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桥上舞金龙

看个够

龙灯舞动闹元宵,万家灯火共团圆。<div>正月十五,华灯初上,黄龙桥主街道灯火通明、鞭炮声声,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这传承百多年的元宵火龙灯会民俗活动,见证着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div><div>100多年前的民国年间,黄龙桥境内一条小溪未得到治理,每到梅雨季节,就引起水土流失,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乡绅们商议,决定在元宵节举办火龙灯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六畜兴旺。说干就干,在乡绅们的组织下,群众自发组织,会竹篾手艺的就用竹篾扎了一个三角形龙头,四周预留六个灯火孔,中间点一根蜡烛,周围用红纸包住,一个寓意七星高照的龙头就做成了。龙身用九节竹篾织成龙节,预留88个灯火孔,寓意节节高升,龙尾的制作与龙头一致,也有七个灯火孔,但是只点五个灯火,寓意五谷丰登。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耍火龙转弯时,龙头转不过来,龙尾点燃七个灯火变成龙头,龙头熄灭2个灯火变成龙尾。村民们自愿参与,火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鞭炮迎接,打赏红包、烟、瓜子、水果、点心,以示迎财纳福,家家户户派龙灯饭,犒劳耍火龙的辛苦。</div><div>100多年的元宵之夜,第一盏火龙灯在黄龙桥点亮,从此,这条由88盏明灯组成的火龙,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火龙也从最初的竹火龙,发展到电火龙,再到今年的纯电火龙,人们接火龙的鞭炮也由最初的20响、80响、100响到现在的千响万响、烟花满天。</div><div>2025年,黄龙桥火龙灯火晚会又将在元宵之夜,焕发新的生机。龙身也由原来的88盏龙灯加长到128龙盏,寓意着大家月月发,年年发,日子越过越红火。百年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元宵火龙灯会的意义也在时代的变迁下,从最初的祈福消灾,到如今的欢庆团圆,无不彰显着生活越来越好。黄龙桥火龙灯会始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条巨龙将中华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div> 元宵宴。 邹子彦,株洲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邹桂文木雕”传承人,从事木雕制作40余年,代表作品有《弥勒佛》、《观音》、《仕女》、《荷花》、《喜鹊含梅》等,他积极参加各种县市级社会公益活动,为推动木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黄龙村位居朱亭镇中南部,凤凰山北麓,省道S211贯穿全村,距京港澳高速朱亭出口仅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br>黄龙村其名的由来,源于一个典故,在解放前由于流经此地的小溪没有得到治理,两岸每到雨季时节,暴雨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洪水恰似一条“黄龙”滚滚而下,故前人把此地称之为黄龙,由此而得名,谓之人杰地灵,曾在文昌阁就学学子成千上万,能人志士遍及全国。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做大做强村级经济,按上级统一部署,将原黄龙村、龙形村、塘改村三村合并,新村命名为黄龙村。现全村下辖30个村民小组,面积约6.2平方公里。总人口3343人;其中有党员96人,有山林面积2860亩,耕地面积2658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