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通济 冇闭翳

陈穗生美篇

<p class="ql-block">“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元宵节民俗活动,它承载着祈福消灾、慈善互助的深刻文化内涵。近年来,这一传统活动融入现代元素,成为一场全民欢庆的文化盛事,彰显着佛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行通济”的习俗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彼时佛山乡民于农历正月十六扶老携幼走过通济桥,祈愿平安顺遂。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因商贸往来频繁,成为佛山连接顺德、番禺的重要通道,也逐渐衍生出“行通济,冇闭翳”(“冇闭翳”意为无忧愁)的美好俗语。原桥于民国时期被拆,2001年市政府重建通济桥(长32米,宽9.9米),使这一传统得以延续,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参与者手持生菜(象征“生财”)、风车(寓意“时来运转”)和风铃(招福气),这些充满寓意的物品,不仅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人们需从桥北行至桥南,不可折返,传说需连续三年参与才能彻底“无闭翳”。这一规定体现了佛山人民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与传承,也表达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p>