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巍峨的宝库,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了更好地领略其精髓,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概括其主要特点,但也要意识到这种概括难以穷尽其全部内涵。首先,中华传统文化秉持“天人合一、阴阳互补”的宇宙观。这种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依存、和谐共生。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既不抑制自身的正当欲望,也不放纵欲望,更不人为地制造欲望,而是将欲望控制在自然而然的范围内。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也体现在技术的发展中。古人认为,技术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去征服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古代,无论是孔子称赞尧帝“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还是《易传》中提到圣人效法天地的变化,都体现了古人对“天”的敬畏。这种敬畏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追求物质生产节奏与自然节奏相契合。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使得中国人不需要通过征服自然来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庄子主张“依乎天理”,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被过分追求,因为人们认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已经足够满足生活的需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阴阳互补的太极图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实现真善美追求的基本模式。以《周易》为例,它不仅具有认知功能,还具有价值功能和审美功能。在认知方面,《周易》通过阴阳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本身。例如,《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疾病源于阴阳二气的失衡;西周时期的大夫伯阳父认为,地震是由于阴阳失序;董仲舒用阴阳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认为大旱是阳灭阴,大水是阴灭阳。在价值方面,《周易》为人的价值选择和伦理定位提供了根本的坐标系。它强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通过阴阳关系衍生出尊卑长幼之序,为伦理秩序提供合法性来源。同时,《周易》还提出了理想人格的模式,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审美方面,阴阳互补的太极模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范式。书法、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都蕴含着阴阳对比的关系,如书法中的用墨浓淡、用笔曲直,诗歌中的虚实相生、有无相成,音乐中的高低、强弱等对比,都体现了阴阳互补的美学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性论从主流看是性善论,这种观点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一方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构起来的伦理结构成为道德观念的发生学基础。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取向是最本然的。另一方面,学理层面上的道德自足论强调道德的“当然”性质,即道德的理由来自道德本身。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道德自足性表现在对“慎独”境界的追求上。在中华文化中,最本然的也就是出于自我本性的,对本然性的追求表现为对“赤子之心”的回归和保持,以及对祖先的崇拜。这种追求并非迂腐,而是体现了人类古老的智慧。当人类误入歧途时,往往需要回眸先知们的遗训。德性优先的诉求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走的是内在超越之路,中华文化没有征服的性格,最高偶像是圣人,而非英雄。在义利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主张义对利的优先性,认为道德是人成其为人的最后和最高的根据或判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关系和内在结构。君子的人格境界有其超越的一面,从个人修养到人格特征,都体现了刚健进取与宽容敦厚的互补整合。君子的自强不息精神,仍然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原型,是“人道”顺应“天道”的结果。这种精神的合法性和终极根据源自刚健之天象,从更深刻的层面上贯彻了“天人合一”的原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传统文化讲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德治仁政”始终是中国政治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政治的合法性来自道德的高尚,而非多数人的同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德楷模及其感召力在政治统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认为法律无法使人达到慎独的境界,只有道德才能构成一个社会达成公序良俗的“底线”。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中国人对自己的欲望持限欲的态度,既不禁欲也不纵欲,而是追求适度。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进攻性,没有占有的冲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当人类因为贪得无厌而过度征服自然,到头来不得不受到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存危机的惩罚之后;当人类因为利己心的过度扩张而弱化了人与人之间彼此信赖的关系,到头来不得不承受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的困扰之后,再来回眸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不恰恰显示出它的真正魅力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语言的特点是象形文字,这种语言形式决定了中国式表达的象征和隐喻特征。中华文化从总体上说是诗化的文化,注重写意而非写实。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含蓄委婉,举手投足之间都有蕴含和寄托。这种诗意化表达的基础是象征性和隐喻,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本具有意义的深度空间,是开放的、有弹性的。中国人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于世界的感受,都是相当含蓄的,是非常有韵味的,所营造的是一种可以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首悠远的诗篇,每一个字词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无尽的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入探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