展馆,位于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内,馆内展出近30块不同类型的陨石,其中包含两块珍稀的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也有在1898年发现的新疆铁陨石,还有获得了国际永久命名的罗布泊陨石。另外还有月球陨石、火星陨石、橄榄陨铁等展示。</p> <p class="ql-block">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1941年,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是他组织拍摄的;他第一次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p><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21日,张钰哲逝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张钰哲他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他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p><p class="ql-block">他和他的助手们一起共获得8000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观测,并先后发现1000多颗新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发表过近60篇观测和研究的学术论文。</p> <p class="ql-block">天球仪</p><p class="ql-block">古代称浑天仪,又名浑象。东汉张衡、三国王蕃、刘宋时期钱乐之都曾造过这种仪器。它用以表现恒星和星座位置,并能演示天体的周日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古观象台被劫殆尽,清政府于1903年复制此。 </p><p class="ql-block">此仪直径三尺,嵌有1449颗恒星,沿用了中国古代的星名和星座划分,南极圈内的星座是明末由西方传入的。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浑仪</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用以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西汉洛下闳曾制作过浑仪。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由三重环圈组成,可测量天体的赤道、黄道和地平坐标。环上刻有周天365 1/4度及百刻刻度,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所特有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仪被掠至德国柏林, 1920年归还我国。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壶滴漏</p> <p class="ql-block">郭守敬</p><p class="ql-block">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中国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p><p class="ql-block">郭守敬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他与许衡、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定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至元元年(1264年),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p><p class="ql-block">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地位崇高。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祖冲之</p><p class="ql-block">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生于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南京),籍贯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p><p class="ql-block">祖冲之祖父是朝廷负责建造的官员,因而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科学知识,南朝刘宋王朝时,祖冲之做过徐州刺史刘子鸾的从事和公府参军,刘子鸾被杀后,祖冲之被调到娄县去做了县令。刘宋孝武帝时,祖冲之曾在华林学省学习,并进行了很多科学研究。南齐发生内乱时,祖冲之在给齐明帝的上书《安边论》中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边防。齐明帝便打算派祖冲之前往各地巡查,但还未成行时,祖冲之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祖冲之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所撰的《缀术》一书,被收入《算经十书》,唐代将此书列入国子监教材,后因深奥而未得传。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这一纪录保持了千年,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在机械学方面,其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另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还著有小说《述异记》。</p> <p class="ql-block">一行</p><p class="ql-block">一行(683-727年),高僧,著名天文学家。原名张遂,唐魏州昌乐人(今河南南乐人)。到嵩山会善寺出家为僧,后成为佛教密宗之祖。</p><p class="ql-block">开元年间应聘到长安主持修订新历法,与另一位工程专家梁令瓒共同制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移动情况。通过观测,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化的情况。还制造了“水运浑天铜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自动计时器。公元724年-725年,僧一行组织并领导了在全国对北极高度和日影长短的测量。通过测量,一行得出地面南北距离相差351里80步(合今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这为改进历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科学家。725年,主持修订历法,727年编撰成《大衍历》,这是世界上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对科学解释天文现象、促进农业生产,都产生了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因积劳成疾,僧一行于完成《大衍历》的当年在登封嵩山去世。1982年,国际上将月球划分为几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命名为“一行”,以纪念他对世界天文学的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张衡</p><p class="ql-block">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张衡自小刻苦学习,93年入关中游学,后进入洛阳太学学习。99年,自京师返回南阳,次年担任南阳主簿,后辞官居家。永初五年(111年)受邓太后征召而入京22</p><p class="ql-block">,历任郎中、尚书侍郎,115年升任太史令,执掌天文、历算。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改任公车司马令,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复职太史令,133年,升任侍中。137年,出任河间相,翌年回朝被拜为尚书,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p><p class="ql-block">张衡精通天文历算,曾创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以及指南车、独飞木雕等九项科技发明22</p><p class="ql-block">,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由于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原有文集,早已佚失。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今人辑有《张衡诗文集校注》。</p> <p class="ql-block">高鲁(1877年5月16日—1947年6月26日),字曙青,号叔钦,福建长乐人,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为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在中央观象台台长任内主持编制新历,创办《观象丛报》《气象月刊》,后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发起筹建紫金山天文台,参与选址工作,是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简仪</p><p class="ql-block">元朝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创制。它是在浑仪的基础上简化改进而成。可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互不干扰。南侧日晷,白天可按日影测定时刻。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法军掠至法国驻华公使馆,1905年归还我国。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圭表</span></p><p class="ql-block">圭表是古老的天文仪器。大约三千年以前,我国殷周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南北平放的叫做“圭”,南端直立的叫做“表”。正午表影投射在圭的中央,一年中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因此测量日影长短就可以定出冬至、 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测量日影长度变化的周期,可定出一个回归年的天数(3651/4天)。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清朝重修。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6日,“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揭牌暨《“花千树,星如雨”——中国传统节日天文科普油画展》开展仪式在紫金山天文台景区举行。</p> <p class="ql-block">天堡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俯瞰金陵古城</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古天文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顶的星火</p><p class="ql-block">晨雾未散时登上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的穹顶在梧桐叶隙若隐若现。指尖掠过浑仪青铜的冷冽纹路,简仪的刻度在光影中苏醒,百年前张钰哲们夜观彗星的温度穿透时光。陨石切片里凝固的星云,与全息星图交织成时空的琥珀。</p><p class="ql-block"> 天文底片档案室的木柜泛着樟脑气息,玻璃板上的划痕都是追逐星辰的印记。站在1934年的折反射望远镜前,忽然懂得所谓"观天"不仅是科学测量,更是人类举着智慧火把,在浩瀚中寻找自身坐标的永恒仪式。</p><p class="ql-block">山风掠过观测台,金属支架发出清越鸣响。此刻金陵城的喧嚣沉入云海,唯余宇宙的心跳在古老仪器间回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记录生活•分享美丽•欢迎转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