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以简从

墨吟

<h5><b><i><u>博客文选</u></i></b><br><br><br></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笔耕心读梧桐雨纪念文集</b></h3><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梧桐花开》第三卷</b></h3><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易”以简从</b></h1><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稀夫 整理/墨吟</b></h3><div><br></div><div><b> 【墨吟按】</b>稀夫是网易博客圈子“笔耕心读梧桐雨”的圈主之一,来自江西南昌,专业作家,自由撰稿人。他熟读东西方哲学史,所写文章均富有哲理,特向美友们推荐阅读。<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易经</h5><div><br></div><div>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其天道、人道、地道驳相杂陈。《易》说自己“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通过读《易》,我觉得它太丰富、博大,学万而难取其一。观一些朋友读《易》,从他们谈《易》的字里行间里经常读到心急二字,朋友希望一捧书,便急切可以补就《易》理,其实这是不太可能的。<br> 《易》之阅读分为二块,一为读本经,二为读孔子《十翼》里的《系辞》。不读《系辞》,《易》经无法阅读。<br> 《易》书原始要终,为道屡迁,变动不居,主要表现在唯变所适,孔子说《易》不可为典,就是指向《易》的为道屡迁、变动不居性质,从而形成了与常见书藉所不同之分野,它很难阅读,它唯变所适,其文理不同常见书藉阐述义理, 《易》无体、也无所指,不可以出于某一种思维或读书习惯肯定它是什么(比如某些教授说《易》是一分为二之思维)。孔子说《易》与天地准,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实际上是指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容质,这里面包括一分为二,但不仅仅是一分为二,好比有人说《易》是算命哲学,《易》显然可以算命,算命却远不能表现《易》的哲学世界。有点像地球上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一些光亮(如火灾、灯彩等),这些光亮再大也小,再长也短,不可以比拟太阳之光,是常识。<br>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其理念之光“仁”,通常被人们理解为表现在编撰《春秋》、《诗》以及他的后代与学人所记载的《论语》里面。这点被历代儒者不厌其烦重复注译、也为后学世人所认同。但我认为,可以直接领略到孔子原本精神世界遗承的只有《十翼》。这里所说的“原本”可以帮助我们窥视到孔子思想来源可能出于《易》理所代表的中国远古、中古哲学精髓。<br> 我们知道,面对这样一座中国哲学思想宝库,学习它,除了具备一定的古文知识外,一般学人都会花功夫涉猎历代诸儒,试图得到一些帮助,事实上也可以得到提高。释《易》之儒代代有,难处在儒书太多太滥,几乎没有一本可以将《易》通俗解读给我们读的书。古人解《易》各说各的,而且儒著多喜藏,在一些节骨眼上或说不清或不想说清,或限于语言方式说不清,以至后辈想从他们的理论理解里直接猎取《易》之精髓,产生太多难度,有的儒生终身研究《易》竟然无所获,学呆了,口木为呆,口不能说也!我认为孔子对《易》解说的著作《系辞》中也有语焉不详之瑕疵。释义不一是所有解《易》著作之通病,真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辈初学多疑惑在仁智之间。事实上前人对《易》剖解研几之法不一定都是坏学,各述其义,不为错,但其中糟粕不能不察。<br> 怎样走进易理,我以为今天读《易》较之古时要容易百倍,今天信息传递快,资料丰富,这点古人无法做到。读《易》可以每日潜进,累月效果显著,一定不要畏难,往回走;记住孔子的一句话:百姓日用而不知。《易》其实我们平常是会用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用而已,适时写下一些心得,善大焉。<br> 学易有角度,看你所喜,从所喜进入,最佳。有朋友说我喜欢算命,那你就从算命读《易》好了。《易》可以卜筮,读《易》你所收获的绝不会仅限于算命。卜算只不过《易》之万策之一策。当今一些海外教授说易,仅图解《系辞》而已,多少有些像于丹姐姐说《论语》,而国内一些大学导师甚至用一分为二说来阐说《易》,真让人痛其荒谬恨其无知。<br> 它是一本思想方式之书,思想方式暨哲学逻辑方式。《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道、器是什么?追问自己,结果了然。<br> 写文章的人喜欢用形象思维。《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什么是天地、变通四时?其意义何在?再问自己,结果了然。便是看似简单的阴阳刚柔,这些构成我们生活法则的东西,我们仿佛知道,又不太清楚,如果追问一句,“你真的知道吗?”可能较真起来,并不一定全明白。<br> “你知道吗?”我也曾常问自己,“稀夫,你知道吗?”“你知”——“道”?<br> 道——老子名句“道之道,非常道”,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焉。”天下诸子都在找寻、践行的这个道,你知道吗?是真的知道,还是从百度上搜来的名词解释?<br> 象数理是学子读书认识世界之源。理可以学得,象数则需要观察研几,所谓几,便是从最微小事物发现世界。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如《易》教给我们更准确清晰的象数思维。这些,我认为通过《易》的学习,可以知道,知——道。我相信孔子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先贤无不例外通过《易》的学习而知“道”。如是,我们也可以知“道”。<br> 著此文仅为作一个读易交待。读《易》良久,笔记万余,知几慎微,多有宰获。我师吴尔泰先生嘱再三,谓:《易》可以读,而不要著文。意“读可知,写无功,不写为好。”言之谆谆!笔者知自孔子以降,古散文家灿若星辰。单说唐宋八大家,韩、柳、欧、王、三苏、曾,个个文采焕然,无一不是五经稔熟之师,他们传世作品中鲜见有《易》,他们是化《易》而用了吧!<br> 毋庸讳言,《易》也有疵,此疵不在我辈道。但有一点,甚感不安。读《易》,心常为《易》所羁,思为《易》所绳。如果试图假《易》而日后知行文章,一定要清醒告诉自己:你为何读《易》?为文学、为问道、求识、抑或为算命,目标不要有失,方可走得进去,出得来。我认为自己今后重复研读的书只此一册,不复有二。<br> 感谢先生庭训,知错了,今以后将不再写《易》之文章。<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