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户外徒步的最高境界是清静身心的礼佛徒步,而礼佛徒步的胜地当首推四大佛教名山的普陀山。去过四大佛教名山,感觉家乡有山有水集山海美景于一身的普陀山最美。</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美篇继续普陀山礼佛徒步,从法雨寺到伴山庵,经朝阳阁、朝阳洞、六观亭、仙人井,最后到达普陀山正山门…</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旅游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前往徒步起点宝陀讲寺车览视频…</p> <p class="ql-block">↓听导游说一则经典故事:普陀山起源</p> <p class="ql-block">法雨寺又名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坐落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梅岑路115号,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法雨寺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面积大约9000平方米。全寺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其中天王殿、圆通殿和大雄宝殿是三座主要殿堂。</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法雨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法雨寺的寺门在东南角上,匾额青蓝底金字,上题“天花法雨”四个大字。法雨寺的寺内还有龙凤柏、古银杏、连理罗汉松等珍贵古木。</p> <p class="ql-block">↓祥龙渐隐,灵蛇跃舞,辞龙年迎蛇年,在法雨寺九龙壁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山门内九龙壁对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檐间额题“天王殿”,现有的两座五层石经幢塔为1988年重建时设立。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两侧竖有旗杆两根,这也有别于山上其他寺院。据说,其中一根已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作药,但仍然巍峨高耸,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称。</p> <p class="ql-block">相传,清代初年,有个日本和尚来普陀朝山拜佛,挂单在法雨寺。一天,日本和尚看到藏经楼里经卷齐全,印刷精美,非常羡慕。因此,他无心再到别的寺院诵经礼佛,每天留在寺里,苦思冥想,又不时到藏经楼转悠,想偷盗几本经书。当时,有个香客叫阮俊,是个江洋大盗,正住在日本和尚隔壁,他看透了日本和尚的心事。</p><p class="ql-block">一天晚上,阮俊来到日本和尚房里,对他说了半天话。日本和尚开始摇头,继而低头,最后点头,这样阮俊高兴地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原来,这两人谈了笔卖买,由阮俊到藏经楼偷出经书来,经日本和尚转手卖到日本去。第二天深夜,阮俊潜人到藏经楼,偷出了《华严经》《金刚经》《大悲经》等十部珍贵经书,同日本和尚一起上了事先安排的船上,连夜离开普陀山,开往日本方向去了。是夜,就在阮俊从法雨寺藏经楼偷走经书宝卷不久,巡寺和尚发现藏经楼失窃,又不见了阮俊和日本和尚,急速告知方丈。方丈立即让巡寺和尚敲响云板,召集全寺和尚。说明藏经楼失窃情况,遂即点起灯笼火把,分各路人马,上山搜索捉拿盗贼。但是闹腾了一夜,搜遍了普陀大小山头,就连个盗贼的影子也没发现,只好回寺院去了。也就在法雨寺僧侣上山搜索盗贼的时候,观音正从紫竹林去洛伽山,到洛伽门时,只见洋面上有一条帆船,舱里坐着的正是两个偷经卷的盗贼一阮俊和日本和尚。这两个家伙见船已到洛伽山,心里踏实了,就一头钻进被窝里睡觉去了。观世音有心要捉弄他们一下,便用手一指,帆船改变了航向,在洋面上不停地打起圈圈来。然后,嘱咐鳌鱼说:“你在这里看守着,待到天亮,将船送回普陀千步沙,船里装的是经书,切勿误了大事!”鳌鱼点头称“是!”观音这才登岸上了洛伽山。</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的玉佛殿面阔三间,外加围栏,黄琉璃顶,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东西有钟楼和鼓楼各一,月台上有古柏一株,苍老劲健,西侧植罗汉松一株,围粗3米多,颇为罕见。法雨寺寺内的盆景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途经缅甸时请得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洁,雕琢极工。后来被毁,现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从北京永乐宫移来的。</p> <p class="ql-block">法雨寺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面积大约9000平方米。全寺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其中天王殿、圆通殿和大雄宝殿是三座主要殿堂。</p><p class="ql-block">其右边有鼓楼、水月楼,左边有钟楼、松风阁。天王殿中,正面有弥勒,背面有韦陀,这与般的天王殿没有两样,而四天王的方位有异于普济寺。玉佛殿的中央安放着近代的大士巨坐像,左边的小龛中安放着南北朝时代的三尊玉像。南北朝的玉像是普陀全山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普陀山志》卷三记载道:大圆通殿七间十五架,广十二丈七尺,纵八丈二尺。该殿以观音萨锤为主尊,左右有十八罗汉。十八罗汉中有一体着洋装。即所谓马可波罗式之变形。大雄殿俗称上大殿,以释迦、弥陀、药师三尊为中心,前有观音,前方左右有两尊立罗汉,再过去,右边为普贤,左边为文殊。</p> <p class="ql-block">御碑殿</p><p class="ql-block">御碑殿,殿宇五间,黄瓦盖顶,西侧楼屋内有门可通上佛顶山的香云路。大殿面宽五间(宽约32米),进深四间,前有外廊,斗拱承担,殿中供三世佛。殿东耳殿三间,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间为“关帝殿”,供关公金坐像。两侧配房(客堂)各五间。</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关帝殿</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方丈殿</p><p class="ql-block">方丈殿为全寺最高处,二层檐楼房一排共27间,分隔为五个院。中间七间过去为印光法师方丈室,后改为纪念堂。印光法师(1861~1940年),俗名赵绍俨,被称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生于陕西,21岁在终南山莲花洞出家,光绪十九年(1893年),印光随僧人化闻赴普陀山法雨禅寺,遂在此研究佛经,长达40余年。后到苏州灵岩寺建立净土道场。印光法师著有《印光法师文钞》等佛学名著,在中国佛教界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中山区,以法雨寺为中心,四周遍布着众多寺庙与庵堂。这些建筑包括悦岭庵、长乐庵、鹤鸣庵、大乘禅院、长生庵、雨花院、旃檀庵、双泉禅院、杨枝庵、逸云庵以及羼提庵等,它们共同营造了这片区域的宁静与庄重,彰显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在逸云庵边吃了25元钱一碗的青菜香茹面。</p> <p class="ql-block">↓院门外挂有一块舟山市不可移动文物逸云庵牌子,寺院未对外开放,周边开满餐馆。</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顺着路牌指引前往伴山庵…</p> <p class="ql-block">↓经过开元观堂</p><p class="ql-block">普陀山开元观堂位于海天佛国,地理位置绝佳,紧邻法雨寺,距离千步沙仅一步之遥。酒店门口就是岛上小巴法雨寺中转站,去佛顶山、普济寺、南海观音都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酒店建筑融合了中式传统美学和现代简洁设计风格,佛像、唐卡、法器、禅意壁画随处可见,处处体现禅宗文化的深远意境。在百年古樟树荫下的海景露台上,你可以一边品茗,一边眺望无边的海景。</p> <p class="ql-block">↓爬了一段山路,来到了伴山庵。</p> <p class="ql-block">伴山禅院位手象王峰东麓,旧名伴云庵,又名伴山庵。其殿宇净室,庐结半山,朝云出岫,岚影映坡,环境幽绝。据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等记载,明万历间(1573-1619)僧真觉创。清康熙间(1662-1722)僧在璇重建,改名伴山庵。名士裘琏《过在璇禅师新构伴山精舍有赠》诗云:“嫌尘萧寺未全除,更向涛端小卜居。得我性情为好友,留山面目是精庐。茗新炉旧香偏和,花洁泉清味有余。事事对君人世外,浮生半日即非虚”。后殿宇年久失修,民国九年(1920)法雨寺监院开如同侄了清翻造为退居处。</p><p class="ql-block">↓进山门上书"祗榭清荫"</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僧修航等居之。1994年普陀山佛协收回。1996年拆建大殿、斋堂及附属用房。翌年,新建教室。圆通宝殿中供汉白玉十一面干手观音座像。大殿对面照壁上书“南无观世音菩萨”。殿右侧壁间竖“佛七会功德碑”,系民国十八年(1929)法雨寺退居僧了清立。东西厢楼用作寮房和库房,西楼后教室3间,曾办有佛学院尼众正科班。山门外有古樟1株,树龄3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佛与众生</p><p class="ql-block">心性平等</p> <p class="ql-block">↓行愿并重</p><p class="ql-block">径入净土</p> <p class="ql-block">↓悲智双莲</p><p class="ql-block">成就菩提</p> <p class="ql-block">↓"南无观世音菩萨"照壁</p> <p class="ql-block">↓余秋雨题"伴山有月"匾,两边门柱对联:</p><p class="ql-block">伴山庵月伴青山山伴月</p><p class="ql-block">无色界空乃绝色色乃空</p> <p class="ql-block">↓圆通宝殿</p> <p class="ql-block">↓佛七会碑</p> <p class="ql-block">↓经过双泉禅院</p><p class="ql-block">双泉禅院位于普陀山,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禅修体验地。</p><p class="ql-block">庵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设计精巧,布局雅致,吸引众多香客信士。传说庵院建成不久,由于人多缺水,发现殿侧岩石下有双泉喷涌而出,众人饮用后神清气爽,疲劳全消,纷纷感叹观音大士的灵验。因此,庵院被命名为“双泉庵”。</p> <p class="ql-block">↓双泉禅院边门</p> <p class="ql-block">↓经过大乘禅院</p><p class="ql-block">大乘禅院,位于玉堂街中段象王峰下,原为茅篷,后改庵为慧济寺分支,前后两重,建筑面积2836.74平方米,庵宇74间,圆通殿供奉观音菩萨,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后为卧佛殿,殿内卧佛为佛祖释迦牟尼涅盘像。</p> <p class="ql-block">↓经过悦岭禅院</p><p class="ql-block">悦岭禅院,原名悦岭庵,位于千步沙西南炼丹峰东下。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明万历间(1573-1619)僧一峰同徒静庵创建,清康熙间(1662-1722)僧普升重建。嘉庆间(1796-1820)僧寿松同徒慧济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监院珍道翻建。</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僧清山、清纯等居之。1960年遣僧后陆军进驻,殿宇保存完好。1980年驻军腾退,由舟山地区文化局接管,整修后用作“普陀山文物馆”。198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将悦岭庵划归普陀山佛协管理使用。同年11月舟山地区行政公署批文,将文物馆划归普陀山佛教协会管理。</p><p class="ql-block">当年,进行全面修饰,捜集散失文物,经充实调整,分5个陈列室展出。天王殿曾作流通处;大殿、南楼以及北楼曾为文物陈列室。南楼后有方丈殿,北楼后有斋堂和寮房。1998年新建文物大楼。2003年重塑弥勒、韦驮、四天王像,并将原大乘庵十六罗汉移入大殿,重配须弥台,彩绘山水壁画,新建照壁。山门前有月印池,形似半月,粉墙环堵,古木苍翠,池外为千步金沙,依山临海,风光优美。2011年,文物楼内1200余件文物移交新建的普陀山佛教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悦岭禅院规制宏大,历史悠久,建筑精美,保持民国初年建筑特色。2010年5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来到朝阳阁</p> <p class="ql-block">朝阳阁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区的一个景点。古色古香的朝阳阁,又称观日阁,建在朝阳洞之正上方,濒临瀚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阁高18米,长宽各12米,依山起势,蔚为壮观。阁内分上中下三层,设购物、休息、观海三个大厅,周壁陈列“三十二观音”画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中下二层设根雕艺术馆,展示大、小根雕观音佛像百余尊,为海天佛国新增的一独特景观。登阁观口出,眺望东海,更是景上有景。</p> <p class="ql-block">↓几经波折,总算找到了去年没找到的朝阳洞。</p><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观日阁又称朝阳阁,坐落在朝阳洞正上方,阁高18米,长宽各12米,依山起势,濒临东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蔚为壮观。阁内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设购物、休憩、观海三个大厅,四壁陈列“三十二观音”画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中下二层设根雕艺术馆,展示有根雕佛像百余尊。朝阳洞左侧平台的摊霞亭又称朝阳亭,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也是观赏日出东海、夕阳霞飞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在普陀山几宝岭的尽头、延伸于海中的山崖上,为什么叫它“朝阳洞”呢?那是因为旭日东升,先倒映这个洞。朝阳洞外巨石参差,洞口直面东海,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在普陀山观日出,以朝阳洞为最,故有“朝阳涌日”之说。黎明时分到此游览,只见一轮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前贤想曾光耀心目。”景色之壮观,令人堪叹观止。正所谓:晨曦出海,万道霞光如碎金铺海;惊涛拍岸,隆隆潮音似战鼓齐鸣。</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还是听潮音的好去处。此处原有朝阳庵,据载,身处此庵,浪涛轰呜而下,如千百种乐器交相迭奏,动人魂魄,激荡心胸。作家王鲁彦夫妇曾偕郁达夫在朝阳庵中下榻,写了一篇名为《听潮的故事》的散文,其中写道:“……(潮音)如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象千军万马混战起来……”郁达夫也在诗中写道:“雪涛怒击玲球石,洗尽人间丝竹音。”后来朝阳庵毁于战火,1992年在原址修建了观日阁(朝阳阁)。</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朝阳洞景区包括朝阳洞、观日阁、揽霞亭、六观亭等,还附设有茶室、购物商场等。</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内</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前远眺百步沙</p> <p class="ql-block">打卡百步沙</p> <p class="ql-block">百步沙位于宝塔东约百多米处海边,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200余米。与朝阳洞北的千步沙相对应,故名百步沙,又叫塔前沙。</p> <p class="ql-block">百步沙沙质纯净、滩形优美。清杭州人胡绍家《百步沙》诗云:“太子塔前沙,临风散似霞。至今卷石在,不见惹微瑕。” 百步沙前,海域辽阔,海滩宽广而平坦,海水湖蓝,海洋与陆地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交接,为海水浴的绝佳去所。夏日夜晚,此地更是海风习习,凉气袭人,游客也多来此闲步乘凉。百步沙的海水浴场,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1982年普陀山管理局投资扩建,设施逐年完善,一次可容纳游客1500人。</p> <p class="ql-block">↓"修身养心"石刻</p> <p class="ql-block">↓原中国文化部部长 、新华社社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朱穆之题字"难得清静"石刻。</p> <p class="ql-block">↓醉入普陀水仙花海…</p> <p class="ql-block">普陀水仙花又美称“观音水仙”,为石蒜科水仙属中国水仙的一个品种,原野生于舟山群岛岛屿上的鳞茎花卉,是中国的传统名花。香、色、姿、韵”四绝皆备,是舟山市的市花。</p><p class="ql-block">根据清康熙年间的定海厅志记载:“沿海岛屿盛产水仙,六朝人称呼雅蒜。花分单瓣、重瓣两种,单瓣者又称金盏银台,重瓣者为玉玲珑……”每当暮冬初春,百花凋残季节,一些向阳坡地,到处可见一片片的水仙,幽香阵阵,令人陶醉,给人以清俊高雅的感受,真使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六观石刻</p> <p class="ql-block">↓六观亭</p><p class="ql-block">六观亭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无论是对于寻求内心宁静的佛教信徒,还是对于喜欢自然风光的游客来说,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六观亭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梅岑路1号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内。六观亭是普陀山的重要景点之一,它坐落在普陀山的山腰之上,环境幽静,景色优美。</p><p class="ql-block">六观亭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观”,即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观智、观空,提醒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也能修身养性,反思内心。站在六观亭上,可以俯瞰普陀山的全景,远望东海的辽阔,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六观亭记碑</p><p class="ql-block">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香港殷商徐瑞昌、徐仁昌先生,雅好山水,热爱祖国,癸酉年孟夏,先生俩慷慨捐献,修建此亭,并亲起亭名,特勒石永誌,以明志趣。</p><p class="ql-block">普陀山管理局</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三年六月立</p> <p class="ql-block">六观亭还是观赏普陀山日出的绝佳地点。每当清晨,太阳从东海升起,金色的阳光洒落在六观亭上,照亮了整个普陀山,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与庄严。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p> <p class="ql-block">↓亭内柱子上余秋雨题字对联上联:</p><p class="ql-block">六观俱开方知海阔天空</p> <p class="ql-block">↓下联:</p><p class="ql-block">千载胜负无非浪起潮落</p> <p class="ql-block">↓对面为"海上卧佛"洛迦山岛</p><p class="ql-block">洛迦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景区内,西距普陀山5.3千米,呈锐长三角形,南北长约1.05千米,东西宽0.6千米,面积0.36平方千米。岸线长3千米,海拔97.1米。东面靠海;南边有白沙、朱家尖等岛屿;北边为葫芦岛;西边为普陀山。</p><p class="ql-block">佛书《华严经》有所谓善财童子参拜观音菩萨于南海普陀洛迦山之说。普陀洛迦山因此得名。后普陀洛迎山之名一分为二,移洛迎名于此小岛。</p> <p class="ql-block">洛迦山原有妙湛禅院、圆通庵、观觉庵和自在禅院四座寺院,它们都毁于“文革”。今天的洛迦山全山只有一条蹬道,寺院沿道路顺次布置,其序列性结构犹如普陀山简化的微缩品。与普陀山类比,妙湛禅寺和妙湛塔如同普济禅寺与太子塔,圆通庵、大悲殿、自在禅寺的地位可与法雨、慧济两寺类比,而早年的水晶宫则如潮音洞。</p> <p class="ql-block">↓余秋雨题"仙人井"石刻</p> <p class="ql-block">↓舟山市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仙人井</p><p class="ql-block">一类保护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舟山市人民政府2021年9月4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舟山市不可移动文物仙人井</p> <p class="ql-block">↓打卡仙人井</p> <p class="ql-block">仙人井在普陀山中,为泉水涌成,味甚清冽,前临大海,上处长石窟,虽盛暑亦寒气侵入。</p><p class="ql-block">普陀山中的圣迹“仙人井”,水清甘甜,据说能治百病。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曾为仙人井作砌普陀山仙人井功德碑记(代戒如作):</p><p class="ql-block">圆通大士,永劫常住此山。超尘仙人,不时安居斯地。虽像教未至,凡俗莫睹夫慈容。而应身所居,仙真恒瞻乎佛日。故秦之安期生、汉之梅子真、晋之葛稚川等,悉皆寄寓兹山,修真养道。所饮甘泉,名仙人井。及至梁贞明间,始建道场。则大士宏慈,由天章而广被。仙人古迹,随佛法以流传。其井前邻大海,上覆土窟。入地丈余,从下涌出。极旱不减,大涝不增。酷暑则凉,严寒则燠。质沉重而清澄,味甘美而润泽。信士饮之,多愈沉疴。故闽粤吴楚之朝礼此山者,必瓶贮携归,以为法药。若非大悲法水,从菩萨大慈悲心中流出,俾饮者近愈疾病,远证菩提,其能灵验远著之若是耶?四明杏村干居士,来山进香,饮水而甘。询其名义,称叹不已。遂恺然施资,命衲经理。用石砌井,兼铺井道。上建一龛,中供大士,左奉龙王,右安仙人。欲后之取此水者,行清净道,彻法源底。见观音于当处,培佛种于将来。醍醐入口,疾病离身。心地清凉,永无热恼之逼迫。前程远大,常登仁寿之康庄。衲嘉其诚恳,略叙颠末。勒诸贞珉,以告来哲。</p> <p class="ql-block">↓南海翡翠观音同体信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沿途公路边的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南无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南无地藏王菩萨</p> <p class="ql-block">↓梅鼎</p><p class="ql-block">海天万里</p> <p class="ql-block">↓海外名山</p><p class="ql-block">震旦第一佛国</p><p class="ql-block">震旦第一佛国的地址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梅岑路1号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内。这个景区被誉为“震旦第一佛国”,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其宗教活动可追溯至秦代。普陀山以其神圣的地位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被誉为“人间第一清净地”、“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成为了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震旦第一佛国石”附近有一处发财井,水源源不绝,象征着“流水生财”。不少香客们会来这里洗洗手,希望能沾沾财气!</p> <p class="ql-block">↓文明是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钟形路灯</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处建设中的街区</p> <p class="ql-block">↓青山绿水的一处山塘</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自在院</p><p class="ql-block">普陀山自在院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梅岑路1号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内。</p><p class="ql-block">普陀山自在院是一处融合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著名景点。它坐落在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内,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清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普陀山自在院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更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院内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宁静、庄严的感觉。同时,院内还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如佛像、壁画、经卷等,展示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自在院周围的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山峦起伏,林木葱茏,海天一色,景色宜人。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壮观的海景、山色,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自在院是一处值得一游的景点。无论是对于信仰佛教的人士,还是对于喜欢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游客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短姑道头边一组香客进香礼佛雕像,旧时香客们从短姑道头上岸开始进香礼佛…</p> <p class="ql-block">短姑道头是旧时普陀山的一个码头。</p><p class="ql-block">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 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p> <p class="ql-block">↓海岸牌坊</p><p class="ql-block">普陀山海岸牌坊,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原是简陋石坊,1919年由安徽无为居士陈性良捐资重建。</p><p class="ql-block">四柱三门,翠瓦飞檐,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宝伐迷津”、“金绳觉路”、“回头是岸”匾额五重,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人所题。</p> <p class="ql-block">↓经过海岸牌坊边的慈云禅院</p><p class="ql-block">慈云禅院位于短姑道头西侧,原名慈云庵。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记载,为明万历间(1537-1620)僧如有禅师创建,清康熙间(1662-1722)八世孙心悦重修。光绪十八年(1892)僧益谦改建。</p><p class="ql-block">198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将慈云庵划归普陀山佛协管理使用。1988年着手维修,1993年翻建厢楼。现有圆通殿,中供泥塑贴金说法观音座像,两旁善财、龙女。两边厢楼,用作寮房和库房;东侧为伙房、斋堂。庭院南濒海筑女儿墙,面对莲花洋,风光独特。妙善长老题“潮音海月”额。</p> <p class="ql-block">↓走过普陀山正山门</p><p class="ql-block">正山门位于客运码头迎宾广场东侧。杏黄色三洞门,筒瓦盖顶,飞檐翘角。正门上书“普陀圣境”,系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之手笔。</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普陀山的三块石刻分别是“来了就好”、“越来越好”和“上来就好”。</p><p class="ql-block">↓普陀山的三块石头:第一石,普济寺门口﹣"来了就好",</p> <p class="ql-block">↓第二石,佛顶山﹣慧济寺前"上来就好"。</p> <p class="ql-block">↓第三石“越来越好”位于码头附近的普陀圣境进山门边,寓意着美好的未来和不断进步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宣言</p><p class="ql-block">公元2006年4月16日(佛历2550年3月19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普陀山闭幕,发表了著名的《普陀山宣言》。</p><p class="ql-block">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我们,同在一个星球,备享科技昌明之果,亦面临困境与挑战:环境污染加剧,贫富差距拉大。飓风海啸骤起,莫名疫病流行。冲突战乱不止,恐怖袭击又生。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之外,世有不谐,人有不和,心有不安。</p><p class="ql-block">和平是人类的永恒期盼,和谐更是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p><p class="ql-block">作为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之一,自佛陀始,佛教就一直在探寻世界和谐、人心安宁之道。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小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p><p class="ql-block">愿培植善心,发乎善行,则人心和善。</p><p class="ql-block">愿亲情稳固,爱心充满,则家庭和乐。</p><p class="ql-block">愿真诚沟通,平等互助,则人际和顺。</p><p class="ql-block">愿各得其所,相安互敬,则社会和睦。</p><p class="ql-block">愿彼此欣赏,尊重包容,则文明和谐。</p><p class="ql-block">愿将心比心,化怨为友,则世界和平。</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遵循伟大佛陀的教导,心多有和谐之想,意常存向善之念,做和谐之典范,行慈悲之教化,则人类可心心相印,世界必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世界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世界,从心开始。</p> <p class="ql-block">前二天,我家外孙去了普陀山西天景区,分别打卡了三块著名的石头。</p><p class="ql-block">↓二龟听法石:</p><p class="ql-block">这两块石头状似海龟,被称为“二龟听法石”。传说中,观音大士曾在磐陀石上念经,吸引了两只海龟前来偷听,结果被观音点住,至今保持着听经的姿势。</p> <p class="ql-block">↓磐陀石:</p><p class="ql-block">磐陀石由上下两块巨石相叠而成,上石上广下锐,高达3米,宽近7米,顶巅平坦,可容三十人左右。两石间隙如线,看似摇摇欲坠却安稳如磐,被誉为“天下第一石”。石上题有“磐陀石”、“金刚宝石”、“天下第一石”、“通灵”等字,其中“磐陀石”三字由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p> <p class="ql-block">↓心字石:</p><p class="ql-block">关于心字石的详细描述在搜索结果中没有提供,但它是普陀山三石之一,位于普陀山的西天景区。</p><p class="ql-block">这三块石头不仅在普陀山景区内各具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磐陀石的稳定和奇特形状使其成为游客的必访之地,而二龟听法石则因其传说故事而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结束一天的普陀山礼佛徒步,在普陀山客运码头乘船打道回府。</p><p class="ql-block">2019年3月23日,普陀山正山门新客运中心主体正式投运。该中心为游客进入普陀山唯一通道,总投资1.3亿元,于2017年9月启动建设,主体建筑引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原理,融入佛教文化和海洋文化元素,采用国内最新的真空排水系统,回应“海天佛国”环境气质。建筑总面积9451平方米,比原客运中心增加一倍;检票通道增至20道,比原来增加一倍以上,二维码检票闸机实现 100%覆盖;新增自助取票、商务候船、居民候船等多元服务,进一步提高候船环境。</p> <p class="ql-block">↓网友普陀山礼佛2天经典线路祈福攻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