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经络是中医的体系,血管淋巴神经是西医的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西医是中医的一个分支。那么,经络与血管淋巴神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所指的经络,其实是存在的,但绝对不是"原教旨中医″以为的那样,有一个他们预想的所谓经络实体存在,而是由血管,淋巴,神经,以及组织液和细胞与组织间隙组成的混合通路。刺激这些通路或者节点,完全可以覆盖刺激所谓经络和穴位所产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的认知局限,显微镜的发展受限,中医解剖学的深度不够,古人虽然做过初步解剖,得出初步的认知,才定义了经络,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现代显微镜的发展,西医解剖学的不断深化,人类的认知逐渐清晰。对血管,淋巴,神经以及组织间隙通路的认知更加细致,对微循环和神经末梢,以及组织间隙的结构已经有十分清晰的认知,而且有物理学和影像学的清晰图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于中医发展而来的现代医学,从营养医学到分子医学,从宏观到微观,现代医学正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不断拓展。从宇宙到夸克对人类的影响,以及能量医学与量子医学,都有深入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前人的模糊认知和猜想当成不变的事实,是站不住脚的。古代智慧的天花板是现代成长的基石与里程碑,现代医学的科技本身,虽然也只是医学发展的一个早期阶段,但已经可以逐渐证实中医的伟大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将会把经络与血管,神经,淋巴,组织液一起结合起来分析,也就是中西医结合分析,这也是整合医学的一个基础。</p> <p class="ql-block">经络与穴位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穴位是细胞膜间管道与淋巴系统的交汇点,是经络网络上的烽火台。经络是朝同一穴位的细胞膜间管道转运物质的宏观表现。细胞膜间管道是由两个或者多个紧挨着的细胞的细胞膜按一定连接方式构成的管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细胞膜间管道一定存在?因为一团细胞中如果不是每个细胞周围都有管道,那最中间的细胞吸收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就会非常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胞膜间管道充斥着淋巴液和大分子物质(包括一些中药物质),这些大分子物质有部分无法通过细胞膜,但可对细胞膜的功能产生影响。淋巴液和大分子物质来自于血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穴位周边的部分组织的细胞膜间管道都通向穴位。每个细胞都紧邻细胞膜间管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在死体找不到细胞膜间管道?因为活体都有粘粘(称为经络不通),死体细胞膜间管道短时间内全部粘粘。</p> <p class="ql-block">津液是经络的核心与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系统科学的推论,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在于生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和一种全新的自然力。这种普遍联系方式的物质基础是全身连续存在的水分子,其中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运动是普遍联系的基础,而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是普遍联系的主要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经络是人体能量的主要运行通道,所以经络的本质就是组织液的循环通道。以神经冲动为例,虽然西方科学使用线性运动来解释它,但它的本质是非线性运动,因为所有信息在表现上都是一样的,这是非线性运动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经细胞膜上有许多微孔,水分子可以自由穿过,而比它更小的无机离子却无法自由穿过,因为它们根据自己的带电性吸引了大量水分子在它们周围有序排列,形成一个个秩序的大水包。这些水包的存在使得无机离子在细胞膜内外聚集,形成一个外正内向的电压差。但是,这个有序水层是靠氢键连接起来的,它最怕自由氢质子的破坏。当组织液中的自由氢质子达到一定数量时,它们会打破氢键,使包围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迅速离散,体积变小,它们就会迅速穿过细胞膜,产生神经冲动。</p> <p class="ql-block">经络的本质与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络是指以水为基础的普遍联系,包括三个层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微观层次是指连续在全身的组织液,中医学上有“全身无处不经络”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客观层次是指神经和血管,它们是维束管道,可以让能量在其中快速传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间层次是指西医学上的微循环,即中医学上的十四经脉。由于经络没有管子,是组织间隙,因此,一旦解剖开造成组织液流失,经络就和周围组织混为一体,变得无法观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确切地观察经络的存在,必须把组织液封在其中。例如,使用法国人发明的同位素示踪方法,在穴位注入同位素并从体外观察其运动方向,就会发现其路径与经络一模一样。因此,西医解剖学无法发现并证实经络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络是中医中人体内的通道,主要功能包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系作用:连接五脏六腑,协调全身功能,维持整体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濡养作用:输送气血滋养全身,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应作用:传递信息,如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调节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维持体内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和按摩等疗法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经络和血管的联系与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络与血管的定义与性质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相比之下,血管则是西医理论中的血液通道,起着输送血液、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而血管则主要负责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络与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功能对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仿佛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河道”。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而络脉则起着分支联络的作用。它们不仅运行气血,还联络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各种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血管系统则更为庞大,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动脉将血液从心脏泵出,输送至全身;静脉则将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则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经络更像是一个“邮递网”,负责传递信息和气血;而血管则更像是一个“运输网”,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经络可能并不包括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可能没有神经支配,但经络可能与神经有关(我们后面再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络与血管在中医与西医中的应用及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而在西医理论中,血管则是研究血液流动和血管疾病的关键。通过血管造影、介入治疗等西医诊疗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血管问题,从而保障身体的健康。虽然中医与西医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经络与血管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却共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神经和经络的区别与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经是西医解剖学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的概念,两者归属不同,组成、分布位置、功能都不一样。而且经络比较抽象,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物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组成:神经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经络在中医里是一个气血流注系统。神经可以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系统是由12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12经脉的12经别、12经筋、12皮部、15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分布位置:神经可以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躯体神经又有躯体感觉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分。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经脉多以纵行为主,循行于较深的部位,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位皆有分布,浮络循行于较浅的部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功能:躯体感觉神经主要传导皮肤和运动系统的感觉冲动,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运动,内脏神经是内脏感觉神经传导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觉冲动,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经络内运行的是中医学所讲的人体的气,12经脉之间首尾衔接,气血由中焦水谷精微化生后,上注于肺,自手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流注,最后注入足厥阴肝经,再流注复达于手太阴肺,通过针对该经络的治疗,可以治疗到该脏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血管有神经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常情况下,血管里面一般没有神经,但血管周边有神经,可以感知血管的动态变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血管是身体内维持血液流动的重要结构,是连接心脏和身体的重要组织,包括毛细血管、静脉血管、动脉血管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神经是指人体内脑和脊髓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主要起到支配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作用。血管里面一般没有神经,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血液流动,提供营养,并没有神经。</p> <p class="ql-block">淋巴系统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过滤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汽车的气滤、机滤、空滤的作用一样,淋巴系统最主要的作用是过滤人体血液内的垃圾,这些垃圾主要是人体的代谢物质。就好比我们生产任何产品都会产生垃圾的道理一样。我们知道,细胞通过摄取营养及氧气来制造能量时,也会产生一定垃圾。这些物质,虽然最初会被吸纳到静脉中去,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完全。因此,淋巴系统便会进一步地去吸纳这些额外的垃圾,代替静脉将其运走。在净化的同时,再一次回流至静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淋巴系统里流通的淋巴液,由血浆变成,但比血浆清,水分较多,能从微血管壁渗入组织空间。因此,淋巴系统就好比一张网,对人体的血液进行有效的过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淋巴系统工作的动力来自于哪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没有一个像心脏那样的泵来压送淋巴液。新的组织液流入细胞间的空隙中的液体挤入淋巴管。动脉和肌肉的张缩也对淋巴液施加向前的压力。呼吸作用则在胸导管内造成负压,使淋巴液向上流而回到血液中去。所以,为什么运动,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道理也很简单,就是运动使得肌肉不停地收缩,来挤压淋巴液的回流速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免疫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个作用和第一个作用是一体两面的。过滤,肯定就是要留下好的,去除掉废物。而当去除掉废物的时候,也就是对人体进行了有效的免疫。在这点上,淋巴结的过滤作用最为明显。它就好比是城市公路上的一个十字路口,四面八方来的车,都要通过这个路口去进行筛选和过滤。脾脏是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能过滤血液,除去衰老的红细胞,平时作为一个血库储备多余的血液。因此,很多因车祸而摘掉脾脏的人,免疫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淋巴系统出了问题,将会出两个问题。第一,人体会变胖。第二,是人体的免疫功能会降低。之所以人体会变胖,从中医讲,是湿重。而现代医学则认为是水滞留,导致人浮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流水不腐。如果这些垃圾不及时的清运走,就会在相应的组织器官进行破坏活动,出现疲惫和酸胀的感觉,甚至发生肿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造成淋巴系统功能失调的原因很多,包括了垃圾食品,其中添加剂的危害最大。还有储如三聚氰胺之类的东西。空调和寒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造成体液运行变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医有一个三焦经。这个经络大家的争议最多。其实,有一种提法就是,中医里提到的三焦经,就是现代医学里的淋巴系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当中医师告诉你三焦不通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应该知道,他在说你的淋巴系统有问题。淋巴系统实际上也是静脉血液系统的一个补充或者起辅助系统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摩的作用,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刺激和挤压淋巴液的回流。按摩腹股沟,这个位置,就是人体很重要的淋巴结集中的部位。当我们最初按摩此处的时候,由于长年累月的堆积,这个地方按下去会很痛,说明此处的淋巴系统不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如果我们经常的按摩此处,就会感觉这里的疙疙瘩瘩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有一种空的感觉,而且也不再感觉很痛了。这时我们会惊讶的发现,我们的大腿变细了,肚子也变平了。这就是按摩淋巴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淋巴和经络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淋巴和经络系统在功能上存在协同作用,二者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者是兄弟是姐妹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淋巴与经络都属于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气血运行通路,而淋巴则是由淋巴管组成的液体循环系统,两者共同参与了体内物质代谢和废物排泄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淋巴系统发生病变时,可能会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而经络受阻则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肢体麻木、疼痛等不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针对淋巴和经络系统的疾病诊断,可以进行超声波检查,以评估淋巴结状态,也可以通过针刺穴位来观察经络反应。针对淋巴和经络系统的疾病,可采用中药外敷、推拿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症状,也可遵医嘱使用利血平片、甲泼尼龙片等药物调节免疫应答,改善淋巴水肿,还可以通过功效营养素来化解与疏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采用水疗,乐疗,以及芳香疗法等等,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有助于维护淋巴和经络系统的健康。</p> <p class="ql-block">前面我们谈了中医的津液,现在来看看津液与组织液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看看津与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津与液,</span>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对机体起滋润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织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对机体起濡养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津与液的联络是:两者同源于水谷精微,同属于人体正常水液,互相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中医的津液就是西医的组织液。两种叫法是相通的,津液和血的关系,就是组织间液和血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为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津液是中医中的一个概念,它涵盖了人体内所有正常的水分和液体,包括内脏和体表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津液不仅是水分,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于人体的构成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在西医中,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于中医津液的概念。西医对人体液体的理解更为系统和科学,涉及到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不同的分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如果一定要在西医的框架下寻找类似的概,可以说津液类似于西医中的细胞外液和间质液,这些液体在细胞之间和器官之间起到润滑和营养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神经,血管,淋巴,组织液,这四者</p><p class="ql-block">分别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和网络系统,但他们之间也有交流和互动。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三种关键液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神经和血管是机体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神经调节血管的收缩,血管营养神经。</p> <p class="ql-block">细胞外液,细胞内液,间质液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间液和淋巴,细胞内液包括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液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胞内外液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成分和渗透压。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间液和淋巴组成,含有较高的钠离子浓度和较低的蛋白质含量,因此具有较高的渗透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胞内液则包含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液体,其成分与血浆相似但钠离子浓度较低,因此渗透压相对较低。当细胞内外液平衡失调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如水肿、电解质紊乱等。例如,高渗性脱水可能导致口渴、尿量减少等症状,低渗性脱水则可能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评估细胞内外液的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电解质测定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检查或 CT 扫描。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对于高渗性脱水,通常需要补充含盐溶液以恢复体液平衡;而对于低渗性脱水,则需补充含糖液来提高血容量。此外,纠正电解质失衡也是关键措施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均衡饮食是维持正常细胞内外液平衡的关键。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及时补充电解质饮料,有助于预防因过度出汗引起的细胞内外液失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胞间液是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属于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间液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p> <p class="ql-block">经络,穴位,气血,津液,他们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又都依赖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正常生理活动才得以进行。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况下,这些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能化气。气能生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能化血。血能养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生津液。气行津液。气行津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津液载气。津液生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与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津血同源”。一是两者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都依赖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液经脾胃的功能生成以后,可上输于心肺,与营气相结合化生为血液。二是津液与血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运行于脉外的津液落渗入脉内,便成为血液的一部分;运行于脉内的血液,其水液部分渗出脉外,便成为脉外津液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结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中医解剖学的经络与西医解剖学的血管神经淋巴,没有任何一对一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经络可能与组织液和淋巴液有关,穴位可能与淋巴液和神经有关,气血可能与血液和淋巴液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期待有一天,人类可以发明一种物理测量仪器,可以在识别血管,神经,淋巴,组织液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灶,随意切换立体层次和组织密度,观察到经络,气血,穴位,津液。这将是人类医学史上最重大的发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